《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
第19节

作者: 路青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徐贵有着一张国字脸,微胖,但这对于中年官员而言更添风姿,他头都没抬,说道:“叫上你四叔和李教谕一起去见他。”
  徐鼎约二十多岁,长的和徐贵肖似,只是更年轻、更瘦,欲言又止,“父亲,他若是不同意怎么办?”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他都很清楚。那个叫张昭的童生为求得父亲原谅,请明理书院、父亲的旧识余籍带来一种统计之法,父亲颇为看重,想要用在户部的统计上。
  这将会让父亲更受李阁老的看重。且会在户部尚书侣(lǚ)钟那里留下好印象。
  但是,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小童生同意,这种统计之法是父亲受到其启发而运用在户部统计上。

  简单的说,就是“技术转让”。
  徐贵看儿子一眼,还是差点火候啊,道:“他会同意的。”这种事,在他和张昭的默契中,他给张昭想要的“东西”,这种统计之法自然就是他的。
  今晚就是谈这个。只有谈妥,他才会将东西拿到恩师面前。这是一个老道的官僚的做法。
  至于说张昭日后反悔,有用吗?
  张昭和余夫子稍坐片刻,就有三人从花厅后转进来。
  为首的一人是宛平县徐县令,旁边的是顺天府府学李教谕,后面跟着徐郎中的儿子徐鼎。

  “余前辈。”徐县令笑着伸手,示意余籍落座。他和余籍打过多次叫道。和善的道:“这就是你书院的弟子张昭?果然是青年俊杰啊!”他得到族兄的吩咐:安抚张昭。
  这个小童生一个月前当着族兄的面骂李阁老的事情他当然知道。今晚便是要化解的意思。
  余籍和几人打个招呼,再笑着给张昭做介绍,“子尚,这便是徐县尊。”
  张昭一见徐县令的态度,心中便有底,作揖行礼,道:“学生见过老父母。”前文说过,明朝中后期流行别称。“老父母”是县令的别称。又在余夫子的介绍下,分别和李教谕、徐鼎见礼。
  徐县令官职最高,自然是话题的发起人,喝着茶,微笑着道:“我听余前辈说张小友今年连过县试、府试。治的是何经典?”这是标准的读书人开场白。先问年庚,再问科名,本经是什么?
  张昭站着回话。这种场合他确实没有坐的资格。而童生的代称就是“小友”,就算六十岁,只要没中秀才,士林中人还是叫你“小友”。
  “学生的本经是春秋。”
  在明朝的考试体系中,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既是考试大纲,也是考试题目。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而对于考生门而言,四书是必考题。五经则只需要选修一门即可。所谓的本经,就是问学的那一本?
  徐县令便笑起来,点头道:“不愧是余前辈的学生。”余夫子就是治春秋。
  今天这场见面,在余籍而言,就是带张昭来徐府拜访。而徐府谁来见张昭,他并不在意。徐郎中让他带张昭来,这就是人情。

  而对于徐、李三人来说,这是没有营养的扯淡,只是个姿态性的见面。所以,话题都是很浅的点到为止。
  徐鼎还指望着张昭当面开口向他认错,但张昭根本不提。这让他目视张昭几眼后,心里颇为不爽。
  十分钟后,见面就到尾声。
  张昭见徐县令并无谈兴,余夫子也不再穿针引线,就知道该告辞了。正要说话,看到徐鼎目视过来的目光。心中晒笑。
  他懂徐公子的意思,要他当面说出认错的话。但是徐公子不想想,这种事能宣之于口吗?再一个,徐公子可能没明白,这只是一场“交易”!
  根本就不是认不认错的事。没有他给的“统计办法”,他跪在徐郎中面前忏悔都没用。而既然是交易,他也没兴趣“认错”。

  一切都在不言中。
  过几天自然会有人将这次见面传出去。而他得罪徐郎中这个雷自然就排除。
  张昭心中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压力尽去,躬身行礼,说着套路话告辞,“学生今日有幸见到三位前辈,聆听教诲,实在获益良多。不敢再叨扰几位前辈。”
  这时,一直喝着茶李教谕忽而开口。
  第十九章 解决、新的问题

  张昭心底磕碜一下。
  这场毫无营养的见面,其内底的本质是他和徐郎中的“交换”。他用的虚构的明理书院开销数据,但是他不相信和常年数字打交道的徐郎中会看不出其真正的用途!
  那么,徐县令、徐鼎代表的徐郎中,李教谕代表的是李家。“和解”的姿态已经做出来。这个时候李教谕忽而开口,莫非有变故?
  按理说不会的。天底下骂皇帝的人都很多,小张昭骂几句李东阳算什么?而且,还只是顺带着骂骂。李家还要揪着不放?

  李教谕约五十多岁,文士装束,形容清廋,捻须道:“张子尚,我见你对答时条理清晰,谈吐有据,阁老雅量,不会为些许小事怪你。莫要为这事心中疑虑,耽搁前程。
  我知道你府试排名倒数第二,我有一卷收录近年来中试的时文,便送给你研读。你回乡读书要刻苦。不要因一时得失而动摇心志。将来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他常年教书育人,今晚见张昭应答得体,从容沉静,是个好苗子,便赠书一卷。
  张昭愣了愣,真心的道:“谢李先生厚爱。”
  他自穿越以来,做事情都是从最坏的角度去想。主席教导我们:做坏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
  穿越者确实有“技术”优势,可以碾压明朝的“土著”,但是做事的关键,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心!穿越者,未必就不会阴沟里翻船!
  他做事其实很谨慎。反反复复的推敲,制定各种备案计划。
  他听李教谕开口,以为他说些冠冕堂皇的废话,不想竟是一番好意赠书给他。

  李教谕笑着摆摆手。
  夜色渐渐的深。京中有宵禁。余夫子带着张昭到咸宜坊中的一家客栈落脚。李教谕答应赠送的时文,明天会有长随送到客栈来。
  房间中,余夫子吩咐店小二去做饭,看着张昭心中悠悠的叹口气。其实,他现在发现张昭是一个好苗子,但没脸再开口叫张昭回明理书院继续读书。
  当即,指点道:“子尚,李教谕送你一本时文,你过几日再上门去请教学问,这样可以走动起来。李教谕在顺天府多年,人脉很广,你可以委托他写封推荐信,去城东的白马书院就读。两年之后,必定可以考中生员。”
  张昭送余夫子到二楼的房间,见余夫子“指点”他人情世故,便道:“谢先生教诲。”同时,心里反应过来:什么叫两年之后必中生员?他的计划是今年、弘治十三年考中生员。弘治十四年是乡试年,没有院试。若今年不中,就得推迟到弘治十五年秋。
  余夫子不知道张昭想什么,笑着点点头,道:“因为你的事情,我特意来京中,书院里的事情都堆积起来。我明日一早就返回青龙镇。你如何打算?”
  张昭按捺下心中的疑虑,识趣的道:“学生第一次来京师,想要逗留几日,见识见识京师繁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