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
第18节

作者: 路青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昭在青龙镇中“奔波”时,内廷银作局蒋太监在皇城中去找休沐的刘瑾。
  明朝的京城的布局,分为三重。宫城(故宫)、皇城、内城。当然,到嘉靖年间会额外在崇文门外修一座南城,成为京师繁华之地。
  皇宫之中,居住着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而侍奉的太监们则是住在皇城中,给皇宫里的贵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对应的机构就是内廷二十四衙门。
  蒋太监早早的和刘瑾约好在东华门外的廊房里见面。
  银作局位于宫城的西南角,出西华门往南即是。蒋太监不想横穿武英殿和文华殿前的广场,只能往北绕个大圈子,于午后两点许抵达东华门外的廊房中。
  护城河上波光粼粼。两个小太监候在门口,“蒋公。”

  蒋太监微微点头,进门后,就见刘瑾正在椅中喝茶,一身绸缎长袍,鬓角略微显白,笑呵呵的见礼,“刘公公。”
  刘瑾眼皮动了一下,道:“老蒋,你来了。坐。你说有好事要告诉咱家?”
  按照明朝太监这个行当里的规矩。蒋太监的职务其实比刘瑾刘公公要高。但是,谁让刘公公是太子的大伴呢?当今天子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太子如今十岁,身体健壮,没有夭折的风险,这是妥妥的下一代皇帝。
  天子的大伴,其前途、权势还用说吗?蒋公公在提前“烧香”。
  蒋太监谄笑着,坐下来,微微弯腰,汇报道:“刘公公,我已经打听到张昭的消息。你说巧不巧,我派人从青龙镇上查一圈,结果查到他住在我那庄子的隔壁,而且就是当日我们见过的那个书生。”

  刘瑾惊讶的挑挑眉头,声音尖锐的笑起来,“哈哈。”这确实是无巧不成书。笑完后,说道:“嗨,老蒋,你要早来几日就好。前些天有个官儿上书皇爷,请求改为募兵制。
  皇爷召英国公进宫商议。太子趁机问英国公火器的事情。英国公对张昭的‘火器平推’的策略不以为然。太子如今对此人已经失去兴趣。”
  蒋太监一愣,还有这样的?不过想想太子的年纪,兴趣很快转移倒正常。
  “咱家误了刘公公的事啊。我本来还打听到长宁伯现在对他其实不看重。还想着刘公公可以将他收服、效力。”
  刘瑾摆摆手,“老蒋,咱们是老乡,不说这个。”明史记载,刘公公是陕西兴平人。
  宫中的变化,张昭并不知情。他对未来的道路选择还是:科举!
  张昭在青龙镇中等了两天,于第二天下午,他在青龙镇中闲逛时,被秋哥儿找到,“张哥,老爷叫你去镇外汇合。”

  张昭赏了秋哥儿两钱银子,带着长随快步到青龙镇外的官道上。一辆马车已经等候在这里。
  余夫子一袭青色士子长衫,负手眺望着镇外的田野风光,远山苍翠,秋意凛然。见张昭到来,神情温和的点点头道:“张子尚,跟我去一趟京城。有人要见你。”
  张昭那份东西果然引起了徐贵的兴趣。
  第十八章 进京
  马车迤逦前行。不是自己的马车,张昭即便好奇官道外的风景,亦只能安坐。
  这是他来到明朝后第一次去京城、明王朝的帝都。他内心中有些激荡的情绪。
  他虽然只是个理科宅男。但内心中并不缺乏上进心。普通人一样有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他被现实生活的残酷,被磨去棱角,只剩下一颗不安分的心。而现在,他穿越而来,握有先知先觉的优势,掌握着大量的知识,他如何甘于平凡?
  他希望几十年后能执掌中枢,让这个古老、庞大、辉煌的王朝,焕发勃勃生机,恢复汉唐时的荣耀,屹立于东方!

  而京城就是这个理想所在的舞台!
  马车摇摇晃晃。余籍坐在对面的塌椅中,看着安然、沉静的青年,兼之仪表出众。心里不得不赞许一声。他之前怎么没发现这个出色的学生呢?
  既然张昭和长宁伯有关系,且徐郎中决定让张昭去徐府见面,明显很重视。谅解,不是问题。他的心态也随之调整。
  余籍道:“子尚,近日在家读什么书?”
  张昭结束沉思、对此行的推敲,答道:“学生在家复习之前书院里教授的课本。”其实,他自穿越以来都没怎么看四书五经。总得先安顿下来。学习八股文,优先级在后面。
  时间在两人的闲聊中,慢慢的过去。
  南口村距离京城50里。而青龙镇在南口村西20里。总共70里路,就算有马车代步,一行人也将将在日落后的夜幕中赶到京城西面的阜成门。

  徐郎中便是住在西城的咸宜坊中。马车停到徐府后的角门前。余夫子在一名年轻的徐家子弟的带领下,带着张昭进去。
  五品的户部郎中,在京城西郊的青龙镇而言,这是大人物。而在京城,却又是那么的不起眼。夜晚之中,徐府并没有高朋满座,反而还有点冷清。
  以张昭对明朝政治生态的了解,京中最炙手可热的官员,首推三位阁老:刘健、李东阳、谢迁。正所谓: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
  然后是朝廷的重臣,具体的就是七卿:六部尚书左都御史。
  再然后是“储相”。即有资格进入内阁的大臣们。比如:吏部右侍郎、日讲官王鏊;杨廷和(还在老家服母丧)等人。
  所以,一个户部郎中,不会在晚间时宾客如云。当然有交际活动时例外。
  徐家子弟将两人引到一处花厅中。花厅中灯火通明,驱散着夜色。仆人们进来奉茶。再退下去。张昭打量着环境幽静的花厅。八仙桌、梨花木椅、字画、瓷器陈列。显得雅致。
  就在张昭在花厅中等待时,距离花厅不远的书房中,时年四十六岁的户部郎中徐贵正在书桌后奋笔疾书。
  其长子徐鼎推开门进来,等一会,小声汇报道:“父亲,那张昭已经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