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
第20节作者:
路青云 李教谕的长随明天何时送书来,不可预料。他不能要求余夫子陪着他在这里等。
余夫子微微一笑,叮嘱道:“那你在京中注意安全。去休息吧。”
张昭的房间就在余夫子隔壁。等店小二送了饭菜上来,他吃过后,洗漱睡觉。
躺在床上,回想起此行的种种,总结得失、对错。这样来提升自己。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他穿越而来,时至今日,总算是将开局的“难题”解决。先卖染料配方筹银钱,打通进余夫子的关节。却没想到余夫子不在书院中。要等待。
在家里等待的时间中,刘大户上门试探。局势不乐观。他招募长随天天等在青龙镇明理书院,总算是第一时间赶到书院。
又“挑衅”余冠留后手,不得已而对余夫子强硬,方才令余夫子将“统计办法”送到徐郎中手中。再到今夜去徐府,完成心照不宣的“交易”。
前面的波折很多,倒是这次京中之行非常顺利。额外还认识李教谕,得到一本八股文集。时文,就是指的八股文。他日后有心的话,可以和李教谕来往。
有这样一个老牌教谕照拂,他在宛平县士林中要好混得多。
但是…
张昭到现在已经回过味来。按照李教谕和余夫子的判断,他们两人都不看好他在今年能考中秀才。但是他脑海中记忆中,小张昭可是自信满满啊!
是相信一个书院的院长和府学教谕对考试成绩预期的判断,还是相信一个两个月前才成为童生志得意满的青年的判断,这不需要思考吧?
他在解决开局的难题之后,他的计划遇到新的问题:将来的科举之路未必顺畅!
穿越到明中期的弘治朝,张昭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走文官路线。
他需要先参加科举,以文官的身份进入仕途,再来思考官途。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结果是今年考中秀才,沉淀三年,再乡试、会试。二十一岁进入仕途。
而且,科举的名次最好要高。因为,成化朝的内阁大学士李贤定下潜规则:非翰林不得入阁。他的目标是在日后执掌明王朝的中枢,进入内阁是必要条件。
按照明朝的科举规则,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后面的人则需要参加馆选。名词越高,录取为庶吉士的概率越大。比如,几十年后的张宰相。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高中二甲第九名,授庶吉士。
但是,现在,他这个计划根本没可能实现!
小张昭早年读书,到十七岁今年二月份第一次下场,连过县试、府试。很有神童的派头。虽然府试成绩吊车尾,但小张昭很有志气在今年考中秀才。
张昭一个理科生,古文功底能有多深?八股文,他是学渣水平!他检索记忆,当然是信任小张昭的判断、八股文的功底。直到此刻,泡沫被李教谕、余夫子戳穿。
和轻取状元、探花的明穿前辈们相比,这让人情何以堪!
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十三年秋,张公往见郎中徐贵。席间有宛平县令徐旻、府学教谕李相铎。张公年方十七,英姿勃发,谈吐有金玉之声,满座拜服。(徐)旻赞曰:子他日当佐天子。(李)相铎异之,赠书馈言:子尚天下俊杰也。”
——杨慎,《丹铅录,杂谈》
第二十章 新计划、返乡
七月二十三日,清晨时朝霞万丈。
进出京城的人流中,张昭坐在从车马行雇佣来的马车上,在朝霞中从阜成门出京,顺着官道西返南口村。
按照原计划,他本来是要京城中游玩几日,凭古吊今感慨历代兴衰。京城是数朝帝都。上辈子他还没来过京城。这可是穿越时空摆在他面前的明代京师。
只是,他前夜一夜未睡,思索着科举之事,心情不佳。昨日和余夫子道别,在客栈里等来李教谕的长随赠书,便只是玩京中各处购物。他来京师一趟,总要带点礼物给婉儿、虎子。
回去时不像来时,张昭将马车的车帘打起来,可以观看沿途的风光,最终还是将随身携带的《时文集》拿出来翻看。
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排版,且没有标点符号的文集,看得张昭一阵阵的头大。
譬如收录的当年的探花如今的“储相”王鏊的一篇文章,“惟学而不求诸心,则昏而无得于己。盖学贵乎思也。不然,宁能免夫罔之失哉?”
他看半天难以体会到其中的精妙。这如何做八股文确实需要老师教。能自己揣摩出其中门道的,那都是天才。
张昭叹口气,看着窗外的田野、村庄,目光依旧坚定。
理智的判断:他的科举之路肯定不顺畅,无法像明朝的神童或者明穿前辈们那样快速“升级”、“通关”。指不定,他几十年都难以通关。范进兄就是例子啊!
但是,他还是想试试。
其一,不试试如何甘心?他穿越而来,就定下科举的目标,如今障碍清扫完成,就等着考试。总不能事到临头却放弃吧?
其二,明朝是一个等级社会。功名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的功名对应着不同的特权。
且先不管他多少岁能考取进士,总得先成为秀才。拥有一个出身,再做其他事都容易些。这是基础。
他今天先回南口村,明天再去青龙镇明理书院潜行读书,准备院试。余夫子肯定不会拒绝。
时间略微往回一点。张昭在京城的第二晚。青龙乡刘家里,东刘村中。
位于村中的刘大户住宅是一处青砖黑瓦的院落。四四方方的铺陈开,占地数亩。
夜幕之中,屋舍里灯火点点。
偏院的花厅中,白白胖胖的刘大户正招待着一名青年饮酒。这青年穿着蓝色的长衫,脸有点窄,眼睛珠子总是在动,显得很油滑。看起来是个难缠的角色。
刘大户举杯和青年碰一杯,眼神殷切,问道:“方差役,你打听的如何?”
叫方差役的青年嘿嘿笑道:“刘员外,我既然来这里吃酒,当然是打听的明明白白。张昭在吓唬你。他得罪徐郎中的事情确凿无疑。你大可放心。”
差役在明代指的是在衙门里当差的人。通常的身份是捕快、衙役等。
刘大户顿时感觉心中舒畅,拍手排在椅子扶手上,恨恨的道:“td。那小兔崽子竟然敢唬我?”以明代的信息传递水平。十几天的时间,刘大户就打听清楚,算是比较快的。
发泄般的骂几句,刘大户自得的一笑:“乡中那些人还在迟疑,这块肥肉合该我吃掉。方差役,户书那里还要你帮我美言几句。”
县衙中设六房。其中户房主管全县征收税银,交粮纳税等事务。户房里文吏的头目雅称便是“户书”。刘大户是刘家里的粮长。秋税在即,他要在这上面做文章。
张昭这小子害得他丢脸,他不仅要吞掉张家的田地,还要整得张昭脱层皮!
方差役一听就知道刘大户的打算,喝着美酒,笑道:“李户书那里要什么美言?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喜好美色。你送他一个俏丽的丫鬟,什么事不好办?”
刘大户脑中闪过张小娘子的容貌,眼睛眯起来,轻轻的点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