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动荡的年代》
第58节

作者: 纵横大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等办完这两件事,赵铭便准备去福建,帮帮郑森,抱郑森的大粗腿,并找郑森借点兵甲钱粮。
  毕竟时间紧急,靠自己发展,光是钱粮得愁死,恐怕几年也搞不出什么名堂。
  一日后,赵铭与程璧告别了岛众人,带着二百多石粮食去舟山岛换钱。
  烈港,在赵铭亲自搭建的码头,阎应元领着众人送别,“博安、程员外,此去一路顺风,我等盼你们早日归来!”
  赵铭与程璧抱拳回礼,喝了碗茶,便跳一艘小号福船。
  船只升帆起锚,水手用竹竿,撑着岸边,海风吹的硬帆鼓起,福船慢慢离开码头。
  赵铭站在船头,看见码头,挥手送别的众人,忽见码头不远处,烈港出口一座山头,一个女子正奋力的挥动手臂,心头顿生离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旁的程璧似乎洞察一切,他对赵铭笑了笑,转身进入船舱。
  赵铭看着山身影,忽然大喊,“等我回来!”
  山头李枝枝泪流满面,一旁采药的李朗叹息着摇了摇头。
  ~~~~~~

  金塘岛距离周山并不远,福船只走半天,到了舟山。
  此时,舟山聚集的难民又多了许多,岛人员聚集,十分混难,时常有抢劫之事发生,官军也不怎么管。
  程璧去找人交易,赵铭在码头附近打听情况,与新到岛的人聊天,并安排一名弟兄,任命他为天地会舟山分舵舵主,留在舟山打探消息,发展下线。
  黄昏时分,程璧匆匆回到码头,已经与人谈好了交易。
  天黑时,一名富绅带着几十个汉子过来,抬来三个木箱子,搬走了两百石粮食。
  赵铭打开箱子一看,装的都是五十两的银锭,每箱估计都有两百多斤,有些吃惊。
  虽说打仗时,钱不怎么值钱,但是赵铭对银子的价值也有了些认识,知道银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强,戚继光的兵,一个月也一两多银子,如果算通胀,可能等于后世一千多块。

  程璧见赵铭惊讶,叹息道:“几年前,江南粮价便宜时,七钱银子,贵时也很难超过二两每石,可如今浙东已经涨到五六两,舟山则是三十两,民不聊生啊!”
  程璧在岛找了位富绅,以每石三十两的价格,卖给了这位从松江逃到舟山的士绅,得了白银六千两。
  以往江南粮价,绝大多数时间,不会超过二两每石,如今战乱,涨到了五六两每石,而舟山因为人员聚集,而有能力逃到岛的人家,大多是士绅和富人,所以粮价以涨到三十两。
  “如此高的粮价,百姓肯定吃不起,官府不管?”赵铭眉头紧皱,不到四万斤粮食卖了六百万,百姓手里最多有一二两银子,主要使用铜钱,哪能有钱买粮吃。
  程璧沉声道:“管不了,也不能管,官府手里也没粮,要是官府打压,只会更加缺粮。现在只有任由粮价飞涨,利诱商贾往岛运粮,等粮食多后,慢慢会降下来。”
  赵铭听他一说,立刻明白了,岛粮食有限,官府要是压价,陆地的走私商人便不会过来,只会加重舟山的粮荒。

  赵铭看了眼码头边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难民,那么多人,他想帮想救,但是根本帮不过来。
  程璧叹了口气,转移话题道:“我刚听到一个消息,鲁监国准备攻打余杭,浙江可能要开战了。我准备招募些人员,再买一条船,便立刻动身去浙东,以免开战后难以收购粮食和物资!”
  赵铭脸一下扭曲了,这个时候鲁王居然要攻余杭,他真有点搞不明白了。
  程璧商人出身,行动能力很强,看见机会立刻会出手,决定的事情,很快会付之行动。
  不多时,他用八石粮食,在码头买了一艘小号福船,然后又招募了三十多个水手,两名落魄的读书人,给了每人四十多斤粮食作为安家费,便与他们签订契约,招入了队伍。
  岛难民及多,不少还是读书人,只要有钱粮,招募人手很容易,被选走的人,都一脸的感激,这表示他们有机会活下去,而没被选的只能自生自灭了。
  逃到岛的人,多是心怀故国,抗拒清兵之人,可是赵铭却没有能力帮助他们。

  次日清晨,天刚亮,两艘福船便离开了福州,水手操纵着硬竹帆,在大海航行,不一日,便到了宁波府定海县,船队藏入鲛门山附近的一处港湾,里面有不少船只,海湾旁边还有不少商人建造的仓库。
  这时站在船头的程璧道:“这里是浙东海商走私贸易的一个重要海港,周围都是浙东大族的私产,他们与当地官员关系密切,所以官府对于走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赵铭看着海港内船只进出,居然还有船身细长,挂着白布帆的西方商船,不禁有些震惊。
  程璧继续道:“赵堂主,我在此地直接进货,你进入内地后,一切小心。”
  走私贸易络分工细致,陆地有商人将货物运到海湾,海商人直接拿钱进货,不用船只停在海,自己进入内陆收购货物。

  这时福船靠岸,赵铭郑重向陈碧抱拳拱手,“程员外,后会有期。”
  程璧肃然抱拳,“赵堂主,珍重!”
  赵铭背一个包袱,带斗笠,飞身下船,在程璧等人的目光下,慢慢走远。
  赵铭自镇海了岸,便向近千里外的太湖跋涉。
  没有马匹,接下来的路程,只有靠两条腿往前走。
  赵铭先找了个村落,问明方向,喝饱了井水,吃了点干粮,继续路。
  八月底,入秋后,江南气候多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眨眼间又进入—片连绵不绝的秋雨时节。
  在浙东宽阔,满是泥泞的官道,赵铭头戴着斗笠,站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雨水淅淅沥沥的从茅草屋顶落下,他远远的看着官道,一辆辆遮着油布的粮车,装有物资的辎重车,民夫推着的独轮车,摇摇摆摆地,吱吱嘎嘎地向前移动,脸不禁露出了沉思之色。
  天空秋雨霏霏,官道两旁的田畦和水沟都积满了雨水,远方的村落、密林、山峦一片朦胧。
  官道,一支官军披着蓑衣头戴斗笠,踏着泥泞,冒着细雨,伴着吆喝和咒骂,杂着皮鞭的劈啪声和车轴的吱嘎声向北方挺进,声势浩大。
  一路行来,这已经是赵铭看见的第五支向北挺进的官军,似乎整个浙东的明军都在向北前行。
  赵铭注视向北的官军,知道鲁监国真的要打余杭了。

  华自古以来,绝不允许国有二主的局面,在唐鲁之争的局面出现后,浙东鲁王政权大臣们随即分为两派。
  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等人为一派,他们都认为,“大敌当前,若同姓先争,岂能成兴之业,且圣子神孙,总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统,自难改易,若我监国,犹可降心以相从。”
  隆武皇帝早于鲁监国称帝,且已经得到南方绝大多数复明势力的承认,而鲁王政权只控制浙东一隅,且并未称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