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动荡的年代》
第33节

作者: 纵横大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着吴易叹了口气,“如今江南群雄并起,缺一个主心骨,天下无日,各路义军只能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
  赵铭眉头一挑,“南面没有藩王打起大旗,我们为何不自己联络,整合江南抗清豪杰。”
  吴易眼前一亮,“博安你有什么想法?”
  赵铭沉声道:“现在没有新君登基,我们不能等着新军出现,再发给我们旨意。现在吴相公打下吴江县,声威大震,我以为可广发英雄帖,召集四方抗清义士,前来赴会,建立一个抗清组织,以便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说着,赵铭提高声音,振臂道:“我看这个组织,叫天地会,宗旨是反清复明!”
  “天地会,反清复明!”侯峒曾重复一句,然后激动的赞叹道:“我赞成。”
  吴易目光深邃的注视着赵铭,然后在大堂内来回走了几步,忽然对一名士吩咐道:“君昌兄,有劳你派人散播消息,联络义军,让他们派人来吴江议事。”
  短短三日内,吴江县周围,聚集了不少人马,吴江县衙成了群雄的聚义厅。
  此时太湖附近,该来的义军,都已经赶来,远些的不可能过来,于是吴易决定,提前召开聚义大会。

  来自常州、苏州、松江、广德等地义军头目,或者代表,进入吴江县衙,里面高耸的旗杆,悬着一面杏黄色的大旗,面绣了四个大字“反清复明”!
  侯峒曾、赵铭等人在门前迎接,一张张风尘仆仆的面孔,让众人百感交集,赶过来的义军首领或者代表,许多都是熟人,不免嘘寒问暖,抱头痛哭。
  这次江南起义,主力是江南士绅,许多人之间都有师生、同窗的关系,不少人以为对方已经死在清军的屠刀下,现在见面真是恍若隔世。
  侯峒曾将一众人迎入大堂,吴易已经换了一身行头,青色官袍,胸前绣着鹭鸶,腰间乌角带,脚黑靴,头顶乌沙端正,正襟危坐,不怒自威。
  众人有不少人,品级吴易还高,不过被他强大的气场所摄服,入堂立时安静下来,在两侧入座。
  吴易环视众人,和颜悦色,让各人自报下名号。
  堂一名老者先站起来,作揖道:“老朽卢象观,崇祯十六年进士,起兵于常州宜兴!”
  吴易与卢象观是同榜进士,认识卢象观,知道他是宣大总督卢象升的弟弟,于是忙站起身来,“幼哲兄请座!”
  吴易让人搬来一把椅子,放在他的身边,卢象观也不客气,直接入座。
  这时,一人站起身来,作揖道:“晚生黄梳祺,贡生,起兵于归安。”
  吴易点头示意,又一人紧接站起身,作揖道:“晚生吴应箕,崇祯贡生,起兵于钟溪!”
  “举人王振飞,起兵于广德!”一名年人站起身来。
  “鄙人刘曙,崇祯进士,长兴知县!”又是一名进士,作揖拱手。
  吴易忙道:“请刘县令座。”
  众人介绍一圈,包括吴易、候峒曾在内,一共有四个进士,五个举人,十多个生员,没有功名在身的也有几人。

  吴易等众人自我介绍一遍后,问道:“有没来的没有?”
  “有!”孙兆奎道:“徽州起事的金正希、江天一,因为路途遥远未到。”
  吴易点了点头,“徽州据此太远,便不等了。”
  说着,他轻咳一声,继续道:“这次召集大家前来,是有感于建奴倒行逆施,江南局势鼎沸,义军蜂起,却各自为战,不少义军因为没有支援,单独行动,而被清军击破。如今新君未立,江南抗清势力,一盘散沙,若是继续如此,必然被清军各个击破。有鉴于此,我采纳赵博安之言~~~~~~”

  赵铭起身,给众人拱手一礼,吴易则继续道:“我决定,建立天地会,反清复明,统一指挥和联络各部义军,大家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清军。”
  吴易看向赵铭,说道:“博安,这个提议是你提的,你说说你的想法。”
  赵铭当仁不让,直接朗声道:“如今清军势大,各路义军都无法单独战胜清军,但是集合几股义军,却未必不能一战。组建天地会,是为了收集清军情报,便于大家联络,协同做战,共同进退,诱敌深入,集兵力,将清军各个击破,运动歼灭清军。”
  赵铭挥舞着拳头,眼神闪烁着火花,“我的意思是,天地会暂时设金木水火土五堂,四位相公,加我,分别为五堂堂主,各位都是堂下香主。蛇无头不行,今日我们还需要选一位总舵主,我推选吴相公!”

  吴易站起身来,正要说话,一名义军头目却闯了进来,“吴相公,清军兵分三路,每路都有近万人,正往吴江杀来。”
  赵铭面色一沉,“不好,消息走漏了!”
  吴江闹得动静太大,清军得到消息,博洛派遣三股人马,向吴江急行军,其骑兵有数千人。
  三万清军,吴江义军很难抵挡,吴易立刻站起身来,“传令下去,立刻转移,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放火烧毁,一草一木也不能留给清军。”
  两个时辰后,义军撤离吴江县,县城变成一座空城,赵铭建议一把火将城池烧了,吴易是吴江人,乡里乡亲,却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只是将城物资搬运一空,房屋却留了下来。
  半日后,李成栋、吴兆胜、土国宾三路人马开进吴江,城府库被搬空,居民不是随着义军撤入太湖,是分散到乡间躲避清兵,清军得了一座空城。
  清军在江南的屠杀,激起了激烈的反抗,同时也震慑住了不少人,而不管是抗清的人,还是被清军吓住的人,都有意避开清军。
  满洲人少,特别害怕汉人反抗,为了便于统治,满洲统治者力求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驯服,让汉人变成圈养的猪,或是听话的绵羊。
  若是汉人不被驯服,是群狼,满人不要说统治,露个面都会被撕成粉碎。
  因此满洲要以小临大,必须驯服汉人,杀掉那些敢于反抗,不愿屈服的,只有这样,占人口少数的满人,才能控制百倍于几的汉人,否则他们根本无法统治。
  因此清军入关之初,实行残暴的高压统治,规定兵至不降屠城,举义反抗屠城,义军攻城没有抵挡守城,或者为内应为义军开城,同样是屠城。
  这其最显著的例子,是新会之役,城百姓害怕清军杀回来屠城,尽然帮助清军守城,甚至亲人被吃,也不知反抗。
  那是十多年后的事情,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满清的残酷屠杀,确实已经成功驯服了绝大多数汉人,使他们变成了奴才,沉沦三百余年。
  清军扑了一空,让李成栋极为恼怒,欲继续追杀,不过另两路人马却并不积极。
  李成栋平定嘉定义军不利,折了大清贝子屯齐,让博洛大发雷霆,要拿他治罪,他重金贿赂博洛身边之人,加八旗兵大多在北方避暑,正是用人之际,才勉强得了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日期:2019-05-23 18:5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