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天后,雨停了,水退了,河床也露了出来,只见河里的杂树倒的倒,歪的歪,洪水的沉淀物七零八落,狼藉不堪。洼凼处的积水很深的,里面有很多鲫鱼。天空中薄薄的云层,透出一种爽眼的光亮,世界又复归风轻云淡、万境熙宁的状态。
洪水的肆掠结束了,我又背着书包穿过河滩去学校了。
日期:2018-07-09 09:49:06
22、儿时的味道
前不久,我跟几个文友到合肥南郊的仙女湖游玩,猛然发现一块不大的田畦里,生长着一片绿油油的大麦,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初中时吃过的一种食物的回忆,它的名字叫燋面。
那时我十五六岁,胃口大,消化快,暑假期间,早上是没有蛋炒饭吃的,我跟家里人一样吃稀饭,但很快就饿了,一饿了,我就跟母亲叫嚷,催她煮午饭,可时间才上午九、十点,怎么可能煮午饭呢?妈妈就用燋面给我充饥。她把大麦炒熟,然后送到面粉加工厂加工成面粉,就是燋面了。一碗燋面放小半碗开水,搅拌后即可食用,香气扑鼻,非常可口。每当我饿的时候,我就会泡一碗稠厚的燋面,狼吞虎咽起来。中学毕业后的三十多年时间,我再也没有吃到燋面了,现在充饥的零食很多,但好像都没有初中时吃的燋面好吃。
除了燋面,还有炕山芋,也让我回味。炕山芋不同于烤山芋,烤山芋是放在火炉里烧烤,炕山芋是把山芋切成片,放在铁锅里,撒点水,盖上盖蒸,做法有点像锅贴饺。
傍晚日落,寒鸦归林,农人归家,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香气,闻到了香气,就表明铁锅里的山芋熟了,这时小孩围上去,想吃了,大人对孩子一瞪眼,说:“离远点!”大人揭开锅盖,一股高温热气喷了出来,在屋顶上弥漫。热气散尽,大人才让小孩走近锅台,用筷子或者用锅铲取出一片山芋,交给小孩,小孩拿在手中,吹几口气,一溜烟跑到外面去了,和别的孩子边聊天边吃。大人也会拿着几块烤山芋相互串门。
现在经常在超市里买宁波汤圆,也是芝麻馅的,很小,只有弹丸大,三十多年前,我们吃的汤圆要大得多,至少有鹅蛋那么大——哦,现在鹅蛋也见不到了。
那时,每年只有在中秋节才有机会吃大汤圆的。
八月十四的下午,村人就会用石磨把糯米磨成面,揉成鹅蛋大小的圆球,用芝麻面做馅。中秋那天,妈妈起得很早,把前一天下午做的大汤圆再揉一揉,让它更圆一点,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
农民家的碗很大的,一碗可以装三个大汤圆,我一顿就吃那么多。
我大学毕业后,由农人变成文人,又住在城里,就成了城里的文人。自从成了城里的文人之后,感觉自己的喉咙管似乎变得像蚊子那么细,便再也不吃鹅蛋大的汤圆,只吃鸽子蛋大的,“鸽派”文人大概就这么来的吧。
城里的人常嘲笑农民用那么大的碗吃那么大的汤圆,真是大老粗。乡下人则嘲笑城里人用那么小的碗吃那么小的汤圆,真是太小气。一部分人总是不能站在另一部分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是人类的通病,农民要是吃那么小的汤圆,哪有力气干活?城里人要吃了那么大的汤圆,他怎么消化?吃大汤圆,还是吃小汤圆,都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把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适的就是正确的。
有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一度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深受观众喜爱。吃瓜群众青睐这部片子,因为它就是说吃的,且拍摄出了很多儿时的味道。我老家的蒿子粑粑也被这部纪录片介绍了。
不过那时吃蒿子粑粑只在农历三月三那天晚上吃,平时也不吃的。根据我们那里的风俗,三月三是鬼节,那天晚上小鬼们都要出来活动活动,透透气,毕竟长年待在地下室里太闷。老人常跟我们说,如果在三月三晚上到坟地上看看,可以看到一点一点鬼火的。
老人还说,鬼出来活动,对人是一种威胁,他们会吸走人的魂魄。所以,三月三晚上一定要吃蒿子粑粑,把魂魄粘住,不让鬼拿走。
蒿子粑粑用米面做成,再放点肉丁,做好后放到铁锅里用油煎着吃,那味道太鲜美了,我一顿要吃十几个。
我总觉得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总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创作美食,我相信古人是不相信鬼节一说的,他们搞出一个鬼节来,目的是给吃蒿子粑粑找个借口,找个由头。另外,小孩子常常厌食的,大人说出“粘魂”的话来,小孩就不敢不吃了。
春天的蒿子粑粑,夏天的大麦燋面,秋天的炕山芋,冬天的鱼冻子,以及端午的狮子头和中秋的大汤圆,这些都是我儿时的味道,它们构成了我“舌尖上的少年”。
日期:2018-07-09 15:49:40
23、六爷
上面提到鬼节,那就说说鬼故事吧。
现在年轻人喜欢看鬼片,以求刺激,我在中学时听了太多的鬼故事,只是,我不是从电影电视里听到的,也不是从广播站、收音机里听到的,而是从六爷那里听到的。
六爷虎背熊腰,声如洪钟,目光炯炯,年近八十,依旧精神矍铄,红光满面。因为人高马大,他随便往哪里一站,皆成一座丰碑,见者无不敬畏之。
六爷记忆力超群,年轻时是个瓦匠,去过很多地方,阅人无数,广闻博见,他听过很多传奇故事,尤其是鬼故事。老年时退居二线,不再出门做瓦匠活了,但仍想发挥余热,就想把自己满肚子的故事倒出来,讲给后辈晚生们听,以这种轻松有趣、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化族人,纯正乡风。老年人也是一种宝贵的人才资源,他的阅历,他的听闻,是中青年人不可比拟的,一个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而阅历深广的六爷,就是我们村庄的公共图书馆,六爷想打开自己的那座图书馆,对年轻人免费开放,晚上八点,图书馆开门了——
只见六爷光着膀子,一手拎着一个小竹椅,一手摇着棕榈扇,从家中缓步来到村头的大柳树下站住,对着面前的水塘,长叹一声:“我的妈妈呀,这个天太热了——”说完,摇了几下棕榈扇,坐了下来。
我们那个村庄,房前有一个大水塘,水塘边有一棵两百岁的大柳树,这棵柳树非常大,树干要几人合抱,枝条延伸有几丈长,夏天浓阴匝地,村人乘凉大都在柳树下,晚饭后,他们或扛着竹床,活拎着竹椅,纷纷赶到这里,大柳树下成了一块风水宝地,这个宝地也是六爷的讲坛。
看到六爷来了,早已静候在那里的后生们,急忙问道:“六爷,今晚给我们讲什么故事?是哪个地方的鬼?”
六爷挺了挺大肚子,思忖了下,说:“今晚要讲的鬼不是一般的鬼,有城市户口的鬼,京城的鬼,这个鬼讲出来,我怕你们承受不了——”
“能承受!能承受!你老人家赶快讲吧!”小伙子们叫道。
“那就讲吧——”六爷道。
六爷要开讲了,姑娘们想听又怕听,一个个捂着脸却又竖着耳朵。
“有个秀才上京城赶考,到了京城,租了一处王爷的老宅住下,在这里看看书,准备应考。据说这个王爷的夫人三年前上吊死了,死后,埋在老宅后院里,秀才租住的时候,的确发现后院有个长满了青草的坟冢。王爷认为这个宅子是个凶宅,就举家搬走了,房子成了空宅。秀才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只是看到这所老宅很干净,很宽敞,就当即决定租下。一日晚上,秀才关紧门窗熄灯睡觉,正睡意朦胧时,隐约发现外面有个黑黑的手掌贴在窗子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