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50节

作者: 青原樵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从这件事,李卫也明白一个道理:美国的法律制度非常健全,但美国的官司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前茅的,越是法律健全的社会,法制意识越强,越懂得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样,一个大中型企业,制度和流程建设越来越规范,每个人的职责越来越明确,每个人也学会使用制度和流程来保护自己而推卸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中型企业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更严重,而中小企业因为职责模糊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李卫终于悟通了这个道理。

  所以,推卸责任是因为制度建设越来越规范化,在刚推翻旧体系、建立新体系的时候应该更加明显,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11、12月大家扯皮、推卸责任也越来越明显,就是因为大家学习了制度和流程的结果,如果在这种完善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引导好了,大家都各自反省,扯皮风会逐步消失,但如果有几个人责任心不强、总带头扯皮,大家就容易形成一股扯皮的风气。

  因此,规范制度和流程的同时,自我反省要同步进行,就如美国法律体系健全完善,还需要基督教引导人民忏悔反省,否则,制度流程会成为大家扯皮推卸责任指责别人的依据。
  例如新的《样品和试产控制程序》规定项目工程师对样品和试产进行全过程跟进。结果生产部和品质部的主管和工程师都不跟进样品和试产进度,什么事都要项目工程师亲自去跟进,比如一个样品三维测试是否合格,也要项目工程师亲自去跟进,其他部门的人又不听项目工程师的,这样几个部门就相互指责对方不负责任。
  针对这些问题等,比如项目工程师在样品跟进时,生产、品质工程师和主管认为自己部门内部也是项目工程师去跟进,而自己不积极跟进,这些细节上的问题都是当初没考虑到的,针对这一类似情况,李卫要求完善程序文件并培训:
  项目工程师,在新项目阶段(样品/试产/前二批量产)全程跟进,与销售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品质工程师对口接洽。
  生产工程师(PE)和品质工程师(QE),在新项目阶段,涉及生产部/品质部内部的协调,由PIE/QE自己去协调,项目工程师在跟踪时,发现异常,找PIE/QE而不是找操笔者去解决。

  这样,如果样品和试产在生产部门滞留,项目工程师直接找生产工程师即可,生产工程师调度起生产部门内部的资源就比项目工程师更有利了,而且,有什么异常三个部门的沟通也密切了,在样品阶段大家就经常沟通,不会导致信息的脱节。

日期:2007-11-6 13:54:37

  五、治理扯皮风气
  自从第二批经理进来,带来了他们以前公司一些不良的扯皮风气,特别是钱经理等人留下后遗症。第三批经理进来后,生产部的黄经理和品质部的章经理又带来不好的扯皮习惯,特别是黄经理的扯皮更是厉害。生产部门内部细化导致的信息不畅。加上持续的淡季让大家的心情懈怠下来,特别是ISO9000复审之后,大家更是缺乏工作激情。原来技术部主任和品质主管离职后,新来的人对技术和品质不敢拍板,因为拍错了老板会骂。特别是新的管理体系又刚建成,旧的体系打破了,新的体系大家还没熟悉,还没适应和习惯,这个过程就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导致扯皮。

  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慢慢公司的扯皮现象开始严重起来,比如:
  产品不良缺少人拍板,生产部拿着QC检查的不良品,找了技术、品质等部门的工程师、主管、经理一圈,主管推给工程师,新的工程师又不太熟,技术和品质经理也都是刚上任的,也不熟,没人敢拍板。MRB报告也没有人拍板,经常一拖好几天。
  最后发展到:一些主管、经理开会动不动扯到流程、扯到制度有问题。生产经理带头扯皮推卸责任的情况非常严重,品质经理也有样学样跟着扯。
  李卫本希望利用11、12、1月份的淡季,对公司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和文件沉淀,以及对新体系的完善工作,使大家熟悉新的体系,熟悉了新的体系后,扯皮就会少了。在培训上,李卫也不断地给大家鼓舞士气,越是淡季,越不能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越要鼓励大家。
  可是扯皮问题好像越来越严重了,林总查出12月柴油使用金额比正常比例高了三分之一,为此指责了李卫和财务部几次,李卫以为是油管有漏,派人查了不是。后来发现12月柴油用量增加的原因是产品出现问题,没人敢拍板所致,一台铸造机熔料每小时烧柴油140元,加温需要几个小时,所以又不能随时停止不溶料,如果扯皮扯一大圈的话,柴油就会在那边不停的空烧,扯上一天,一千多元就浪费了,一天扯上两个产品就浪费几千元,难怪12月份柴油浪费了近5万元钱。

  李卫觉得事态有些严重,这样下去,大家即使熟悉体系扯皮风依然不断,李卫刚加入利风时,很快就刹住了公司原有的扯皮风,一直到8月,扯皮都非常少,但现在又死灰复燃,肯定和自己某些工作疏漏有关。看来有必要和部门经理、主管、工程师做一次全面沟通,掌握更全面的信息。李卫利用了晚上的时间和各个部门的主管、工程师和经理进行了沟通,要求大家无话不说,哪怕是对李卫个人意见都可以提出来。经过一周的面谈,李卫最后归纳了目前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改革忽视基础拔苗助长,一项改革还没真正落实到位,另一项改革又开始来了,弄得大家疲于奔命,我们的制度和流程没有落实到位,人员变动频繁、培训过多很多是走过场大家一天到晚在开会和培训,没有时间解决具体问题。
  •总经理决策过快、魄力下降、执行力下降、原则性下降、了解现场比以前更少、有时会过于照顾面子、有时训起人来却扣帽子、开始喜欢听人报喜、对下面压力不够、现在凝聚力也下降,总之8月份以前的优点改掉了许多,缺点却改出不少来了等等。
  •品质状况变差,没人拍板,一单做完后不会对品质和成本进行分析和检讨。
  •制度流程建全了,扯皮却多了,有人忙有人闲,各人只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上游和下游根本不管。
  李卫都一个一个问清楚具体的事例。关于改革拔苗助长,指生产部黄经理进来后,生产流程的变动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动;加上品质部同时推动包装和外协喷油、电镀品全检,以及PMC部推动物料编码工作,三项改革同时行动,让大家疲于奔命。
  李卫也从此总结了一个教训,刚进来利风为什么改革能成功,一是抓住了本质,统筹计划和清呆滞产品,使交期从45天降到30天以下,清理了呆滞品盘活了资金;二是不同时推动几项大改革,如PMC部推动改革,与PMC工作密切的生产、品质和技术就不进行大的改革,这样有一个部门主导,其他几个部门协助,改革就顺利些。而现在生产流程的变动、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动、包装外协品的全检、物料编码等,工作量都非常大,阵脚就打乱了。比如物料编码,从固定资产到原材料、成品、工具、模具等都要编码,编码后要培训大家使用,大家要在表单上填,这些都是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

  现在这三项改革同时推动,涉及面又非常广,生产、品质、PMC都是主导部门,自己负责的改革要主导,还要协助其他部门的改革,自然疲于奔命效果也大打折扣了。比如包装和外协产品全检,基本上涉及了所有的产品,于是生产效率明显下降,李卫决定马上纠正过来,根据ABCD客户类别先从D类开始进行试行全检,逐步推广到A类,一步一步来,这样就好很多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