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24节

作者: 青原樵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员工踊跃地向总经理信箱提出意见和建议,每周都可以收到两三封,合理的可行的,李卫安排责任部门进行落实,并及时要求行政人资部贴出通告进行奖励。有的员工写的务实,也有的员工夸夸其谈,“教导”公司老总应该如何搞好营销部、如何搞好人力资源、如何搞好生产等等很空洞的话,李卫看完后一笑了之,不过,在员工大会上,李卫在鼓励完他们之后希望他们能立足于本职岗位写具体一些,要求他们先扫一屋再扫天下。

  有的员工反映,去年很多员工的年终奖还没发,公司的一些承诺没有兑现,李卫安排行政人资部和财务部去查,发现果真如此,原来出纳郑香草卡住了拖住没发,李卫责令行政人资部和财务部马上落实下去。
  员工感到他们的话公司已经慢慢会重视了,积极性好像增长了,从每月第一周的月例会上,李卫发现员工的眼神都好像更亮光了点,这是一种带着希望的眼神。
  五月中旬,厂门口有人开了一家酒楼,李卫马上安排总务人员和他们洽谈管理人员包餐事宜,经过数次谈判,终于谈妥,谢天谢地,管理人员终于有一个较为干净卫生的就餐环境了。

日期:2007-8-28 15:02:11

  三、换人不如换思想
  余世维的《管理者常犯的11个毛病》和《赢在执行》培训课程,雷打不动每周一和周四晚上7点准时进行,迟到者罚款10元/次,不参加者罚30元/次,李卫每次都参加,哪怕感冒了也参加,坚持以身作则。
  从5月份开始,李卫要求学员必须写《培训心得》,就当天所学的课程,谈谈自己的心得。李卫自己也写培训心得,李卫要求每次培训花半小时读一下各自的培训心得。写了一段时间,李卫发现,大家的培训心得都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大谈感想,难怪余世维说,很多人听他的话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没有行动,看来这样写培训心得不行。而且,一些人没真正听懂余世维的课程,已经开始批判余世维了,认为他讲的前后逻辑矛盾。比如余世维讲:要做事就不要做人,要做人就不要做事。而前面则讲:要学会妥协,还引用《左传》中的话:“盖天下国家之事,败于小人者十一,败于君子者十九。盖小人之骨柔,其气馁,其愿欲易售,其营垒亦易跛;惟君子之才品自不同,而业已为众所推,其自负也常亢而不肯干,于是为深刻,为褊浅,为执拗,不能舍已从人,以佐国家之急。”

  怀疑权威是件好事,但要先信后疑,先继承再批判,任何一门学问要先钻进去,再跳出来,再钻到另一门学问,再跳出来,两相比较再质疑,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没有深入了解就没发言权。
  李卫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大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大学的教授,研究的是某个专业,是非常细节的,是从一个‘点’的角度来研究的,有的财务学教授,仅站在财务的角度评价华为,把华为的财务说得一团糟,而有的营销学教授,站在营销的角度评价华为,又把华为说得非常好,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标准尺度就不一样,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可能完全得出相反的结论,甚至同一个专业,使用不同的指标,也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专家教授的话往往缺乏宏观思维,会因为一个点而否定一个系统,听专家教授的话要特别小心,更需要全局的判断力。教授与老板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授通常把一句话分成四句讲,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分析成复杂化的理论,使用的是逻辑思维;而老板则需要把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讲,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形成简单化的理念,使用的是形象思维。如果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说地球只有北面没有南面,他说的没有错;而一个人如果站在北极点上说地球只有南面没有北面,他说的也没有错,那为什么这两个人说的话打架呢?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道理即在于此。逻辑推理是直线型的,从南极点一直推理下去就一直推到了北极点,而北极点与南极点是对立的,二律背反的钥匙也许就在这里吧。余世维说的做事就不要做人,做人就不要做事,是站在公司既有原则的情况下,要做事要坚持原则就不能做老好人,要做老好人就不要做事。而余世维讲的需要妥协,是在公司一些还没有成形的方案上,要适当妥协,多听意见,不能固执己见。这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说的,根本不矛盾,是我们自己领悟力不足水平不够理解还不到位。李卫后来要求他们,别乱质疑,等你达到了和余世维差不多的高度再去质疑,至少要比我李卫的水平高,才去质疑余世维,一个小学生去质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干啥?余世维虽然讲得比较发散,条理性较差,学术性不太强,没有强调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注重“道”而忽视了“术”,但其课程把复杂的管理问题讲得很简单,而且是从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转变一些旧思维旧观念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后来李卫要求《培训心得》必须这样写:
  结合余世维讲的管理者犯的某个错误,写自己曾经在工作中犯过的某个错误,一定要有具体的实例,不可泛泛而谈,而且进行评分:
  A级:有具体的实例,自我反省深刻。
  B级:有具体的实例,自我反省一般。
  C级:有具体的实例,缺乏反省;或者有反省,而无实例。

  D级:无实例,无反省
  李卫亲自评分,要求D级的必须重写,字不须多,文辞不需太华丽,真诚深刻的自我反省才是最重要的。李卫自己每一次都亲自写,这里贴出李卫写的一篇培训心得:
  《培训心得》
  听了余世维的《赢在执行》中执行力不佳的8个原因,我感觉我有相当的差距:
  一、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
  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通常是缺少工作计划,因为欠缺工作计划,导致没有依据,因而顾此失彼,抓了这头忘了那头,一天到晚忙乱,总有遗漏的事情。也就是像余世维说的没把事排出轻重缓急,每天西瓜芝麻不分。因此,这方面我要加以改进,本周五必须把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月工作计划排出,根据月工作计划排出周工作计划,每天找出重要的2~3件事处理好,加上会议和上司安排的1~2件紧急事件,每天处理的事不要超过5件。如果我们每天能处理3件事,我们一个月就能处理上百件事,我们会越来越轻松。因为每周没有部属的工作周报,所以一些事会不了了之,没有常抓不懈,这是我的错误。年度工作计划上个月本来要完成,结果过了半个月,还没完成,这是我的错,不怪任何人,在本周五下午4点,我必须完成这项工作。

  二、我仍会辩解
  上次XX公司采购部的陈经理打电话给我,问我XX产品的进度,我们当时没兑现承诺,我不是先认错,而是先向她解释原因:供应商变压器坏了。马上客户就说:我理解,但我不管这么多,我要的是货,因为我的客户不会听我的解释。
  余世维的课讲了这么久,我以前听过一遍,今天是第二遍,我仍犯这种错误,不可原谅,错了就是错了,过份的解释就是变相的推卸责任,我向客户解释就是在推卸责任,作为一个总经理,仍犯这种错误,真是不能原谅。
  顾客到商场买东西,品质不好的东西他就不买,至于原因顾客根本不想听,说了也是白说,只会遭至顾客的反感,所以,没有完成任务就是自己的错,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只有这样,顾客的压力才可以层层传递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身上。如果每个部门都讲一个客观原因,我相信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出来。成功的人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失败的人从失败中寻找借口,这是两种观念,思想观念的不同导致行为的不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