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一)霸下篇》
第6节

作者: 教你说人话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才是真实而恒定不变的道理。
  因此,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治理社会从不自己认为该做什么,就让社会去做什么;从不对社会夸夸其谈,而只身体力行;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从不玩什么理论创新,史无前例,而是顺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而协调着方方面面的发展;他推动社会进步,却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更不会把一切功劳都算在自己身上,玩什么伟大辉煌,永远正确。也正因为不贪天之功以为己有,所以才不招人厌恶。

  相关推荐

  日期:2016-12-04 17:54:14
  这个不该这样解释吧?
  老百姓哪里懂得什么仁啊,也从不关心什么是仁。
  水和火,虽都是不可或缺,但也是可以伤人的危险存在。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的,就是人的欲望。
  故实现仁,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而要普通百姓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则比要他们赴水而死,赴火而焚还要难。
  日期:2016-12-05 12:42:03
  述而不作,是只讲学,不著书。
  信而好古,是说讲的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先人历代传下来的。
  父死三年不改其道,可谓孝矣,明确说了不是不改,而是要至少三年之后。
  这个不对吗?
  看看今天中国三十多年的强拆,毁了多少古建筑?
  要是连自己家的东西都不重视,怎么可能重视他人和社会及历史文明呢?
  述而不作,是不楞充大尾巴狼。
  信而好古,是充分尊重先人创建。
  这些不对吗?

  只要稍有点这个,怎么可能拆了北京城!
  日期:2016-12-07 09:19:59
  4、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的良渚镇外,有一座海拨高度仅三十八点二米,北背天目山麓、南面广阔冲积平原的小山。在山顶的缓坡上,有一方高不足一米,边长约二十米,总面积约四百平方米,中心层用红土、二层用灰土、三层用黄土及砾石筑就的四方形夯土平台——这就是考古学意义上的“良渚文化”中少为人知的瑶山祭台,是我们的先人在数千年前举行社祭的一处遗址。

  何谓“社祭”?
  社,从示、从土;示为神,土为地,示、土相合,就是土地神。今天一听“土地神”,马上就会想到孙悟空用金箍棒从地下敲出来的那个哆哆嗦嗦的小老头儿,一迭连声“大圣、大圣”的叫着,可怜巴巴的。但在上古,我们的先人可不是这样,皇天后土,大地的身份与天平齐,如果说代表天的是玉皇大帝,那代表地的就是王母娘娘,谁敢不敬?世上万物,哪个不是土地生养出来的?所以,《白虎通义》解这个“社”字为——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遍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为社立祀,始谓之稷,语亦自变。”
  先民最早种植的高产作物是粟,又名谷,俗称“小米儿”;或曰带皮为谷,去皮为小米儿,被先民视为农作物之神,曰“稷(jì)”。故在祭祀土地神时,也以此献祭。因此,这个行为最早就曰“稷”,后来逐渐与土地神合称为“社稷”。所谓有土才有邦,有食才有民,有社稷才有天下。
  对吗?
  对。但不全对。
  为什么?
  因为这只是“古人”对自己所处的那个“现成”农业社会的解释,远古的“古人”可没这个概念。在进入农业时代以前,我们的先人是靠渔猎采集生存的。那个时代的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可远比农业时代的先人要历害得多!
  大自然不是一个固定的什么东西,而是色彩纷呈,万物争先的大千世界。既有大家共享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也有各自依赖生存的花鸟鱼虫,草木山川。对这一切,先民既畏又敬又迷茫。迷茫的畏敬产生崇拜。不同的群体崇拜不同的物种。于是,他们将崇拜物或画或雕,或抽象或具体,公开打出,做为对大自然的解释及自己群体的标识。
  这就是图腾崇拜。
  显然,这图腾是不能随便放置的。于是,先人将土堆成一个梯型的方台,将图腾或立杆竖起,或铺垫供张。这就是最早的“封土立社”。
  不管群体内部或外部遇到什么大事,全体成员都会自动聚集在图腾下,举行祁天祷地的仪式,请求天地祖先显灵,告示他们该如何行动?然后用他们所熟悉的方式占卜,将得出的暗示公布,共商大计,共渡难关。这就是“会”。
  會,繁体的写法从亼(jí)、从囪(chuāng)、从日。亼,上面是个“人”字架,下面一根“横梁”撑着,音集意集,也就是群体集会的地方。囪,窗的本字,象形的写法,就是在墙上凿出的洞上插上拦挡的木棍,把它放在“亼”的下面,意指这个建筑只有柱、横梁和顶,没有墙,先人称之为“明堂”。意为对所有成员没有不能公开的事,是专门用于公事会议的地方。所以,下面才是个“日”字,意思是有问题摆在光天化日之下——天下大事、氏族小事,无不都是在对“社”的认同下,以“會”的方式来解决。

  是有“社会”。

  这么说,图腾就是社吗?
  不。社是图腾,但不等于图腾就是社。
  图腾来自族、邑、党、部,社来于乡。
  族、邑、党、部都是社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图腾,从而形成各自的意志,各自的中心。而乡不是某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是包括不同族、邑、党、部的地域性行政单位。因此,乡社崇拜的神化对象不是万物中的某一个种类,而是各乡同一的土地神。所以,乡社最大的特色,就是毫无特色——不过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柱子,选材为当地最适宜生长的树种,目的就是表示社不代表任何一族一邑一党一部,而代表所有土地上的所有族群,所有社会,所有人。

  土有五色,食有百味,人有千面,俗有万般,但不管你来于何处,使于何方,即使听不懂一个字的方言土语,可只要看到这根毫无特色却从小熟悉而走遍天下都能一眼认出的乡社,就犹如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顿时有了归属感。
  这个归属感,就叫“认同”。
  咱们的先人,也正是在乡社的引导下,逐渐从“族群”走向“部族”,从部族走向“民族”,从民族走向了“国家”。
  起码是在夏代,咱们的先人已经有了非常正规的春、秋社祭,具体时间是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这时,不分平民还是官员,所有的人都齐聚于乡社之下,而方国之君们,则都齐集中央之社,由天子领祭,万方共拜。其它如天子登基,分封诸侯,出征,凯旋,祁年,禳灾,及民间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阳、腊日等等,都要举行社祭,天下同拜。仪式完毕,大家坐到一起,有什么问题摆出来,协商解决。这就是“一天下”暨“同在一片蓝天之下”的人类大社会概念。

  社,来于图腾,也是图腾,但它不是某一社会、某一族群的中心,而是民族的中心,国家的中心,是人类大社会概念形成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被破坏,就必然造成民族的分裂,国家的分裂,社会的崩溃。是故孔子有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