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栖风 东吴帝国的最后十七年》
第54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13 19:35:37
  115
  其二是推行错误的少数民族政策。自东汉末年以来,凡是依附中原的羌、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皆被安置在塞内诸郡,他们与中原百姓杂居,渐渐蔓延到了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等北方诸郡。过量的少数民族迁入内地,造成了部分地区人口比例失调,人口融合不能自然有效地完成,就必然导致大规模的人口冲突。早在曹魏末年时,邓艾就曾经提出过“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等到司马炎即位后,匈奴首领刘猛率兵反叛,虽然被镇压下去,可当地的匈奴部落还是“稍因忿恨,杀害长史,渐为边患”,侍御史郭钦提出:“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复上郡,实冯翊,于平阳已北诸县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裔不乱华,渐徙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杂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也就是通过徙汉民实边,改变边境人口失调的现状。但是司马炎并没有听从,为后来北方大乱埋下了祸根。

  其三是带头穷奢极欲,使得社会风气迅速朝奢靡腐化方向堕落。平吴之后,司马炎笑纳了孙皓后宫中的五千佳丽,而且自以为大功已成,颇事游宴,怠于政事,后宫掖庭之中多达万人。在他的以身作则之下,西晋高层贵族纷纷以贪婪吝啬荒淫为时尚,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如司马炎的女婿王济食用人乳喂养的小猪,舅父王恺和石苞之子石崇斗富,王戎卖李钻核,积实聚钱,昼夜算计,恒若不足。司马炎又卖官鬻爵,严重干扰了吏治,他曾经询问司隶校尉刘毅:“我可以比作汉朝的哪位帝王?”刘毅答道:“您可以比作桓、灵二帝。”司马炎认为评价太低,刘毅却说:“桓灵二帝卖官所得都进入了官库,而您卖官钱都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从这点来看,还不如他们。”司马炎闻言只好自我解嘲:“桓灵的时候肯定听不到这样的直言,现在我有这样正直的大臣,肯定超过了他们。”司马炎还重用外戚,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和弟弟杨珧、杨济都成了重臣,杨氏家族交通请谒,势倾内外,旧臣多被黜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无怪乎之前何曾在盛世之时就已看出了天下大乱的苗头。

  其四是门阀制度和分封制度的盛行。所谓门阀,就是阀阅门第,是按门户等级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同地位,进而维护高门贵族特权的制度。东汉末年已有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大族产生,而曹魏时的九品中正制更是推进了门阀的形成。到了西晋初年,这一制度更加根深蒂固,士族被称为“著姓”、“名族”、“高门”、“冠族”、“望族”、“盛门”、“右姓”,他们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又有法外豁免权,所以东晋的熊远才会称之“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一制度限制了人才成长渠道,使得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另投他方,甚至为后来的少数民族政权所用,不能不说是国家的损失。而晋武帝先后封了27位皇族为王,其中大国有5个(分别是平原(治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琅琊(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扶风(治眉县,今陕西眉县东北)、齐(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次国有6个(分别是梁(治睢阳,今河南商丘)、赵(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乐安(治高菀,今山东邹平东北)、燕(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安平(治信都,今河北冀县)、义阳(治新野、今河南新野)),其余都是小国。这些分封的藩国中可由国主自行选用文武官员,又有独立的军队,这就是造成日后“八王之乱”的本质原因。

  日期:2016-07-14 19:49:22
  116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与本文有关的诸位人物的命运。司马炎垂拱天下十年后,于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峻阳陵,庙号世祖。死前以侍中车骑将军杨骏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使外戚的权力达到顶峰。
  琅琊王司马伷平吴之后,克己恭俭,无矜满之色,僚吏尽力,百姓怀化。他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去世,时年五十七岁。他死前请求将自己的封国分给四个儿子,获得批准。其中长子司马觐承袭爵位,司马觐之子司马睿在永嘉初镇建业,成为东晋的开国君主。三子东安王司马繇因诛杨骏之功迁尚书右仆射,他于当日诛赏三百余人,因东夷校尉文鸯之父文钦为司马繇外祖父诸葛诞所杀,他担心文鸯日后会对外家不利,也趁机诛杀文鸯。

  贾充在平吴之后屡请封禅,司马炎没有听从。他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太宰,他的后事办得非常风光:司马炎令其加衮冕之服、绿綟绶、御剑,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大鸿胪护丧事,假节钺、前后部羽葆、鼓吹、缇麾,大路、銮路、辒辌车、帐下司马大车,椎斧文衣武贲、轻车介士。葬礼按照霍光和司马孚的旧制,并且和石苞等人配飨庙庭,谥号武。
  荀勖久掌枢密,又有才思,往往以言语探察司马炎的旨意然后才拟出处理意见,而且从不犯颜直争,因此长宠不衰。司马炎担心日后贾氏乱政,命荀勖和和峤前往查看司马衷的情况。荀勖盛赞太子之德,而和峤却据实称圣质如初,而在司马炎将要废去贾氏之时,全靠荀勖和冯紞内外周旋得以不废,因此时人将荀勖比作魏明帝朝倾国害时的孙资、刘放。当他被任命为尚书令时,有人向他道贺,但荀勖因为失去权柄而怏怏不乐:“夺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去世,追赠司徒,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钱五十万、布百匹。遣兼御史持节护丧,谥号成。

  御史中丞、侍中冯紞与荀勖合谋倾陷齐王司马攸,后司马攸郁郁早逝,司马炎本来甚为哀恸,冯紞说道:“齐王名过于实,今得自终,此乃大晋之福。陛下何乃过哀!”司马炎收泪而止。因张华曾排斥冯紞之兄冯恢,且以伐吴之见不同,冯紞又将张华排挤出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冯紞有疾,司马炎下诏以紞为散骑常侍,赐钱二十万、床帐一具,冯紞寻即去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