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09 17:30:34
续:
窃以为,秦汉以来,儒道思想在粗放状态下砥砺直上,到大唐登峰造极;而宋元以降,已经定型的儒道佛思想,已由哲学转入学究,这会思想的格局变得越来越狭窄,变成了士大夫的学术玩赏物。从此,人伦关系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精细,礼教变得僵化,社会封闭内敛。此时的王朝,更加注重思想的管控,汉民族的精神负担从此加重了;社会开始重文轻武,民众性格越来越孱弱、拘谨、怯懦,从而在民族心理沉淀了因循、守旧、自私的基因,以及对权力更加的盲从。
这时期,也有宋明不同时期的强盛,但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更多时候是消极防御,再难像汉唐那样的绝地出击。从这时起,汉民族一直受冲击,有了靖康之耻、崖山海难、土木堡之变、南明的凋零覆亡……要不半壁沦陷,要不彻底被征服。这时期不再是汉族一支坐大,汉族与外族在传统疆域中的统治时间几乎是对等。
在由外族完全统治的两个王朝中,蒙古人是彻底的游牧民,对儒家思想显得很疏远,在农耕区的统治就一直动荡不休,统治时间不足百年;而这之前的五代十国,就有契丹人进入中原,同样因为这原因百无法扎下根基,没多久就撤了出去。而到了清王朝,由于满族人在关外属于半农耕状态,就更容易接受儒家思想,进入到王朝循环中;由于是小族群的统治,就只有施以苛刑峻法,臣民的精神枷锁从此更加沉重,反过来又推高了统治者的优越心态,从此更加固步自封,直到迎来鸦片战争的当头一棒,然后接二连三被动挨打,狼狈不堪……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5-06-13 12:05:44
续:
这样说来,大唐和两宋相当于中国中世纪主峰的两个侧面,一边是上坡,一边是下坡;而两个王朝之间五代十国,就是高山之顶的坳谷,是儒家主流思想由粗放发展走向狭隘内敛的分水岭。从此,统治术更趋向于严苛,“三纲五常”秩序正式形成,宋明理学一支独大,绝对成为王朝的统治思想,中国中世纪后半叶由此呈现出另一种气质。
这一切,就因为有了残唐及五代十国的乱局,让后半叶的社会面貌及社会气质为之一改。
在这“王朝坳谷”之中,父子反目、兄弟相诛、乱臣弑君的宫廷惨剧涌现出高丨潮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倾等无不走向极端;史上最反人性的“农民领袖”黄巢,最奇葩的“窃国大盗”朱温,以及一个个认贼作爹的僭主,为江山拼到孤家寡人、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乱世豪杰,都在这个乱纷纷的年代里纷墨登场……此外,契丹人在这期间兴起,趁乱取得燕云十六州,建立辽王朝,成为后半纪冲击汉族王朝的最早胡狄政权,为后来华夷王朝的高峰对决开了先河。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5-06-25 10:41:18
续:
这时期,严苛的精神约束开始形成,人伦走向深度规范;而“乱臣贼子”一旦挣脱所有名教束缚,极易表现为对规则的疯狂践踏,极端变态;通过穷凶极恶的杀戳,呈现出令人惊悚的社会破坏力,为民族性格凭添暴戾,上世纪还深受影响,不论战争与和平,杀戳都充斥其中,而权力往往成为推手,推演出一幕幕人间大悲剧……这就注定,在乱局中建起来的王朝,需要绝对的高压,才能求得社会表层的平静。
总之,在“王朝坳谷”之后,统治者加强了精神控制,国民性格注定变得拘谨苟且,甚至民族体格也发生变异,变得瘦小羸弱,很难与剽捍的草原民族抗衡,只有加强边备,加固长城。这样的社会,就更加强调集体力量,个人意志往往需要如蚁的人海来执行。这样的社会,也注定会强调众生的尊卑贵贱,强调人伦的秩序。
东方伦理,无疑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但是,过于凝聚,相当于僵死;王朝社会数千年,其结构一成不变,其社会死水一潭;整体缺乏创造力,有的也只是“淫技奇巧”的发现。因而,当世界的藩篱一一拆除时,中国人展现的却是“东亚病夫”形象。
(本节未完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