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5-29 12:17:34
作者注:
该长篇,开篇为引子,多为议论和叙述。
在这里开篇时,已经跳过了引子,直接进入到南唐情节中,多少会让人感觉到突兀。
这里暂且停止第一部的进程,先还是回到“引子”中来。
现在就开始:
引 子 帝国斜阳
——残唐五代的嬗递
“王朝坳谷”
中世纪思想的暗潮汹涌
回过头来看历史,绵绵所见皆迷雾;朦胧中,各人都能看到各人的历史景象,形成各自的历史观,但未必有人能完全拨开迷雾,将浩瀚历史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很多人对历史的演说,最终只能归结为痴人梦语;所以在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展开之前,就预先声明,笔下的历史同样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会为任何情节担当任何文责;有时还会不避烦厌,对相关历史的缘起缘落做主观拆卸,筑建起个人视野中的历史构架。
这部小说,首先得叩开王朝大门,走向中世纪历史的纵深处,漫步在那个偏安江南的末路王朝中,走进末路君主的彷徨世界中。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5-05-29 17:55:49
续:
自从盘古开天劈地,在东方“天圆地方”的宇宙里,远古三皇五帝的“公天下”渐渐演变成了“家天下”,夏禹将“天下”划分九州,东方大地上便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王朝,多以大一统姿态存在。统领王朝的王权,大多是通过家族血脉相传,更换了一个家族就更换了一个王朝。在中国,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王朝因此也被称为,远东的这块土地也被称为天下。
王朝的历史,自然有其推演和行进的轨迹。
与非欧、中东以及南亚的文明古国不同,现代智人七万年前走出非洲,其中一支穿过了海湾、沙漠、森林、草原,迁徙到遥远的东方,来到黄河中下游流域;他们以中原为中心,开启了新的文明。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作为早期的华夏族,通过三皇五帝的开垦,中原之地成了民族的熔炉;通过不断融合杀伐,熔铸成了放之宇宙间也堪称最大的汉民族。并且,在夏禹之后的四千余年里,在这块土地上又凝聚起一个又一个大王朝。
从周王朝的分封建邦,直到上世纪初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王朝的历史分分合合无限循环;虽然前后不知道有了多个个轮回,但三千余年的社会结构似乎没怎么改变,仍旧是“周公制礼”后那种铁打的秩序。纵观这递进的过程,社会发展规律还真不应该照搬西方概念中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若一定要设定封建社会的起点,这起点真该追溯到周王朝入主中原夺得天下。
直到有一天,在西方高度发达的文明袭来,携着疾风骤雨袭击着东方的古老大地,坚船利炮轰开了高垒的城墙,震碎了酣睡千年的美梦,王朝大厦因此倾颓崩塌,洪流从所有的裂口漫进来,社会阶层经历了大浪淘沙……然而直至今天,在我们社会中依旧能感觉到中世纪的残余,王朝思想似乎已经沉淀在民族血液中,根深蒂固。
(本节未完待续)
日期:2015-06-03 10:09:23
续:
王朝的更替,是因为受到了各种社会力量的撕扯;一个个王朝之间,往往就是一道道历史裂谷。在中国历史中,有一道“裂谷”最为引人注目;其裂痕之宽、裂隙之深,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绝无仅有,那就是五代十国。
虽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南北朝,两个裂谷的存在有着某种近似;但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背景;两个裂谷弥合之后,又都催生出不同的社会思想。比如,南北朝多表现为民族间生存空间的争夺,通过不断杀伐融合,孕育出了灿烂的隋唐盛世;而到了大唐末年,王朝大厦已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而北方的胡狄民族一直受到这个强大帝国的钳制,一时也喘不过气来,还未凝聚起强有力的民族力量。因而,五代十国的乱局大多是祸起萧墙,源于王朝内部的自相倾轧,无尽杀伐……这个“大裂谷”弥合之后,两宋的社会生态已与隋唐迥异,由开放融汇走向了内敛封闭,社会思想走向约束,精神层面变得谨小慎微,人伦关系变得精细狭隘。
(本节未完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