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栖风 东吴帝国的最后十七年》
第7节作者:
陟云子
此刻最后悔的莫过于濮阳兴和张布了。孙皓即位后,虽然提升了这二位的官职,可他们在孙休朝已是董督内外,实质性的权力并没有扩张。而现在他们亲手拥立的天子不仅性情粗野,作风专断,而且听不进任何劝告,简直就是油盐不进。大凡劣质领导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不管事也不揽权,以打太极推手为荣,没有任何作为的;二是争功诿过,自私自利,胸怀狭窄,压制下属成长的;三是明明是外行却愣要装作内行,不懂装懂瞎指挥,不仅自己一意孤行,而又要下属严格按照自己意志行事,将局面搅得一团糟的。孙皓就属于这最后一类,一想起日后要天天和这样一位领导共事,他们的心情自然糟糕透顶。血淋淋的现实给这两位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政坛老手上了一课,代价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然而一切已不可挽回。他们因为心中存有怨气,私下里免不得有些闲言碎语。万彧正好想扳倒濮阳兴,更想向天子表忠献媚,就将此转告给了孙皓。孙皓也丝毫不假以辞色,趁濮阳兴和张布入朝的时候将他们收押,徙往广州,途中即派人追杀,并夷灭二者的三族。此时距离二人拥立孙皓还不足四个月。
日期:2016-04-02 20:07:24
014
濮阳兴和张布的死至少说明这样两件事:一是皇帝作为公权力的代表,不应该成为任何人酬庸结好的筹码。濮阳兴明知道左典军万彧与孙皓交情甚深还要迎立孙皓,只能说他对此看得不透。万彧之所以要迎立孙皓,当然是对未来的政治回报抱有期待,而孙皓出于酬谢万彧的目的,也一定会在合适的时机提携万彧。假使濮阳兴那时还在丞相的位置上,局面就很尴尬:作为一个孙皓与万彧之间的“夹心层”,他既无法对上负责,又无法对下用令,去位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万彧才能出众倒也罢了,可他明明是个爬梯子上来的小人,资历既乏手腕又缺,哪有调和鼎鼐、燮理阴阳的本事,他的上位只会让吴国的政局更加糜烂。
二是对于约定俗成、深入人心的秩序,在没有能力将所有破坏秩序的后果弥补之前,不要轻易试图去挑战秩序。周朝以降,嫡长子继承制深入人心,这虽然不是所有模式的最优解,但肯定是一个稳定解,因为该继承次序是明确且唯一的。然而从孙策开始,孙氏家族就一直游离于这个继承制度之外:孙策没有立自己的儿子孙绍而是选择了孙权,是因为孙绍年幼而孙权本人又能力突出。孙权最后选择了幼子孙亮,是孙登去世而孙和被废的后果,皇位从孙亮移到孙休,则是群臣不得已的选择。这样嫡长子继承制从来就没有在东吴真正实现过,所以在理论上当皇位出现空缺时东吴皇室近支的男性均有可能上位。这也是为什么在孙皓时一会儿谣传章安侯孙奋当立,一会儿又谣传上虞侯孙奉当立的原因,此种现象加剧了皇帝与皇室支属的对立,使得东吴在这一点上的内耗远超曹魏和蜀汉。
远在洛阳的司马昭听说孙皓继位后,写了一封书信给孙皓,中心思想是劝孙皓认清形势,及早归降。
司马昭在书信开篇首先论起义理:“圣人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礼义,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逮至末涂,纯德既毁,剿民之命,以争强於天下,违礼顺之至理,则仁者弗由也。”
然后他话锋一转,谈起魏国灭蜀后的形势:“方今主上圣明,覆帱无外,仆备位宰辅,属当国重(司马昭已于当年三月进爵为王,增封十郡)。唯华夏乖殊,方隅杞裂,六十余载,金戈亟动,无年不战,暴骸丧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故分命偏师,平定蜀汉,役未经年,全军独克。”
接下来便是以“仁义”为幌子的劝诱和逼迫:“于是猛将谋夫,朝臣庶士,咸以奉天时之宜,就既征之军,籍吞敌之势,宜遂回旗东指,以临吴境。舟师泛江,顺流而下,陆军南辕,取径四郡,兼成都之械,漕巴汉之粟,然后以中军整旅,三方云会,未及浃辰,可使江表底平,南夏顺轨。然国朝深惟伐蜀之举,虽有静难之功,亦悼蜀民独罹其害,战於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指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李球等),伏尸蔽地,血流丹野。一之於前,犹追恨不忍,况重之於后乎?是故旋师按甲,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
司马昭甚至苦口婆心地劝孙皓审时度势,不要继续负隅顽抗,以免误己误人:“夫料力忖势,度资量险,远考古昔废兴之理,近鉴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顺,屈己以宁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陨德覆祚,而不称於后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
最后为孙皓指明两条道路的后果:“今朝廷遣徐绍、孙彧献书喻怀,若书御於前,必少留意,回虑革算,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司马昭自称)心之大原(通‘愿’)也,敢不承受。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於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也。”
日期:2016-04-05 14:00:01
015
公历264年11月6日,司马昭派遣相国参军徐绍和水曹掾孙彧携带马匹锦缎出使东吴。徐绍和孙彧原本均为东吴人,诸葛诞起兵后他们随吴将文钦、全怿等入援寿春。徐绍在吴官拜南陵督,孙彧为孙权支属皇室宗亲,因寿春城破两者不得已而归降魏国。曹魏与东吴交战多年,自孙权摒绝藩属关系始已无国家层面上的往来,司马昭亦不知孙皓览书后的反应,故选择了解东吴情况的降官充作使者。为表隆重,在临行前司马昭仍令徐绍兼散骑常侍,奉车都尉,封都亭侯,孙彧兼给事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同时为了展示中土大国的泱泱气度,司马昭特令徐、孙二人在魏国的家人自愿跟随出使而且在完成任务后不必北还,也就是说可以选择更改国籍留在吴国。
徐绍、孙彧到了建业之后,见到了孙皓。然而孙皓并没有马上派人回访曹魏,一直到次年三月,他才择定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二人为使,随徐绍、孙彧前往曹魏。纪陟在孙峻时曾任中书郎,孙峻派他去诘问南阳王孙和,但纪陟心向孙和,特地秘密命人通报消息,让孙和在他到来时能义正词严地陈述自己的理由。然而孙峻事后得知,颇恨纪陟,纪陟为此闭门不出了很长时间。孙休即位后,纪陟为中书令,后因其父纪亮为尚书令,父子班第相连,在朝会时孙休便命人在他们中间隔了一道屏风。过了一段时间,纪陟外调豫章太守。孙皓为帝,陆续将与孙和相连及的诸父亲属外徙东冶,只有纪陟因为曾有密旨,孙皓特地封赏他的儿子纪孚为都亭侯。而弘璆则是孙权姐夫弘咨之孙,即孙权的从外孙。因此孙皓派出的这两位使者,都是他认为政治上绝对可靠的人。
徐绍一行人走到濡须,在即将出境前孙皓突然将徐绍召回,并将其杀掉,原因是有人举报徐绍宣扬中土之美。孙皓气愤难平,又将徐绍的家属全都送往建安郡安置。东吴末年郡一级的行政区划调整频繁,在原有基础上多有裂地增设,原因也不一而足,有的是出于镇抚山越的需要,有的则是为了藩卫陵寝,还有的为了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这建安郡便是在永安二年(公元259年)以会稽郡南部地区单列而成,该地在孙权初视事时曾有大批山越反抗,此时相较淮泗一带也仍未落后地区。不知徐绍那些千里迢迢从曹魏跟徐绍前来的亲属此时是什么感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