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第25节

作者: 听伟哥讲山海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06 21:23:13
  前面“杻阳之山”中所说的“玄龟”那张图搞错了,有网友提醒,所以我重新寻找,结果终于找到了。这只“玄龟”就在“鹿蜀”的南边:
  坐标:北纬:27°49` 17";东经:113°09` 23"
  日期:2016-03-06 21:27:34
  之前之所以没有找到是因为我一直是北上南下看地图,今天把地图倒过来,南上北下来看,结果就很容易找到了。
  需要说明下,这只龟之所以被称之为“玄龟”是因为这只龟的背上有个“玄”字:
  粗略看来,这是一只葫芦而已,若不是文中提醒,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玄”字,下面请大家看看“玄”字的写法:
  日期:2016-03-07 00:57:27
  【南次二山之考证过程】
  相对于“南首山”的简单指认,“南次二山”就遭遇到重重险阻了。其实最开始我也不是那么英明神武地就找到了这两座山,而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对《山海经》中的原文有太多的怀疑,其实甚至连怀疑都谈不上。在找到第一座山——招摇山之后,就拿着几张人工地图去找那些山。没有任何衡量标准,纯粹就是看到地图上标注了哪座高山,于是就记下来,这是《山海经》中哪座山云云。一路“考证”下来,我从“招摇之山”一直找到了湘西的壶瓶山。并且通过谷歌电子地图的地形效果图看到壶瓶山像一只簸箕,所以,壶瓶山就是“南首经”中的“箕尾之山”是相当有根据的。既然四川盆地是西海,那么洞庭湖是东海也是可以的。

  按照这个办法,我很快就“破译”了《南山经》。后来,随着考证的深入,我开始使用电子地图,并且开始逐步规范我的考证要求和标准。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通过多方面的摸索居然发现《山海经》里的一里跟我们现在的一里一样。这让我至今感到迷惑不解。
  于是,《南首经》也重新用电子地图来测量。这个时候,我打算把各线路上的“经”字去掉,尽量还原《山海经》的原来面目:山。于是,第一条线路称之为“南首山”,第二条线路为“南次二山”……其他依此类推。
  这个时候,“南首山”还是一条完整的线路,我从顶多也就跟别人一样,所有山加起来的路程是2650里,而这条线路最后统计的数据是2900里,两者相差250里。从数据的差别等等,我有了许多英明的创见。
  直到后来在一次校对时,我的这条线路被无情地粉碎了。我记得那个时候感觉就像一盆凉水从头顶上泼下来,把我整个人都泼得湿淋淋的。于是,我又一次清醒过来,而这次清醒让我从心里认识到,《山海经》目前的留存情况绝不是普遍所认为的完整的线路,而是“十不存一”了。比如“鹊山”,这条线路,就只剩这一座山了。而其他山之间,还含糊不定,但看这情况,肯定是多条线路拼凑而成的。

  其他山暂时就不提了,这里只来说“南次二山”仅剩下的两座山吧。第一座“杻阳之山”最开始的时候,我定位在现在的南岳衡山。定位在衡山,不但整条线路很清爽,而且衡山也是名山啊。有名山掺合在里面,不但提高整条线路的知名度,也显得很有含金量。后来被打散之后,就找不到方向了。
  经过三番五次的折腾,我以“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为线索,把这座山定位在沩水发源的沩山。不但因为这条河很有来头,而且沩山还出土了2000多件青铜器,其中以国宝“四羊方尊”最为出名。而后一座山“柢山”就定在长沙县最东边的那座山。但是这距离,掐来掐去总是不太如意。就好像一个人盖的被子短了。盖了头,没盖到脚,盖到了脚,没盖到头。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放弃这座名气很大的山。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知道合适的地点。这条线路也就暂时搁下,还是先攻克后面的其他线路,有时间再来碰碰运气吧。后来有一次,我用谷歌地球三维观察,结果一眼望去,湘东地区有一座大山如鹤立鸡群般屹立于群山之中,这座山就是——大围山。好,就是他了!
  于是,接下来测量,分析,分析,测量,经过无数次的折腾之后。这条仅存两座山的线路终于定下来了。这已经是大半年之后的事了。
  我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日期:2016-03-07 23:56:00
  南次三山
  亶爰之山
  【原文】: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解读】:说到这座“亶爰之山”,那么这座山在哪里呢?经过我研究,这座山就是现在的张家界:
  日期:2016-03-08 00:03:30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

  “狸”是什么呢?在网上查得,是为猫也。有一出戏曲叫做《狸猫换太子》,里面所说的“狸猫”就是猫。可见,这只“怪兽”应该是一只猫。不用说,又是一幅地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