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第23节

作者: 听伟哥讲山海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尧舜禹时代是洪水泛滥的时代,《尚书》描绘云“浩浩怀山襄陵”,这种景象不象在华北平原,因为那里很少有山。史书又载鲧窃息壤堵洪水,据考证这种息壤就在荆州或零陵。[5]《竹书纪年》:“夏道将兴,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南岳最高峰上的祝融庙至今还在,香火不断。《南岳志》引《符子》云:“舜禅夏禹于洞庭之野”,表明舜和禹的政治中心都在湖南天疑。

  2、会稽山在南楚。禹葬之会稽山在何处,现在仍有不同意见[6]。按《南山经·南次二经》可知其山应在南方。南次二经西从柜山开始,三千四百里至会稽山,会稽山以东又三千八百里至东端处海上之漆吴山,可见,其山该在南次二经之中部。若会稽山在浙江,则漆吴之山当在太平洋3000多里处,这可能吗?其实《海内东经》说得非常明确:“会稽山在大楚南”。
  3、“霍山”“大越”一处,“苍梧”“茅山”一地。《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大禹在南岳委宛山得“金简之书”后开始全国范围的治水工作,“以行川始于霍山(南岳衡山又名霍山)……禹济江南……计于苍梧……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史记》注禹到大越上苗山,《十道志》会稽山本名茅山又名苗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会计治国之道……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因传国政,休养万民,国号夏”,此段记载大有文章:其一,“始于霍山”,“归还大越”,明“霍山”“大越”一地也。《史记·吴太伯世家》正义:“南夷之地,蛮亦称越”,南岳处南蛮,当然可称大越。其二,“计于苍梧”与“计于苗山”,明苍梧与苗山实为一地也,苗山者,禹之祖籍三苗之山也,苍梧者舜葬苍梧之野之苍梧也,茅山是小地名,苍梧是大地名。实指茅山。再联系上文“舜禅夏禹于洞庭之野”,可知会稽山在湖南无疑。《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死前嘱葬会稽,是因为他不忘在会稽(南岳)取“金简玉字”之书以平水土,详该文。

  4、《禹王碑》之物证胜于后人之误传。著名的《禹王碑》初刻石于衡山岣嵝山,公认为大禹治水时的手书,六行七十七字,奇古难认,现有复制品藏浙江会稽“禹墓”之岣嵝碑亭内。尽管各家对其解释不一,但对最后一段话的解释无疑反映了历史实际,其文云:“平定华岳(或作恒)泰衡……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首宁,窜舞永奔”[7],这里生动地描绘了禹治水后返回南岳而安居乐业的热烈场面,故刻下此碑永作纪念。这也可证上文“归还大越”是指归还南岳一带。至于今天浙江禹迹之来历纯系禹之后代少康、无余等人所为,当专文论之。三皇五帝的后代千百万,在古代各有封地以祀其祖,他们带去古地名并留下众多纪念性建筑,我们决不能以后代的封地代替其先帝的居地。关于大禹的史迹,《山海经》最为可信,因为据传此书是禹时应治水之需而作。

  5、人物俱往,山河仍旧。攸县之凤凰山(又可称狄山,翟山)是“大越”之发源地。在古代,“翟”(凤凰)与“越”同音,如《说文》:“”“”二字念“翟”音,而今皆念“越”音,可见翟、越、粤同音也。所以说大禹“归还大越”,言归还“大翟”,归还攸县凤凰山一带也。后来,大禹的后代被分封在东南沿海一带,因此东南沿海一带便被称为越。
  日期:2016-03-05 18:13:28
  不光越族之名源于翟鸟,夏朝之名也源于翟鸟(五彩凤凰)。《尚书·禹贡》:“羽畎夏翟”注:“夏翟,翟,雉名,具五色中旌旄之饰。”《周礼·天宫》:“秋染夏”,贾公彦疏:“秋染夏者,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范宁注:“夏谓大也,大谓大雉,翟雉”。
  攸县之得名与大禹之妻攸女有关。《水经注》卷三十九:“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县以攸水得名,那么攸水又以什么得名呢?无记载。我以为盖以禹之妻攸女得名也。《帝王世纪》引《连山易》曰:“禹娶涂山氏之子,名曰攸,生余”又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帝启,一名建,一名余”。涂山之涂古音余,,即攸县方言中的“攸”音,故涂山氏之女又称攸女。

  基于以上,我在考察尧山的同时又特别考察了古会稽山之所在。一般的攸县人均知道攸县有茅坪、茅田、天子山,但是否有茅山(古会稽山),知道者便不多了。此次考察我有幸认识了攸县博物馆资料员刘巧燕同志,她在高枧工作了两年,她说茅山仍在,在新乐村丁策龙房子附近,该地地名为茅坪,茅山所在之大山现名天子山,天子山主峰在柏市乡,亦即攸县天子山林场所在地。该山四季出水,宜种各种庄稼,无水旱之患,又处江西湖南之要冲,是难得的好地方。禹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8]。不正是葬此处吗?至今当地人还有当年天子找墓地的传闻。附近之漕泊乡有一洞名为禹门洞也可凭证。

  直至今天,鸾山歌谣仍云:“(男):鸾山苞谷何人栽?酒江大河(攸水上游)何人开?你姐唱歌好风采,借问师傅何处来?(女)鸾山苞谷神农栽,酒江大河禹王开,我唱山歌名气大,师傅就是刘三妹……”[9]位于攸县县城西门处的禹王宫,不知几经修复,至今焕然一新。
  凡此种种,足见尧陵、禹陵均在攸县高枧。
  笔者以为,尧陵禹陵之误传,最早要归错于司马子长,他于史学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他未认真研究《山海经》所造成之后果亦很大,正如郭璞注《山海经》序云:“司马迁叙《大宛传》‘……恶睹所谓昆仑者乎?至《禹王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不亦悲乎?若《竹书》不潜出于千载,以作征于今日者,则《山经》之言,其几乎废矣。”我谨按《山海经》找到了尧山、会稽山之所在,又一次证明《山海经》之为宝书矣。

  (说明:此文原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有关尧禹二帝的葬地,还请参见《九江涂山会稽考》《尧舜禹史迹丛考》等篇。)
  参考文献:
  [1]帝王世纪[M];水经注(水)[M].
  [2]湖南通志(地理)[M].
  [3]龙凤文化源于南方的雉崇拜[J],人文杂志,2000(3);中国历史之谜(凤凰的原形),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张传玺、杨济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5]倪民.三皇五帝追踪[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6]杨东晨.论会稽山禹王陵及相关问题[M],求索,1997(4).
  [7]南岳志(卷二十三:金石)[M].
  [8]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M].

  [9]攸县香山刘氏家谱(八修版)[M],攸县文化局准印,1996.
  日期:2016-03-05 18:16:17
  【附录:浏阳考古】
  五千年前,浏阳人已学会缝衣建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