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第18节

作者: 听伟哥讲山海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03 22:12:04
  (接上文)
  6、就如同上面那个人所说,几千年来山川改变了,所以找不到地方了。这个想法一开始就成问题。因为潜意识里就是不相信《山海经》能够破译,直白点说就是一座山都找不到,是不?你们缺乏这些起码的真诚,我觉得再多的解释都是徒劳,还不如让时间给你们好好反思反思。我想,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荒唐可笑。一万年前的山川地理其实没多大变化,就算有,也只是地貌的改变。我这里找的是地形,哪怕你这座山以前全是树,现在光秃秃,你说这对我指认会造成困难吗?所以,地貌≠地形,地貌改变≠地形也会改变,先搞清这个概念再来。
  7、不同角度会有不同效果。我不知道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不同角度会造成不同光影效果,所以,我的截图不可信。我知道说这话的人都是嘴巴一张就上来。我的任何一张图起码都要经过古歌地球、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必应地图的校对之后才发上来。这些构成各种图案的山我都要经过谷歌地球的三维验证,一座山,我都要经过无数次,无数个角度的观看才认定的。你们看到了我发上来的图,你们看到我更多的扔弃的那些证据不足的山吗?

  你们想要否定我的截图受光影效果或者角度问题导致效果不正确,那么你们去找这几家公司好了。至少我看到这几家公司的色彩效果是完全不同,但地形组成的各种动物和人物等都保持一致。你们认为我胡说,自然也大可以也截图上证据来抽我耳光,而不是在这里光嘴巴上“说不定”。上证据来抽我,欢迎来啊。
  8、说到“河流改道”,实际上有很多人都提到过。每次我看到这条,都觉得无力反驳。不是无法反驳的意思,而是失望到筋疲力尽的意思。
  这些河流,都不知道经过多少亿年的流淌,从自然选择上来说。水是一种流质物体,遵从重力往下流。哪里海拔低往哪里流,哪里宽往哪里流。只要不增加其他外力,比如地震、沙漠化等外力,也不会改变的了。中国恰好有条黄河就频繁改道,因为黄河频繁改道,所以大家都认为其他河流很容易改道,也必须要改道。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不说别的,就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两千年以来,除了黄河经常有改道的记录,全国大大小小大约有10万多条河流,那么请问,除了黄河外,还有其他哪些河流那么喜欢改道?以湖南省境内4大河流湘资沅澧为例,请问哪条河流改过道?“杻阳之山”中沩水、涓水两条河流,也就区区这么点距离,你觉得也像改道的样么?
  说这个,就必须拿点证据出来,证明沩水、涓水确实改过道,所以我的观点不成立。请记住,你要否定我的观点,同样也要举证的。实际上,我还没说,黄河也就下游改道而已,什么时候你们谁见过黄河上游、中游改道过?
  9、你说我前面的严谨,后面的有点胡扯了是不。那我告诉你,你这样想就错了,你是光看到别人人前风光,没看到别人背后心酸。我光是南山经第一条线路就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我给你看我早期的版本,等以后你对照看就知道这条线路错得何等离谱:

  这条线路,我是相当满意的,他首先不单是一条完整的线路,同时我还有几个很值得炫耀的地方:
  1、当时我其实并没有发现现在认定的鹊山,而是认为鹊山是第二座山,中间缺失了文字,而找到的地方还真是一个凤凰头。我认为我成功地辨别了鹊山和招摇之山中间的书写错误。
  2、我发现从柢山到亶爰之山到基山之间的次序错了,很英明地调整过来。
  3、我不但成功辨别了鹊山实际上是第二座山,根据线路,我更英明地找到了不为人知缺失的第二座山。还只有我发现了这个“错误”。
  为此,我得意了好一阵子。但后来在看《海经》的时候,因为进行地点校正,结果这条美妙的线路被《海经》无情地粉碎了。
  如果我愿意,其实我完全可以把这条“完美”的线路继续下去,反正你们也不知道。不但不知道,当我公布这些的时候,你们还会点32个赞:伟哥英明!然后我虎躯一震,八方跪拜,彼此完美和谐,好不快活哉!

  我干嘛不那样做?我吃多了撑着是不?
  日期:2016-03-03 23:29:19
  我觉得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些地画的组成因素,在我所研究的范围内,我尽可能截取最具备说服力的东西啦举证,如果找不到确切的证据,那么我会尽可能让模糊的证据确切化,明了化。我这里截取那个“蚩尤头像”的组成部分给你们看,让你们尽可能知道,这些图案都是由山体组成,跟什么其他光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是右边牛角
  这是左边牛角,这里的丘陵要低些。可能以前的植被比较整齐,正好形成一只完整的牛角,而现在植被稀稀拉拉,所以这只牛角也不完整了。但即便不完整,这丘陵的地形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可以辨别出来。

  这是右边的脸,你们看,都是山,虽然不高,但是完整。
  这是左边的脸。
  日期:2016-03-04 00:15:48
  再来看看“积石山”这座山当年是有植被的,还有河从中发源,但是现在都没有了。这也是大家所说的“改变”。但很明显的是,地貌发生了改变,但是地形还是没变。尽管这么多年来的风沙侵蚀,但这座山的辨认依然不费劲。而且,也没看到有什么改变。

  这是两种不同地面的对比。左边较为平缓的山坡是这座山自然形成的,而右边坡度较陡,起伏很大,参差不齐的自然是后来开凿的。别问我如何开凿,我就算回答你也只是猜测。
  河流干枯了,但是河床还在,并且很清晰地呈现给你们看。
  这座山当年很兴旺发达,据我不成熟的推测,这可能是一个临时都城,也就类似于后来的“陪都”性质。当年这座山植被密布,河流遍布,水草丰茂。而且周围河网纵横,不远处的东边是一个大湖或者沼泽地。正如同书上所说: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而今黄沙满地,昔日盛景不再。
  要说变化,还有比积石山更有代表性的么?但积石山我还是找到了,跟他的植被有关么,他旁边还有“河水”么?这些统统都没有了,但我还是找到了他。跟不同角度的光影效果有关么,任何一种电子地图打开都是这样:
  必应地图
  百度地图
  天地图
  搜狗地图
  虽然认为会有光影错觉的人一大把,但很显然这几个电子地图的公司都很不给你们这些人面子。像你们这些都不经查证的“经验”真是典型的“大铁球下落速度要比小铁球下落速度快”啊。
  当然,不相信的人还是不以为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