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第5节

作者: 听伟哥讲山海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4、经研究发现原文有缺失文字,添加相关文字补充或“……”处理。
  5、经研究发现原文需要修改,则修改原文字且做标注。
  6、凡被指认窜入正文的注解,皆还原为注解。
  日期:2016-02-19 13:39:06
  经过这么一番整理之后,我这本《山海经》自然要颠覆人们以往对上古历史的认知。这种颠覆,不是局部的改变,而是对整个上古史全面的改观。从从今以后,上古历史将不再是一片不可琢磨的荒漠,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不再是全凭猜测的神话世界,而是有文字记载的社会群落。如果说以往仅凭某些片段进行小心翼翼的推测,凭考古成果进行某种程度的求证,那么,自《山海经》被破译之后,有了这部上古历史的实录,我们对上古历史的研究将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叫做——山海经时代。

  让我们以满怀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这个时代的到来吧。让我们庆幸这上古几近奇迹的留存居然能得到破译,并且引领我们走入一个真实的上古世界。让我们集体感谢这历经劫难仍然能焕发生命的上古典籍,是它的存在才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全新的上古,认识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在地球这颗星球上制造如此巨大的奇迹。让我们更能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伟大。
  让我们敞开胸怀向全世界宣告——2016年,山海经元年!
  (序言部分完)

  日期:2016-02-19 21:46:33
  南首山
  招摇之山
  好了,废话少说,还是转入正题,来研究《山海经》吧,《山海经》第一篇就是《南山经》,《南山经》第一章是《南次首经》,《南次首经》第一节就是——招摇之山:
  【原文】:南山經之首曰(昔隹)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穀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麂,几换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解读】:首先,这里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南山经》中的西海究竟在哪里?这次破译了《山海经》,自然要披露上古历史和地理的真相。既然是披露真相,那么自然要更正之前不正确的历史和记载。既然是更正不正确的历史,自然会有对不起某些地区和某些人了。首先,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第一个对不起的地方就是四川人民了。因为这个“西海”就是现今的——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有没搞错?我估计这个结论几乎把所有人下了一跳。尤其是四川人民,铺天盖地的“大禹故里”宣传,甚至有多少人从史料、考古、民俗等各方面出发,都提出华夏文明起源于”蜀”的观点,进而认为四川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一时之间,似乎中国没了四川就缺少了灵魂,不能成其为中国。然而一恍惚之间,竟然被人说成“西海”。“西海”?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表达的意思是:自大洪水一直到《山海经》成书这段时间,四川盆地是被屏蔽在上古历史之外。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史书上所记载的上古历史跟四川盆地无关。

  我知道很多人的感受,不过这里不要急,先静下心来,喝口茶看我的逐步考证吧。
  日期:2016-02-19 21:49:36
  首先,《山海经》是大禹治水后进行的国土勘测,而大禹治水是在上古全球性大洪水爆发后的水土治理。而上古大洪水爆发之广泛,全球两百多个民族都有历史记忆,这说明上古大洪水的全面性是空前的。而空前的大洪水是因为超大的雨量引发。这次大雨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来看看现有的记载:
  苏美尔神话《吉尤苏得拉》:众神决定要发下大洪水来消灭人类。 掌管地下水源的神恩基(Enki)预先警告了吉尤苏得拉制造一条大船(…缺失)。 随后故事开始形容洪水。 倾盆大雨下了七天, 大船在水面上颠簸。

  古巴比伦神话《吉尔伽美什》:南方来的风暴吹了一天,在吹的时候加速,掩盖了群山……这风吹了六天六夜。这南方来的风暴清扫着大地。当第七天到来的时候,这南风的大洪水退去了。
  《旧约全书》:大雨下了四十天, 雨过天晴后, 挪亚方舟停在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
  《金匮》:三苗之时,三月不见日。
  以最保守的数据来估计,我们都可以确定这场暴雨至少连续下了七天七夜。七天七夜的暴雨,四川盆地能够幸免于难吗?我们先来看图片再说话吧。这是在网上搜到的几张图片:
  日期:2016-02-19 21:53:12

  从上面几张图来看,四川盆地不但要接受本身面积的雨量,而且同时还要接受来自青海、西藏的青藏高原狂泻而下的洪水,而青海、青藏高原的面积则是四川盆地的十倍左右,除去这些地区往四散流开的洪水,我们仅仅只需要三到四倍于四川盆地面积的水量就足以把四川灌得“盆满钵满”了。而四川盆地向外的泄洪口只有三峡一道口子,这道口子对于整个盆地的水量而言,其泄洪能力基本可以忽略了。同时,在大禹开凿三峡之前,这道口子的宽度远远比现在窄得多。所以,即便是有三峡泄洪,但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把四川盆地里的“海水”排泄干净。所以,说四川盆地就是《山海经》中的“西海”,在条件论证上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当然,也许还没有人肯承认四川盆地就是西海,截至目前为止,从四川盆地挖掘出来的古遗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都有,怎么可能会变成西海呢?这个不用担心,因为有后面的“招摇之山”在,有这座山来验证“西海”是不是四川盆地了。很简单,书上说“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意思就是“招摇之山”是在“西海”当中,四周被“西海”海水包围了。
  日期:2016-02-19 21:55:04
  那么,“招摇之山”究竟在哪里呢?自开始对《山海经》中的地名感兴趣以来,我就从没放弃四川盆地是西海的想法。最早的时候,我认为“招摇之山”在大巴山西部,或者是武陵山西部,后来发现总总行不通。无奈之际,看谭其骧先生在他的《<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提要》中谈到《山海经》的地理范围,他这样说:
  南山经:东起今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不包括今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广东西南部高雷一带和海南岛。

  其他地方我还不知道,但“西抵湖南西部”的看法还是跟我接近。因为之前我研究过大巴山、武陵山西部,都没有结果。不过四川盆地东南部还没有了解,于是,我随手打开一张从网上下载的贵州省地图。这一看不打紧,从此引发了我奇妙的《山海经》之旅。
  这里截取其中一部分,大家看看贵州西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吧。贵州省突出的那个角,就是那块黄色的边界区域,象不象一只手或一束花在“招摇舞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