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餐饮从业日记》
第34节

作者: Kwesson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23 01:28:52
  怎么走下去,好像没有了方向。
  离家三四十分钟以内车程的学校,基本上都去过了。没有什么机会给自己。以现在眼光来看,很多地方不合适。
  今天去了一家,位置,周边环境都是绝佳,是一个天赐的地方。但是好的地方谁都看得牢牢的。包商把每个窗口均分成不到1.5米的位置。这么小的地方,不好上人,人手上不来做不出量。租金还不少。用那什么话讲,世界是平的,现在真他妈的是这样,没有什么洼地,无论城乡租金都不少要。如果说强行要做,这个点也许是个机会,谈事的过程中,包商在不停地接电话,很多来看点的人已经到了。后厨不能够容纳三个人同时操作的话,好也不要。

  这里有一家同类,生意火爆。看多了之后,有时,这些同行的火爆简直都没有什么道理,就这样闷声不吭的把钱给挣了,没见有多受罪受累。
  所以更要等,慢慢找。
  只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把这期的损失,在下期给扳回来。
  日期:2013-05-23 02:10:52

  很久了,关于从师学艺很想吐槽。
  前东家有一师傅也是同个一干散调料货供应商(小L)给送货。在我这里,小L三天结一次帐,三四千块钱。他在那个师傅那里,三天结一次帐,可能是一万五左右。知道这个底细,很是吃惊,原料用得多说明卖得多,这样一估算,很吓人。
  我们也想做他的品种。
  三月之变,毫不留恋,转场现在的学校,开始操作新项目。完全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买回机器就开张。
  但只能说这是霸王强上弓。
  看起来容易做的事动起手来,顾客卖不卖帐还真不是自己说了算。我们不是门外汉,同样的食材,也有过类似的料理,但如果认为这样OK就太过草率了。

  现在来看,如果当初坦诚地出几千块钱(都是一个战壕混的,当时散伙开玩笑时他也说过可以教教),何至于吃现在的苦,着不完的急。在商言商,学费就是投资,只要能赚钱,有赢利,不怕收不回本。
  现在两个月过去了,一点一滴都在积累,不停试验对比。真心辛苦啊。人累个死,还没利润。弄得一头的包。你看我,我看你,都不顺眼。把人家核心的东西买过来消化掉,要省不少事。联想不是买了IBM,哪有今日成就。
  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确定自己的主打味道,太过漫长,虽然也定下来了,但现在算不得帐,得不偿失。
  如果有人肯教真东西,还管售后服务,这样的人应该算作老实人,不要想着人家当活雷锋。
  日期:2013-05-23 02:39:11
  以今日之体验,亲身之实践。
  要建立品牌炒饭,最快的方法,是在武大,华工,去开店,在名校做名店。

  要短期积累大量人气的办法,是把店开在闹市口,地铁站,商超一楼。
  要想赚钱,就把店开在名不见经传的末流学校。拍拖和吃饭,不晓得几重要。
  要想短期捞本,是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把炒饭先放一边,扎扎实实的把新项目操作好。
  日期:2013-05-26 00:30:40

  今天一个外地(外省)人来找店。聊了一下。
  这学期就快过去了,马上就是暑假休息。对于想继续做生意的人来说,必不得闲。几十度的高温,仍然得停不了汗地去找点。生意平淡,想转高价没可能,可是低价转,本没回来,自己仍然面临着奔波之苦。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开学季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不见得有多火,赢利,再把损失赢回来,仅此,这个要求应该可期。现在撒手的话,放弃选择和选择放弃,概念不一样,结果也是不一样。
  他也带来一个信息,一个很残酷也很清晰的事实,那就是,某种模式一旦成功,很容易被复制,然后迅速传播。他所在的城市,已经饱和才转场到武汉。嚯,真是信心实足。
  日期:2013-05-26 00:47:25
  外地人都相想把手伸到武汉来,好像突然找到了一种平衡和自我安慰。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不付点代价好像是不可能的,没那么简单。
  因为清淡,所以就当作试验和各种磨练。如果干不好没有自己的东西,那些先走一步的,和各种外地竞争者,一定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好机会,同台比拼也会被PK下去。
  日期:2013-05-26 02:11:17
  一直在留意有没有合适的门面,越来越少发现。
  小餐饮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沙化,直至接近消失。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理直气壮,让很多的民房变成瓦砾,混凝土,和新的高楼。原本到处可见的手工艺者,小生意人已经找不到城镇化后可以立足的地方。不消说威武的成管,高昂的租金,就让人望而生畏。

  城市化后,到处推着小车,摆个小摊的现象不见了,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幸,但对于仍然存在的来说,是一个良机,看不见的手帮你横扫了一切低端的低价的低成本的民工式小从业者。以净化食品环境卫生为借口,老百姓十块不到就可以吃个快餐的现象正在消失,这提高了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
  所以,这对存在的商家,是最大的利好。价涨了,做的人还少了。
  所以,仍然相信,机会也会有。
  原本以交卫生费为名每个月交几百不等给当地小混混的方式来取得某地的经营权,这在哪里都再正常不过,通常这样的方式还最受欢迎。这些小摊主,一把大的遮阳伞,一把炒锅,一块招牌,长年累月,也能挣个上十万,地段合适的话。但如果要花十万租个房子才能开张,不晓得还会不会有人开门。
  当售价都提高到十元以上,还没有竞争者,而我又手握那么一些优势,为什么不去试试。一定的门槛,是阻隔同业的最好武器。
  作为一个纯手工式产品,口感独特,还有青少年时期的年代记忆,炒饭不会消失。以后,除了大学食堂,城市也许只有必胜客,大家乐有售。不过,在那些地方吃炒饭,你知道不是主流。
  我就去做一个城市里的炒饭店,不再纠缠于大学食堂。
  找一个铺,确定经营期限,一心做好自己的炒饭。经营成为自己的名片。然后,也在淘宝开店。哪天不做了,可以转手,来点快钱。

  我希望是明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