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枭雄之刘备(一部屌丝逆袭的成功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第47节

作者: 重生之魂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杂号将军之下还有一些没有名号的;比如:偏将军,裨将军。偏将军是某一路部队的将领,因为没有特别明显的军功或军功不够大,因此没有这个“荣誉称号”,他们是排在杂号将军之下的。裨将军更在偏将军之下,顾名思义,就是副将军,可能会有单独领兵的机会,但是那是在主将不在或者单独执行军事行动的时候。
  将军之下还有一级官阶,叫中郎将。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的官职就是“建威中郎将”。诸位可能会不解,周瑜不是江东部队的元帅了吗,为什么官职还那么低啊?
  其实诸位忘了联系当时的背景,孙权那时候才是个“讨虏将军”,还在杂号将军之列。他打的又是拥护朝廷铲除曹操的旗号,没有公开称王,所以他是没有资格任命高级将官的。再说了,他也不能任命一个级别和自己一样或差不多的部队将领啊。所以,在孙权的地位没有拔高之前,他手下的一群人也只能跟着当个低级军官了。而这时候,曹操手下的大批将领如:张辽(荡寇将军),乐进(折冲将军),于禁(虎威将军),张郃(平狄江军),徐晃(横野将军)等,他们论官阶都已经和孙权平起平坐了。

  不是孙权无能,是曹操手里握有表彰权啊!今天向朝廷递个奏章,明天你就是高级官员了。当然,我们前面也讲过,张辽徐晃他们都是从低级凭战功一步步升迁的。
  中郎将的职位分两种,朝廷禁军的将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五官中郎将这些直接就是省部级官员。但是地方上那些中郎将,就像周瑜(建威中郎将)和程普(荡寇中郎将)这种,他们顶多算是中级武官,地位在裨将军之下校尉之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准将”。
  可能这是因为如此,《英雄记》才在归类的时候直接说“将校都督”,估计是把他们列入将官一类了。
  校尉也有两种,和中郎将一样,中央禁军的将领北军五校尉及城门校尉等都是省部级高官,地方上的校尉则是中郎将之下的低级武官。
  校尉之下有都尉,依照前例,中央的都尉也是省部级高官,地方上的就是低于校尉的低级武官了。
  可能有人会不理解,尼玛,怎么什么官到中央就牛B了呢!
  日期:2014-11-07 00:25:41
  两个原因:一,中央的官员级别一般都比地方上高,有人想到那句话没有“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央那些官职都是常设的,禁军的五位中郎将、北军的五校尉、还有那些都尉什么的,他们的官职都是常设职务,一个人去世或被调走,必须有其他人补上空缺,没人管那还不乱了。地方上的中郎将、校尉、都尉则和杂号将军一样不常设,临时任命,过后不用补缺,算是不属于正规编制。

  都尉算是地方上低级的武官了,其它的司马、军候、别部司马什么的这些军阶更低,只能算军政官。一般史书也很少记载他们的事迹,立功了也算在他们领导的头上了。像马忠擒杀关羽这样的是特例,毕竟能捉住这样一个大领导的几率太低了。(当时马忠是潘璋属下的司马)
  不过,都尉也要特殊说一下。
  秦朝创立郡县制,郡的长官叫太守,等于今天的省长。郡里主抓军事的武官叫都尉,等于是民兵司令。这个都尉就叫都尉,不加名号,只冠以郡名。比如:吴郡都尉就是吴郡的民兵司令。郡都尉和郡太守都是省部级高官,不是那种部队的低级武官。
  汉承秦制,几乎所有秦朝的官制制度都被刘邦保留了下来。想想也能理解哈,刘邦一介布衣出身当皇帝,领的一群都是屠狗卖布之流的市井小民,你让他不用秦朝的制度自己发明一套吗?

  因为地方上本身就有都尉,所以再任命都尉的时候就必须加个名号予以区分,比如凌统的父亲凌操死后,孙权就任命凌统为“承烈都尉”,算是表彰他父亲的功绩。史书记载上,有些时候可能会因为原职难以考据直接写“拜都尉”“迁校尉”什么的,大家应注意这个都尉不是郡都尉。
  日期:2014-11-07 00:26:05
  按照《英雄记》的记载排序“将校都督”,都督是排在校尉之下的。
  “都督”翻译到现代语应该怎么说呢?
  司令,总监,指挥官都可以,大家只要知道它的地位高低就好。
  “别督”怎么翻译?

  别路军司令,别路军总监。
  “左右督”呢?周瑜和程普担任的。
  左路军司令、右路军司令……
  “前部大督”?
  前锋总司令!

  “大督”?
  总司令!
  “大都督”又该怎么解释呢?
  诸位需要注意,大都督和大督不同,大督是指某一次军事行动的总司令,如:吕蒙就是袭取南郡的总司令。但是,大都督是全国最高总司令,比如孙权任命陆逊担任大都督时候就附加给他一个荣誉:假节。这个假节就是代行皇帝权力,相当于持有尚方宝剑,只有地位足够尊崇,才能拥有这一荣誉。与此同时,陆逊的对手刘备是亲自统军,他手下的部属是将军冯习担任大督(总司令,本次行动的总司令,并且还因为皇帝亲临实权大打折扣),张南担任前部(全称应是前部大督,即前锋总司令),辅匡、赵融、廖淳、傅肜(肜,音rong【容】)等人分别担任别督(别路部队司令)。

  从都督到大都督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其实都督和大都督的区别跟司马和大司马的区别类似。
  当时的司马这个官称也有好多种:司马(有时候也叫军司马)是军政官,级别很低,只是军事主官手下一个助手。军假司马比军司马还低一点,是副军政官。别部司马还好一点,那是支系部队没有军事主官,于是任命一个别部司马去暂时代理,虽然同样是低级武官,所带领的人数也不会多,但是好歹算一把手有领导权。
  大司马就厉害了,那是全国最高指挥官,位比三公。
  换个简单的解释:司马相当于参谋,大司马就是参谋长,而且是总参谋长(上将军衔)。民间有句俗话“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句话其实就是参谋和参谋长之间权威差别的真实写照,也是司马和大司马之间权威差别的真实写照。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日期:2014-11-07 00:26:26
  不知道有人注意没有,周瑜和程普分别出任左右都督,鲁肃出任的是赞军校尉。假如都督是在校尉之下,那岂不是自相矛盾了?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大家忘了没有周瑜和程普是以什么身份出任左右督的?中郎将,周瑜是建威中郎将,程普是荡寇中郎将。两个中郎将出任司令,鲁肃一个低于他们的校尉当参谋长,这样安排符合逻辑吧。

  《三国志·鲁肃传》特别注明了鲁肃的这个赞军校尉任务是“助画方略”,也就是帮他们二人出谋划策。
  古代的文献记载里通常只有文官的官职薪俸记载,很难找到武官的官阶薪俸记载。而且,军队的官名变动性很大,因此考据古代军队的官阶和所统率部队的人数要比单纯的讲历史难上百倍。
  按常理推算,就算周瑜和程普是以中郎将身份出任左右督的,那也是高阶的下贬不是。如果都督低于校尉,校尉去兼任都督就已经算贬职了,中郎将去兼任不是更贬职了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都督或许是在校尉之下,但是左右督和前部大督以及大督这些官职是级别比较高的,因为它们下面督领的都不止一路人马,可能会有好几个校尉、都尉、都督什么的。
  而且,打个比喻大家更容易理解: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这些名称好比是军衔,就像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国外是准将,应该就是中郎将那一级别了)、少将、中将、上将这些军衔一样。那都督、左右督、前部大督、大督这些就是官阶,周瑜和程普就像以大校或准将的身份出任赤壁之战江东集团军的左路司令和右路司令一样,好理解吧!
  话再说回来,孙权决心抗击曹操,但是由于当时的形势太危急了,江东人心惶惶,堂兄孙贲都想投降曹操,所以孙权不敢寄希望于任何人,为帝王者能够完全信任的只有自己。因此,拥有十多万部队的孙权只交给周瑜和程普他们三万人。(《吴主传》说周瑜和程普各领万人,那就只有两万人,大部分历史记载都说这次出动的是三万人,姑且少数服从多数吧!)
  由于周瑜和程普的军衔和官阶都一样,虽然孙权交给了周瑜决策权,可是同一级别人两个人难免会有闹矛盾的时候,因此孙权就安排鲁肃去出任两人的参谋长,协调二人达成一致战略,以免战前出现分歧。这时候,孙权自己雪藏了十万人的主力部队啊!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这是一个古代帝王的常用策略,那么孙权究竟采用的是什么策略呢?请看下节——来自爱讲历史的厨子姜吉中。

  下节提示:赤壁之战,曹操率40万大军威压江东,孙权决策抗击曹操,却又不敢把命运交给他人主宰。周瑜请求调拨五万部队给自己指挥,孙权却只给他三万,而且周瑜只有一半的指挥权,另外一半在程普手里。他这样的做法其实并非原创,而是抄袭汉武帝的创意。那么,这个创意好不好,这个创意又暴露了什么呢?请关注(《绝世枭雄之刘备》二十八,中国传奇的双头马车军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