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4-21 13:24:14
继续讨论: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齐国经过长期的,耐心的筹划和运作,在一个缺乏天然险阻的地方建立起复杂的防御系统,博得了易守难攻的‘十二之地’称号。但是,我们知道,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的逐渐沉积,河床会跟着抬高,河流两岸堤坝的作用就会逐渐降低。还有,在历史上的其他动乱时期,并没有可以专门留存下来的一批周边小缓冲国可用,所以,在后代,齐国所在的山东地区从来都不被认为是难以攻占的。
了解到齐国的防御系统是怎样设置起来的,接着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齐威王的时代,齐国打败了魏国,现在它有力量,有条件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了。齐国如果想对外扩张,增加国土面积的话,它朝哪个方向,哪个国家进行扩张比较有利呢?
日期:2013-04-21 14:18:41
继续讨论: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从大的方向来说,不会是南面和西面。这两面和敌对国家之间的直接通道比较狭窄,这固然有利于齐国进行重点防御,但同样也有利于敌国集中兵力,实行重点防御。而且在这两个方向就算扩张成功,也等于自动放弃了缓冲国这一优势。也就是说,在南部和西部边界线上存在着的缓冲国,既保护了齐国,同时也妨碍了它的领土扩张。
齐国最适宜的扩张方向,只剩下了北面。在这里,齐国可以以北地为基地,背靠长城防线进行攻击,进可攻,退也可守,对齐国无疑是有利的。在北面,齐国面临着三个国家,燕国,赵国和中山国。应该先吞并哪个国家呢?
日期:2013-04-21 22:34:05
继续讨论: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首先,不会是赵国,赵国顽强,对它开战,战争很可能是旷日持久和艰难的。而且即使成功地兼并赵国领土,其他国家也很可能由于担心齐国的过于强大而联合起来攻击它,毕竟吞并赵国之前的齐已经是六国中最强的了。这样齐国新增一条很长的需要防御的边界线,在这条边界线上却面临着燕,中山,魏三面夹击的强大威胁。所以,如果实行先进攻赵国的计划,在齐国看来并不具备美好的前景。
会不会是中山国呢?也不会。中山是个二流国家,除了东北一小块连接燕国以外,它的领土基本上是镶嵌在赵国的领土当中,把赵国给割裂成了彼此交通不便的两部分。赵国想发展强大起来,第一步就必须灭掉中山国。齐不断地大力扶持和援助中山,保持着和中山的良好关系,目的是不用自己动手,就可以牵制和防止赵国的崛起。中山的存在对齐国有用,所以它不是合适的扩张目标。而且如果齐灭掉中山国,也会面对灭赵后遇到的同样问题,即遭到其他国家的三面围攻,有着不利的防御态势。
日期:2013-04-21 23:29:08
继续讨论: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最后,就只剩下燕国了。在七雄当中,当时的燕国实力是比较弱的,是一个易于打败的目标。而且在地理上,燕国位于各国的边缘地带,占领燕国后至少不会有被多面围攻的危险。如果齐国灭掉燕后能够稳固在当地的统治,这块新领土和齐国本土加在一起,反而可以形成对中山和赵国的夹击之势,对齐国的下一步扩张计划非常有利。所以,齐国向北扩张,第一个要消灭和吞并的国家,应该是燕国。
齐威王时代,齐国强大了起来,它从此逐步实施对外扩张的计划。但它的计划刚一开始,就遭到了另一个敏感国家的猛烈反对,这就是赵国。齐国在历史上一贯扶持中山这个赵国的心腹之患,这一行为早就使得赵国激累起了对齐国深刻的怨恨情绪。还有,现在随着齐国的强大,它对赵国都城邯郸所在的核心地区威胁越来越大。邯郸周围都是平原地形,无险可守,而且这一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离齐国黄河岸边的长城防线并不是很远,齐国向这个方向发展几百里,就可以威胁到邯郸了。所以,赵国对齐国向北扩张的任何举动,都保持着最大的警惕性。当知道唇亡齿寒道理的赵国发觉齐国想先灭掉燕国的迹象后,它不会坐视齐国变得更加强大,不会坐视齐国的战略态势变得更优越,它会全力的援助燕。赵国和燕国之间的联盟和互助关系,将是后来齐国北向扩张的最大障碍。
日期:2013-04-22 22:53:33
继续讨论:
复述一遍在附录之前的最后段落。
类似的办法魏国以前已经用过了。马陵之战刚结束的时候,魏国遭到四面围攻,围攻它的四个国家分别是东方的齐,北方的赵,南方的韩和西方的秦。其中韩国在马陵之战前是魏国试图吞并的目标,遭到了魏国一年时间的重点进攻,国家已经残破疲惫,魏国对它并不担忧。秦国还在商鞅变法的末期,国力衰弱,魏国也不怎么放在心上。需要认真对付的只有赵国和齐国,其中齐国是个更强大的国家,对魏国的威胁也最大。马陵之战后魏国衰落,而齐国崛起,此消彼长,一个齐国已经不是魏国能够单独应付的了。幸好齐国也没有那种一直不停顿地进攻魏国,不依不饶,直到把魏国灭掉的打算。因为齐国和魏国之间,大部分地区都分布着宋,卫,鲁这些小国,齐国和魏国之间直接接壤的边境线非常狭窄,如果齐国占领魏国的大片土地,那齐国需要通过这个容易被切断的狭窄通道,绕一个弯才能到达这些新的领土,管理和防御这些新领土都是很不方便的。这一点我以后在专门讲述齐国历史的段落中会详细解释。简单说,这个时候的魏国还不是齐国进行领土扩张的合适目标。齐国参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它的目的只是防止魏国吞并赵和韩,成为超级大国,建立霸权,那样对齐国的威胁就太大了。所以,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后,齐国的目的就已经完成了。
齐国和魏国的矛盾,远没有和赵国的矛盾那样直接,深厚,历时悠久。齐赵联合起来反魏,只不过是由于它们都害怕魏国过于强大,不得已的临时结合而已。所以,魏国的丞相惠施(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朋友)认为可以首先和齐国改善关系,解除彼此之间的战争对立关系,从而打破当时魏国被四面围攻的窘迫局面。
日期:2013-04-22 23:55:09
继续讨论:
要让齐国不再进攻魏国,必须提供给齐国一些好处。惠施出了一个主意,魏王到齐国去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这就是前334年的‘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不是指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而是位于现在的徐州市以北,山东境内)这是一个聪明的主意,魏国没有付出实际代价,仅仅给了齐国一个虚名,就解除了齐国对魏国的进攻,甚至还反过来借此和齐国成为友好同盟国,行动一致地对付和两国关系都不好的赵国。而且当时逐渐衰落的魏国,本来就已经承担不起独自称王的代价了。如果魏国还是北方诸国和周王分封诸侯当中唯一称王的,他会显得太特立独行和嚣张;其他诸侯国也很容易以此为借口来讨伐它,魏国还是容易变成众矢之的。
尊齐国为王,可以和强大的齐国一同来分担这些压力,魏国就不再显得那么突出另类了。围攻魏的四国当中,秦和韩不用理会,齐国转变成了盟友,只剩下一个顽固的赵国需要应对。有齐国的帮助,当然无须担心赵国的威胁。通过‘徐州相王’,魏国度过了马陵之战战败后外交上被孤立,军事上被四面围攻的危险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