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4-30 18:32:43
继续讨论:
齐国和魏国‘徐州相王’,结成联盟,改变了国际间军事斗争的形势。本来齐国和赵国是一起与魏为敌的,现在反而转向魏国那边共同对付赵,赵国的压力骤然增大了许多。这引起了另一个国家---楚国的忧虑。楚国表达了它对‘徐州相王’事件的愤怒,加入了赵国一方参战。一般的看法认为这是因为楚国对齐国也称王的不满,我的看法有些不同。王的称号现在只是一个越来越不值钱的虚名,我想楚国还不至于这么放在心上。先前魏惠王称王事件意义更重大,楚国也没有表达过愤怒或者不满,也没有因此加入战争。
所以我认为楚国真正担心的,是北方各国的势力对比失去平衡。齐国是现在公认最强大的国家,魏国也曾经在过去近百年的时间是最强大的国家,‘徐州相王’这一年离马陵之战不过七年时间,按照一般人的思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在马陵战败,但这么短的时间里还没办法完全去处魏国在人们心目中的强国印象。两大强国联盟,其他国家很难阻挡它们联合起来的军事扩张。
日期:2013-05-01 18:35:32
继续讨论:
至于其他国家,秦国还停留在商鞅时代给人们留下的衰落印象中。燕国,能够自保就不错了。韩国,还在休养生息,和燕国的实力总体差不多。而且在战国策的记载中,这个时候的韩国已经又和魏国站在一起了。‘徐州相王’的时候,魏惠王带着韩昭侯,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如果战国策的记载是真的,那韩国的表现就有点太软弱了。马陵之战前魏国才有预谋地抓住韩国狠揍了一顿,韩国损失相当可观,甚至濒临亡国,但现在才过七年,就又投靠了魏国。
在楚国看来,其他国家都没有力量帮助赵国抵挡齐魏联盟的进攻,只有自己出手了。所以在前333年楚威王亲率大军进围徐州,打败了齐将申缚的军队。同时赵肃侯派兵围攻魏的黄城,并在漳水滏水之间筑了长城,防止齐、魏两国的进攻。这样。国际上就形成了齐魏和赵楚两大势力互相对峙的局面。这是一种大体平衡的格局,双方都没有必胜把握,所以彼此间的大战并未爆发。
日期:2013-05-01 22:24:17
继续讨论:
在这个多事之秋,魏国又发现一个新的威胁在冒头。秦国已经准备好向魏国控制着的河西地区发动进攻,显然,秦国进攻的时机是经过了精心评估的,现在魏齐和赵楚的对峙局面,将导致魏国没有能力调集多余部队去救援西线。面对复杂的外部威胁,魏国是怎样考虑的呢?
赵国和楚国已经不是第一次联合对付魏国了,赵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两国离的较远,而且中间隔着韩魏两国,互不接壤。所以赵楚之间不容易产生利益矛盾,历史上没有大的恩怨,双方关系一直良好。在吴起在楚国的时候,还有桂陵之战前后,两国曾经两次联合起来,南北夹攻魏国。魏国在这两次被夹攻的窘迫局面中吃的亏,仍然让它记忆犹新。
日期:2013-05-01 23:39:04
继续讨论:
根据历史经验,魏国很自然地把赵楚联盟视为它的主要威胁,而对秦国的进攻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因为魏国的军力不足以同时应付来自赵,楚,秦这么多方向的威胁,能够大致和赵楚包围魏的军队相当就不错了。虽然有齐国这个盟国,但双方只是利益的结合,魏国不敢把事关国家安危这样的大事,主要依靠其他国家。当魏国遇到大的危险的时候,它不认为齐国会尽全力来拯救自己,还是依靠本国的军队要放心的多。
所以我们看到,前333年,魏国把阴晋地区送给秦,试图让秦国放弃进攻计划。前332年---330年,当秦军在公孙衍的带领下进攻河西的时候,魏国在两年的长时间里,一直没有从中央派出援军,听任龙贾带着河西地方军被秦军逐渐消灭。
日期:2013-05-11 13:38:05
继续讨论:
秦国占领河西以后,继续向魏国不断攻击。前329年,秦派樗里疾为将,出函谷关,占领了魏国的曲沃和焦两个地区。同时,从河西出发渡过黄河,攻入魏国在山西的领土,先后占领汾阴,皮氏,蒲阳等地区。这个时候张仪来到秦国,取代了公孙衍,并且被秦惠王任命为相。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历史上秦国向东方国家学习,设置相这个职位的开始,以前秦国的最高官位是大良造,所以张仪是秦国的第一个相。
显然,张仪在来到秦国之前,就已经想好了秦国应该下一步执行的新战略,而且很快就用这一战略说服了秦惠王。所以我们看到,张仪刚来到秦国,甚至在还没有坐上相位之前,秦国就已经开始按照这一新战略进行军事和外交活动了。前329年的时候,魏国仍然在和赵楚两个敌国对战。秦国帮助魏国,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支持魏作战,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陉山,这是秦国推行张仪联合韩魏,反对齐楚战略的第一个具体行动。前328年,秦国把蒲阳归还给魏国,进一步表示建立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
日期:2013-05-11 14:13:06
继续讨论:
紧接着,秦魏两国就签定了前面提到过的合约,魏国把河西地区正式割让给秦国。传统的观点认为,这一条约是魏国受到了张仪这个狡猾的舌辩之士的忽悠,秦国占了大便宜。其实,这个时候,除了少梁这样的少数孤立据点以外,整个河西地区已经基本上被秦国所占领,在秦国的实际控制之下,魏国不过是正式承认既成事实而已,并没有付出多少实际代价。魏国不承认也没什么意义,以它的国力,它是肯定没有办法去把河西给收回来的。
更何况,按照条约,第二年,秦国又把焦、曲沃和皮氏归还了魏国,也就是说,在函谷关以东,还有黄河以东,秦国占领的魏国领土,除了汾阴以外,都还给了魏国。秦国只保留了河东的一个据点汾阴,这样魏国就不至于可以完全地利用黄河天险,防御秦国的攻击显得很方便。
日期:2013-05-11 18:11:21
继续讨论:
还有,就在秦魏两国签定合约的前328年,秦国把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也在这一年,秦打败赵将赵疵,取得赵国的蔺和离石地区。秦攻打赵国固然是为了自己的扩张,但从当时的客观效果来说,它也削弱了魏国的敌国,减轻了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
因为张仪在秦国所推行的新战略,秦国从魏国的敌国一下变成了友好国家,不仅不再进攻魏国,还把已经占领的不少魏国领土归还,甚至还帮助魏国去打击魏国的敌人赵和楚。这样,魏国面临的整体战略态势大大改善了。而魏国为此付出的实际代价,史书上所明确记载的只有少梁这一个城池而已。这样的条约,很难下判断说是魏国被张仪欺骗了,或者是魏国吃亏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