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4-18 22:57:08
继续讨论: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实际上,齐国真正的防御办法是这样的。首先,尽量利用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它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在齐国的北面,横贯着黄河干流,齐国长期以来为了防止河水在汛期泛滥,不断地在河流边建造着堤坝。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又把这些堤坝进行了整修,在它上面局部的区域加建了一些防御工事。由于齐国濒临的黄河处于下游地区,河水流量巨大,为了防止它泛滥所修建的堤坝,其工程量自然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这个堤坝基础上形成的齐国最重要的防线,就是所谓的‘长城巨防’,它的防御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另外再说明一点,长城巨防是齐国北面最重要的防线,但它不是齐国北面的边界线。敌国的领土如果就在黄河边上,那长城防线就等于是一家掌控一半了,防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黄河以北,应该还有一块隶属于齐国的领土来作为缓冲区。在齐国的行政区划中,把本土分为五个地区,也就是五个‘都’。齐国的都,行政作用相当于其他国家的郡。而在五都之外,还有一个‘北地’地区,我想应该就是黄河以北的缓冲区域。比如《史记·燕召公世家》:“王(齐闵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因为燕国在齐的北面,所以齐国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没有忘记就近征发北地的士兵。后来燕昭王一边派苏秦为间谍欺骗齐国,一边让两万燕军自带粮食进入齐国准备随同齐一同伐宋,让齐国放松对燕国的防备和警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以行其兵”(《燕策二》)可见,北地确实是负责防守齐国北部边界的地区。
日期:2013-04-19 22:23:33
继续讨论: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在齐国的北面,可以有依托黄河修建的长城巨防。但在西面和南面,没有黄河该怎么办呢?这就说到了齐国加强边境防御的第二个办法,利用缓冲国,把自己和其他强国隔离开。战国初期,在齐国的西面和南面,存在一些小国,当时被称做“泗上十二诸侯”。《史记.秦本纪》于孝公元年,论及当时形势,讲到“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按照杨宽在战国史中的观点,这泗上十二诸侯,指的是宋、卫、鲁、邹、滕、薛、唷④臁⒎选③啊⑷巍②仁5搅苏焦笃诘墓�3世纪,也就是秦灭六国的那个世纪,泗上十二诸侯由于逐渐被周边强国吞并,还有互相之间的攻伐,大致还剩下宋、鲁、卫这几个千乘之国,还有邹、滕、薛、邳几个更小的百乘小国。宋、鲁、卫加在一起,基本上可以遮挡住齐国的西部边界线;而在南部的邹、滕、薛、邳几个国家虽然面积很小,一国只相当于强国的一两个县那么大,但从地图上看,这几国都是互相接壤的,它们合在一起,再加上鲁国的部分领土,也能遮挡住不少齐国的南部边界线。除了这些国家以东的一块区域,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和江苏省交界处靠近大海的那片地方,没有被遮挡住,齐国和楚国的边防军在那里能够直接对峙。
由于这些缓冲国的存在,齐国的西面和南面,与韩,魏,楚七雄级别的强国即使有直接接壤的地方,这些地方也肯定不大。齐国在缓冲国的背后修长城的时候,就可以只在那些少数直接接壤的地方加高加厚城墙,实行重点防御,这是当时的国力所能够承担的。缓冲国和背后的长城合起来,可以在齐国的西南两面也提供比较可靠的防御能力。
日期:2013-04-20 22:43:43
继续讨论: (附录:齐国的军事地理)
齐的周围留下了这么多的小国,还包括一些实力极弱,齐国可以轻松灭掉的百乘之国,说明有可能是它故意不去吞并这些国家,让它们形成齐国周围的缓冲带。举个例子,泗上十二诸侯中有一个莒国,莒国位于山东半岛上,和齐国的距离很近,但齐国始终没有去灭掉它,反而是离莒国很远的楚跑来把莒先灭掉。齐不能容忍楚国在离自己这么近的山东半岛上扎根,于是出兵赶跑了楚军,兼并了原莒国的领土。这就是为什么齐,楚之间在靠近东海的一块区域会直接接壤,因为是楚国首先出手把这里原来隔开两国的缓冲国莒给灭了。
北面黄河岸边的长城巨防,西面和南面的一连串缓冲国,这只是对齐国对外防御方法的大致描述,不排除少数例外情况的出现。比如,黄河下游地区,河流的流向实际上是从西南偏向东北方向的。所以黄河岸边的长城防线和齐国西部的部分缓冲国领土有交叉,卫国就是位于黄河北岸。总的造成的结果是,齐国西部边界线上的防御体系最为稳固,因为这里既有缓冲国,又有长城巨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