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58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2 22:32:08
  教育方面,兴新学,废科举。
  袁世凯一向重视人才,新政的重头戏当然免不了教育。1901年,袁条陈新政时说,“百年大计,莫如树人。古今立国,得人则倡。作养人材,实为图治根本”,“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
  有办山东大学的经验,袁世凯上手多了。1902年,袁在保定设立学校司,督办全省教务,次年改为学务处,设教学研究所,研究学校编制和教学之法。没有校址,袁世凯又把庙院之类的房屋全部改为校舍,都说我迷信,放到正事上,我也是毫不含糊的。同时,袁派人去考核各处官员的办学情况,还成立了教育宣传队,进行宣传工作,并鼓励各地办学者外出考察教育,还要写考察日志。袁世凯能用人,也懂得尊重下属,直隶学务之出色,直隶学校司督办严修功不可没,袁曾言“听严修先生之所为,吾供指挥而已”,袁世凯有日后的事业,与他的这一性格不无关系。

  接下来是钱的问题。既然庙院都拆了,朝廷拨放的土地和开销也该用到正事上,老袁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直隶的教育事业又多了一份资金来源。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上,袁世凯也很舍得,1902年,他率先捐白银两万两,开了私人捐资办学的先河。一看上司都自掏腰包,后来担任学部侍郎的严修也学了一回领导,1904年,严修在天津捐白银三千两,作为办学基金。有了这两个榜样,天津的商贾富绅也纷纷慷慨解囊,数月之间,天津新学堂雨后春笋般兴起,不但早年创立的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得到恢复和扩建,天津著名的南开中学也在此时由严修、张伯苓创办,后来,这所中学走出了一位伟人,***。

  有了学校,还要重视师资的培养。对于这个问题,袁世凯发言说,“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如师不讲,学术即不免纷歧,人才将因以败坏”。这话一说出来,要是再戴个眼镜,我们还真以为是袁教授来了。
  袁教授不光派学生出国学习师范,还到处招聘西学老师,聘请美国人担任高等学堂西学总教习,同时又在直隶成立师范学院,专门解决师资不足问题。难得可贵的是,袁教授还认识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家庭教育之根源,培植人才之基础”的观点,有了这样的觉悟,老袁的女子学堂也率先在全国办起来了。
  截至1907年,直隶有专门学堂十二所,实业学堂二十所,优级师范学堂三所,初级师范学堂九十所,师范传习所五处,中学堂三十所,小学堂近七千四百所,女子学堂一百二十余所,蒙养院(幼儿园)两所,总计八千七百余所,学生十六万四千余人,高校毕业生和师资力量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位。
  此外,袁世凯还鼓励留学,掀起了留学热潮,一时间,留学之风盛行。
  1901年8月,袁世凯找到张之洞要办一件事,一人之力太过单薄,他要和老张一起请太后废除科举。张之洞一向开明,欣赏袁的才气之余,又跟他对脾气,一阵交流之后,他们联合上了一份奏疏,请太后把科举给废了。这事不是儿戏。
  袁世凯做山东巡抚时,就曾单独上过一份废除科举的奏折,但从他和张之洞联手几次都未予允准的情况来看,当时条件显然是不成熟的。科举是什么?小了说就是几次摸底考试,大了说关系到国家的人事任免,维系了一个国家的统治机关,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政府才不致于成为光杆司令,国家不致陷入瘫痪,绝对不是随便说废就废的。对于那些十年寒窗的儒生呢?不用说,若废科举,基本上等于剥夺他们的空气,要了他们的命。

  然而,科举不废,学堂就不能真正兴起。这到这,一辈子躬于科举的读书人发言了,古人都说“学而优则仕”,我们就是冲着当官去的,又不是扫盲,谁原意去你的破学校。我们学校不破,教的都是西方新学。那也不去,学什么农业、园艺、算术、电报,都什么玩意儿,我们天天想的就是脱离农村户口,到了你那还学农业?开玩笑呢?退一步说,就算我们学了,毕了业能给我们官做吗?不做官我们能发财吗?能有灰色收入吗?能三妻四妾吗?不能?不能还说什么废话,鬼才愿意去念你的新学。你这不是废科举,是直接颠覆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没有了这点吸引力,我们还拿什么做目标?目标都没了,我们还悬什么梁,刺什么骨?得了,您也别劝了,我还回去复习我的四书五经去,跟你扯淡净是耽误我升官发财。

  碰了一鼻子灰,袁张这组黄金搭档觉得,这事儿估计不那么容易。
  他们的考虑是对的,慈禧也这么认为。
  老太太考虑了好久,说,兹事体大,我也不好做主啊,废了科举容易,可以后我到哪去用人?没有人,一个朝堂上就咱仨,你看这事儿有意思吗?这么的吧,从明年开始,我们废除八股和武举,骑马射箭、胸口碎大石,跟人家洋枪洋炮打起来是不行了,至于策论和四书五经呢,我们先留着,你们看好不好?说完慈禧就沉下了脸。老太太在想,废科举,还真敢提,你这是要我伤筋动骨,掘我大清的根基。

  袁张二人明白,慈禧这是给他俩面子,这其中的利害,谁还会不知道?袁世凯暂不说他,复读三年秀才还没考上,可能是心里有气,可你张之洞,乡试那年你考了第一名,殿试你又一举夺魁,廷试对策你名列一甲被太后钦点探花,那张之万又是状元,你南皮老张家靠科举得到那么多恩惠,你还会不清楚?
  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好歹慈禧还算给了他们脸面,废了个八股。这就说明还有希望,袁世凯和张之洞击了个掌,决定再接再厉。
  1903年3月,袁世凯又来找老张,还没进门张之洞就知道,又是两年前那事儿。
  张之洞猜对了。袁世凯在新的奏折中说,“时艰急需人才,科举阻碍学校”,还是“专注于学校一途,以励真才而济实用”的好,如果不废,新式学校就是徒有虚名,什么作用都起不到。说起这科举阻碍发展,牢笼人才,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慈禧听完,对袁也表示赞同,老袁你为我大清出谋划策,还这么执着,值得表扬。但,这科举还是不能没有啊。
  当慈禧说这个“但”的时候,袁世凯想,完了。事实也是如此。
  经历了前两次的失败经验,袁世凯不改初衷,他还记得戊戌那年别人说他“首鼠两端”,决心在新政中做一番成绩给大家看,直到1905年,他的心里话道出来了。袁世凯的这个折子叫《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妥筹办法》,上写“近数年来,各国盼我为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听老袁这话,他这个人还是有脾气的,你说我不行,我偏要做给你看。

  这一次袁世凯学聪明了,他不但找来张之洞,还同时与赵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封疆大吏联名上折,称“危迫情形,更甚曩日,实同一日千金”,“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数十年后,人才始盛”。战场上也不过如此,看这语气,老袁实在是急了,这才一下叫那么多人。人多力量大,这一回,袁世凯的愿望实现了。
  慈禧看袁世凯也不容易,为一个科举,你前后都跑过来找我四趟了,至于吗?没上过大学又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你不一样是我大清少有的股肱之臣。当然,你有此举并非出于私心,你老袁的心胸和格局我还是了解的,你也是为大清着想,这么些天我也看了,西方的新学确实比咱科举强,那好,我成全你了。
  1905年9月2日,慈禧发布上谕:“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明年开始,全国的科举考试一律废止,改读新学堂。中国教育史上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在袁世凯等人的坚持下给废了,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新闻,比埋葬一个王朝都具有跨时代意义。
  晴天霹雳。
  姓袁的,这都是你们干的好事。一群读书人就以静坐表示反对了,他们表示要坚决清除袁世凯这颗科举里的毒瘤,自己考不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要把别人的路也给断了?
  袁世凯承认自己在科举上没有功名,反而时常拿来自嘲,重要的是,他也从来没有把科举看在眼里,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多不通之翰林”,都这样鄙视书呆子了,想必他不会为了一己私利才废科举,他图的是国家大计。
  当然,顺便出口恶气,也确实有种“此仇已报”的快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