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36节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日期:2014-01-08 10:24:30
37 殉葬与阉割
殉葬盛行于史前以及先秦时代,殉葬是古代游牧民族特有的习俗,是阿尔泰游牧文化的固有内容,大规模殉葬在考古发掘中不断发现,也有许多确切的文字记载。《史记?匈奴传》曰:
“(匈奴)其送死,有棺槨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
司马迁说匈奴“无封树丧服”,即无中原汉人那种建造封土墓冢,守丧三年的习俗,但“无封树”显然不是所有匈奴部族完全一致的习俗。考古发现有些草原墓葬没有在地面上留下太多痕迹,辽人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陵墓就是如此,但也有采取高大墓冢的,蒙古高原广大范围内至今仍有匈奴石堆墓遗存。先秦时期中原范围内帝王陵墓有封树和无封树同时存在。
用奴隶和臣妾殉葬的现象则非常普遍,殉葬也是萨满教的固有内容和显著特征,流行萨满教的地方必然流行殉葬。直到明代中期蒙古人皈依了藏传佛教,蒙古高原上的殉葬现象才慢慢消失,但也不是彻底消失了,努尔哈赤死后仍然有妻妾殉葬。
人是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原本就是动物,人科动物而已。那么,人性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或者说什么可以作为人性出现的标识呢?那就是埋葬行为。人开始掩埋自己同伴或者血缘亲人的尸体了,人性就出现了!埋葬行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动物界没有此种行为。
为什么只有人才会有这种行为呢?因为只有人才有自我观照的能力,兽类从未获得这种能力。埋葬是人已经获得自我观照能力的表现,故曰人性萌发从埋葬亲人开始。
为什么会有殉葬行为呢?这种可怕的行为,为什么能在中国历史上长久不衰地存在?即使到了北魏时期,殉葬仍然还是一种国家倡导的行为。《魏书》有这样的记载:
“王洛儿,京兆人,少善骑射,太宗在东宫,给事帐下,侍从游猎夙夜无怠,太宗即位,拜散骑常待……永兴五年卒,太宗亲临哀恸者数四焉,乃鸠其妻周氏,与洛儿合葬。”
魏帝是按照鲜卑拓跋人的古老习俗行事,在游牧民族中,杀妻殉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太宗”所代表的是国家行为,具有强烈的倡导和示范作用。
问题是被殉葬的原本是活人,本是同类。这让我们现代人难以,人性哪里去了?
应该这样解读:殉葬不是人性的突然丧失,殉葬不是出于对被殉葬者的仇恨,乃是人类一种价值取向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价值取向导致的行为。因此考古挖掘出来的殉葬现象仍然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遗存。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历史已经无比久远!
被隆重埋葬的是尊者和亲人,用来殉葬的则是他的奴仆和妻妾,但他们被认作是死者的财富,处置拥有的财富,把生前的财富带到阴间去继续享用,在游牧文化中被认为是自然合理的。因此殉葬只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看到了人类价值取向对人类行为的巨大作用。而人类文明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价值取向的演进。
“殉”与“祭”相通,都是奉献行为。游牧民族的祭自古有红白之分,用乳品洒祭称白祭,杀牲称红祭,因为血是红色的。先秦时代用作牺牲的常常是人,殉葬与红祭相通。考古还显示用来殉葬的人通常是身首异处,尸骨凌乱,他们是被残杀而死。先秦时代殉葬盛行,贵族墓葬中无人殉是罕见的。
古代游牧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游牧社会中有独特的文化氛围,能让这种残酷行为长盛不衰。殉葬还是古代游牧民族忠勇好战的文化基石,就象某些植物的生长有赖于某种特殊养分,某种鱼类只能存活在某种水体中一样,殉葬确是阿尔泰游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份。
尼罗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都没有发现有大规模殉葬现象存在,南中国的汉民族先民历史遗存中也没有发现有殉葬存在,我们确可以通过排除法,把殉葬作为一种民族标识来指认。笔者以为,在欧亚各地发现的所有远古遗存,如果有大规模人殉现象,都应当与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的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存在殉葬的地方都可能是匈奴活动区域。
游牧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把男人阉割为太监,阉割与殉葬不同,这种现象无法被考古发现,没能像殉葬现象那样固化起来,可供后人凭吊,瞻仰。但可以肯定,阉割作为一种古老的东方文化,历史已经无比悠久,并且它只会在游牧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
对于阉割,我们只能从有限的历史记载中去想象推理,以追根溯源。其实你只要看看游牧民族阉割马匹的久远历史,以及他们对阉割手法的熟烂于心,你就应当会想象出来。蒙古人阉割马匹以及阉马的好处,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曰:
“黑鞑之国号大蒙古……其马野牧,无刍粟,牡者四齿则扇,故阔壮而有力,柔顺而无性,能风寒而久岁月,不扇,则反是耳,易嘶骇,不可设伏。此养马之良法,其牡马留十分壮好者,作移剌马(王马也)种外,余者都扇了,所以无不强壮也……或他群移剌马逾越而来,此群移剌马必咬踢之,使去,挚而有别,尤为可观。”
由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自古就有骟(阉割)牡(公马)习俗,人人精熟此技。游牧民族早就发现,阉割过的马匹“柔顺而无性”,便于调教使唤,还不易生病。没有阉割的公马脾气大而暴,战场上会不听使唤,设伏时容易惊骇嘶叫。可以想见,这种阉割技法是代代相传的,他们早已熟能生巧了,因为自古以此为生。北宋使臣彭大雅出使蒙古,见此情形大为赞叹。可知直到宋代,中原汉人还没有阉割马匹的习惯。
在一个马群里蒙古人只留一匹公马,其余公马都被阉割了,留下来的就是种马,他们叫做“移剌”马,古代突厥语ilu(挹娄)是王者,征服者或胜利者的意思。游牧民族全都精于王者之道,他们也用同样的思路在马群中造就一匹王马。
这种阉割技巧很自然会被应用到男人身上来,在奴隶主们看来奴隶与马匹并没有什么两样。阉割太监发明权,非古代游牧民族莫属矣!
华夏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阉割男人为太监是这种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并非是农耕文化所固有的。阉割与殉葬由同一种价值取向而来。它本来就是“礼制”的重要内容。
人性中包含着兽性的成份,因为人原本就是从兽类中走来,无法完全脱去野性。华夏文明的特色是大部分人的人性处在一种极大的压抑中,常常被压抑到动物不如的水平,成了可以任意宰割的畜口。而另一部分人,作为奴隶主统治者的人,人性处于极大的膨胀之中,对此几乎没有制约。反差如此强烈!
日期:2014-01-09 09:00:53
59 龙的起源(节选)
龙的起源是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龙由猪而来,有猪崇拜习俗的女直先民创造了龙,龙并不是汉民族先民的固有图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