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35节

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阿尔泰语是一个庞大的语系,里面有许多分支,各分支间许多基本词汇也是不同的,一些分支甚至有各自的数字体系。即使是同源词汇,读音也有一些差异,主要是后缀音有所不同。阿尔泰语是一种黏着性语言,词汇由词根连接一些语法成分组成,所后缀的语法成分常会出现差异。对此中原汉人早已发现并有所记载了,明人《卢龙塞语》举例说:同样是树木的“木”,辽河三卫之人读作“抹敦”,东夷(朝鲜边境)读作“莫多”,北虏(蒙古地区)读作“末都”,但三者词根是完全相同的。

  我们要看到,从整体上看,阿尔泰语各分支间的共同性远多于差异性,特别是句法和文化词相当统一,正因为如此,《突厥语大辞典》把从南俄草原到大兴安岭以东所有族类都归入“突厥语”之中,并对突厥语方言有如此解释:“所有突厥语在基本词汇上的差别很小,方言词汇的差别仅表现为几个字母的互相替代或脱落。”这是古人对阿尔泰语的一种宏观描述。

  我们还应当看到,汉字与阿尔泰语之间不但在名词,动词,代词上存在大量对应关系,甚至在虚词上也有全面的对应关系,古代汉语中的所有虚词都能与阿尔泰语虚词对应起来,这已经不能用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借用来解释了,而是一种明白无误的渊源关系。
  日期:2014-01-06 16:15:31
  @临涯 2289楼 2014-01-06 16:04:52
  孔子反对人殉的
  厚葬是指主要是指青铜等物品,比如埃及的就是厚葬.
  中原也有人殉,但大多数用车马和陶佣来代替的,
  匈奴动辄以百千人来殉葬但青铜器很少,正说明匈奴厚葬观念和
  商,周,秦,汉厚葬观念是不一样的.

  -----------------------------
  91.孔子反对殉葬吗?
  历史上,儒家在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孔子如何看待殉葬?
  孔子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过一些评论,似乎唯独没有对殉葬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真是这样的吗?

  孔子时代殉葬还非常盛行。《墨子?节葬》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便是当时人对殉葬习俗的明确记载。考古挖掘也证明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殉葬的贵族墓几乎不存在。那么孔子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其实不然,孔子看在眼里,而且津津乐道于此。他是殉葬的坚定支持者,因为殉葬本来就是“礼”的重要内容。《礼》曰: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死而不葬其间要不断举行献祭。上文“五重”、“三重”、“再重”,指敛葬棺槨的层数。《周礼》对贵族等级与棺椁层数是有严格规定的。“八翣”、“六翣”、“四翣”指殉葬的妻妾或侍女数目。
  “翣”,形声会意字,指头上饰有羽毛的嫔妃。但后世儒家为回避殉葬这个令人难堪的话题,刻意回避礼制固有的殉葬内容,竟把这个汉字曲解成棺饰。他们要为圣人“讳”,因为实在无法以《周礼》的真面目示人。
  “翣”的造字方式显示它可能来自女直先民的固有鸟崇拜习俗。《新唐书?靺鞨传》记载东北靺鞨的嫁娶习俗,曰:“男以毛羽插其(指女子)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或许就是“翣”字的来历。
  古籍《世本?作篇》则曰:“武王作翣。”周武王把贵族殉葬妻妾的人数做了规定,使之规范化了,成了周礼的内容之一。这也佐证了“翣”不是棺椁上的装饰。周武王不是木匠,他怎么可能亲自去设计棺材呢?

  孔子确是古老的殉葬制度的专家,而杀人献祭和殉葬本来就是游牧文化的固有内容和典型特征,其历史已经无比久远了,可能与人类的历史相当。《周礼》把它明细化,条律化了。孔子作为礼制的狂热拥护者,岂有反对之理?
  在观念上,献祭和殉葬是同义互通的,同出一源。殉葬可以看成献祭的一种方式。对于血淋淋的杀人献祭,孔子总是津津乐道,赞美有加:
  曰:“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上文意思是说“三代”杀人献祭,取用人体的哪一个部位是有区别的,他们的祖先神灵喜欢享(飨)用人的哪一个部位,口味爱好有所不同。
  献祭的尸体如何摆放也大有学问,孔子曰:“周坐尸,诏侑武力……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上文意思是说周礼规定,献祭的尸体要弄成坐姿,而以前的夏人献祭时把尸体立起来,直到祭祀完毕才放下。周礼规定的献祭最为丰厚,每次献祭用六具尸体。“旅”,形声会意字,本义就是一众人在旗帜下杀人献祭。
  孔子如此这般传授周礼时,他的学生曾子感叹说:“周礼才是最醇烈(庄严)的啊!”
  孔子认为是否敬、仁、忠、义,全都体现在祭祀之中,就看祭礼是否隆重,是否庄严,是否丰盛。其曰: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孔子认为君子是否“仁义”,观察他献祭的态度即可。献祭所执之礼即是其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仁义道德皆本乎礼,而礼本乎祭,衡量君子道德高下只要看祭祀场面就可以了。
  孔子特别讲究献祭要货真价实,不可弄虚作假。曰:
  “涌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旅酬六尸),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
  意思是说只有实实在在地“大旅”,即杀人献祭,才是唯一能够取悦祖先神灵的方法。即使这样做了也仍然要处处小心谨慎,以防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怠慢了天祖神灵。
  孔子把献祭看得如此重要,他有可能去反对殉葬吗?
  《孟子》记载,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历史上一直被儒家刻意曲解,儒家说这表明孔子反对殉葬,因为俑有人形,孔子对人形之俑也有恻隐之心。但这并非事实,儒家的话不可信。
  孔子时代已经出现用木偶来代替部份活人殉葬的现象,这是社会的一种缓慢进步,但孔子把它看成“礼崩乐坏”的表现,乃是孔子坚决反对的。孔子的话其实是在诅咒那些用俑来陪葬的人,他在说:你们的祖先算是白白生养了你们,竟用一些木头来糊弄死去的祖先,如此弄虚作假的人该让他们断子绝孙!
  这就是孔子对殉葬的态度,他确是血腥献祭和残酷殉葬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后世儒家刻意回避孔子关于殉葬的言论,就是因为担心有损圣人形象,他们用心良苦啊!

  所谓现代文明,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开始关注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并由此导致人文精神的出现。这种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的萌发,提升,扩散,就是现代文明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我们确不能在孔子学说中找到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这种价值取向只能通过移植而来,孔子关于殉葬的立场已经清楚地表明孔子学说与现代文明是如何格格不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