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一夜烟花残——浅谈南明诸小朝廷的兴亡》
第40节

作者: 菊水入道政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就在这时候,竟然还真有个不怕死的言官叫李如月,居然上奏疏给永历帝说秦王孙可望不经过永历皇帝同意,擅杀勳爵陈邦传,目无君上,罪同操、莽,并请除国患。李如月同时又上一疏痛斥陈邦传各种罪状,要求给陈邦传加以恶谥,以惩罚陈邦传叛逆之类的种种恶行。
  如果是太平时期,言官李如月的这两份奏疏都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尽言官的本分,职责所在而有所进谏。可是如今这种局势下,什么事情都在孙可望的掌握之中,君臣众人谨言慎行还怕孙可望找碴。李如月这第一份奏疏居然要求追问孙可望擅杀陈邦传之责,而且还痛斥孙可望目无君上,罪同操、莽,甚至还请除国患。这就已经明显超出了永历帝朱由榔和永历朝廷的能力之外,而且肯定会激怒孙可望。而第二份奏疏虽然只是痛斥陈邦传,要求赠以恶谥,虽然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仍然可能被孙可望理解成要求朝廷和孙可望争权,依然会刺激到孙可望。所以,李如月的两份奏疏就像两枚定时『炸』弹一样,呈道了永历帝朱由榔的面前。

  永历帝见到李如月的这两份奏疏,感觉好生为难,万一有些什么批复被孙可望知道了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思来想去,永历帝决定把两份奏疏留中,然后把李如月叫来,当面喝斥李如月道:“谥号那是褒奖忠良的好字眼,本朝从来没有过恶谥这种例子,你这种小臣如何敢造次要求,胡乱瞎说?”然后下令将李如月革职,在午门外廷杖四十棍,以作为惩戒。
  就这样,李如月被革了职,还被永历帝下令打了一顿廷杖,只不过因为他尽了言官的本职而已。李如月憋了一肚子的气,含着满腔的冤屈。
  正在李如月无处发泄之时,孙可望派来的张应科却找上门来了。张应科经常去朝中查看科钞,以监视是否有大臣和永历帝打算做些异常的事情,以及及时了解永历帝君臣的思想动态,好第一时间报告给孙可望。这次张应科看到科钞中有李如月的奏疏,就问朝中科臣大概的情况。科臣就只有如实告诉了张应科,李如月的奏疏已经被留中,而且还因为奏疏被廷杖之后革职的前前后后。张应科因此就到李如月的官署去要奏疏的草稿,以坐实此事。

  李如月看张应科找上门来,知道绝无好事,就怒极反笑,对张应科说:“哪里需要什么草稿?明天早上就有揭帖发给你。”张应科见李如月如此配合,就不以为意,等候李如月的揭帖,认为反正李如月也搞不出花样来。
  到了第二天,李如月果然派人拿着揭帖去投送给张应科。张应科甫一听到消息,还很高兴,可是拿到揭帖一看,立刻勃然大怒。原来这揭帖封皮上的抬头写的是“大明山东道御史揭帖递至伪营提堂当堂开拆”。李如月的愤怒和对朝廷依附于孙可望的不满估计都以文字发泄在这份揭帖之中,张应科本来以为李如月能送来个同党名单什么的,现在一看这抬头,内容都不必看了。张应科立刻派人以此为物证,飞报孙可望知晓。

  日期:2014-12-01 20:39:47
  孙可望得到张应科的密报,立即下令让张应科杀死李如月,剥皮示众。

  张应科立刻叫人把李如月捆缚至朝门,让人挑来一筐石灰,一捆稻草,置放在李如月的面前。李如月问道:“拿这些来干嘛用?”行刑的人回答说:“这是揎你的草。”李如月喝斥道:“瞎眼奴才,这株株都是文章,节节都是忠肠。”张应科这时候站在右角门的阶石之上,捧着孙可望的令旨,喝令李如月跪下。李如月喝斥张应科道:“我是朝廷命官,怎么能跪你等贼令!”然后李如月步至中门,向着永历皇帝的皇宫方向行礼拜叩,大声哭道:“太祖高皇帝,我皇明从此没有谏臣了。奸贼孙可望,你死期不远,我死得立千古芳名,你死遗万年之贼号,孰得孰失?”

  张应科嫌李如月废话太多,让人按住李如月仆倒在地上,开始剥皮。先剖开李如月从背到臀部的皮肉,李如月大呼:“死得快活,浑身清凉。”李如月一边受刑,一边大骂孙可望不绝。一直到剥皮至手足然后转至前胸,李如月都微声痛骂。割到颈部皮肉,骂声才停止,因为李如月已然死去,当然骂不出声音来了。张应科命人以石灰处理剥下来的人皮,用线缝起来,塞入稻草,送到北城门通衢阁上悬挂起来。(张应科干起老本行果然得心应手,利索得很。)

  然后张应科派人回复孙可望,胆敢作对的李如月已经被剥皮示众。永历君臣听闻此事尽皆胆寒,就是路过北城门都感觉李如月阴魂不散,冤号不已。
  永历帝本来廷杖李如月并革他的职,也不能说完全出于恶意,甚至有保护李如月的意思。但又怎么能禁得住孙可望所派的张应科耳目众多,无孔不入,专门来窥探别人的隐私,监视朝臣们的举动?(李如月这样的性格,倒确实适合去做言官,御史之职也确实干得尽职尽责,冒死敢言。但是永历朝廷此时别说处置孙可望这样的事情无力完成,反而一切日常用度开销都要仰仗于孙可望。孙可望虽然无人臣之礼,擅杀大臣。但这陈邦传并非什么善类,要不是李定国把他父子俩从桂林抓回来,永历朝廷又能奈陈邦传何?孙可望杀陈邦传到底是出于公愤还是计较私仇都在两可之间。)李如月突然跳出来反对孙可望还说要清除国患,这就是号召整个朝廷去对抗孙可望。可是李如月骨鲠不怕死不代表永历帝君臣全体都活腻味了。李如月所号召的奋起斗争实际上是毫无胜算的鸡蛋碰石头。所以永历帝朱由榔才会思虑良久之后召见李如月,只是针对要求给陈邦传加恶谥这件事批评了李如月,并予以廷杖四十外加革职。(陈邦传此人本来如何发迹,其实整个过程前面都提过:先是从三里参将这个职位上依靠杀死儿女亲家孙金鼎,出卖了名义上说是勤王实际上是拥兵造反,或者说是不服隆武帝朱聿键节制,想自立山头的靖江王朱亨嘉,这才被隆武朝廷因功封为富川伯。后来才逐渐掌握部分兵力,从而被永历朝廷委以重任。直到和马吉翔、庞天寿结党营私,这才进入当时永历朝廷内掌握实权的小圈子内部。)

  如果不是投降清军以及纵兵劫掠皇纲之类的事情,陈邦传其实并找不出太多拿得上台面的罪恶。因为结党营私的小圈子目前依然存在,并不可能由永历帝这个时候铲除这几个结党营私的家伙,大家都还指望这几个人手中的禁军充门面,保护安全。虽然这也只是聊胜于无的事情,但是总比没有要强得多。陈邦传之死主要是因为矫诏诈封和背约降清两件事深深惹怒了孙可望,从而被杀而且还剥皮并传尸云贵。

  永历帝虽然对于李如月的第一份奏疏并未说只字片语,但是通过不加恶谥给死去的陈邦传,仍然可以看出永历帝其实对于孙可望的做法并不认可,只不过不敢明着说出来罢了。至于廷杖李如月并罢了他的官,根本就是在和李如月划清界限,并从某种程度上保护李如月,这才施以廷杖。图的就是让孙可望无话可说,人也打了,官也罢了,对于一个言官,还能做出多重的处罚?可是李如月并没有理解永历帝朱由榔的潜台词,永历帝对于第一份奏疏不置片语,并不代表就是对李如月意见的否定,反而可能是一种肯定。李如月却偏执的认为什么事情非黑即白,认为自己满腹忠贞却遭受不白之冤,偏偏要以一死来证明自己对于朝廷的忠诚并指摘孙可望的罪行。这当然是永历帝君臣无能为力,却又不想看见的事情了。李如月的死不仅挑起了孙可望的担心和忧虑,还让永历帝君臣忽然处于更严密的监视和掌握之中,却连自己的忠贞都没有办法得到朝廷的书面认可,这样的忠君爱国真的有意义吗?或者只是历来教育的忠臣应当死节才算千古留名的忠臣导致的结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