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一夜烟花残——浅谈南明诸小朝廷的兴亡》
第5节

作者: 菊水入道政宗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九月九日张名振率兵五千过江,陷阵先登,横冲直撞,斩首五百余级,一直追到城下。九月十日,明将方国安率兵一万过江进取,清兵从城池三门涌出,双方从早晨战至中午,互有死伤。十五日,螺蛳门外有一员紫衣清将骑着马指挥安营扎寨,张名振下令开炮,将紫衣将连人带马击得粉碎。接着又连放数十炮,清军被打的抱头鼠窜。张名振水陆并进,斩首八百五十级。
  清军经此数役退回城中,闭门十余日,岸边连清兵的影子都没有。
  十月初旬,清将田雄、张杰带领清军五万余人前来增援,外立木桩为城,意图固守。明军由督师首辅张国维带领下进行攻击,裨将王国斌、赵天祥策应。清兵在其攻击下溃退入城。明军乘胜追战草场桥,忽然天降大雨,火炮弓矢无法发射。张国维只好收兵回营地。十三日,清兵大股援军到来,明军与清军互射不休,孙嘉绩、钱肃乐、沈宸荃、郑遵谦等人皆亲冒矢石,率众迎击。十四日,钱肃乐部前锋用铳打死一名绯衣清将。副将吕宗忠等突击至清军大营,杀伤清军数千。沈宸荃所部姜克复等人以诱敌之计,火铳歼敌七百余人。熊汝霖部渡江伏击,杀敌逾百。十五日,清兵以上游水势平缓,以前所未有的骑兵部队渡河攻击,明军守备阵地并予以还击,杀伤清军为勤王义旅旬月以来最多。

  经此数役,明军连战连捷,士气持续高涨。众将认为清军又何尝不顾虑明军的战斗力,原来打不过清军只是因为不能共同进退、缺乏协调而已。
  ( 虽然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说,钱塘江对岸的清军不论是士兵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远不如此时的明军,清军此时的主要注意力在于保证江南诸郡安堵以及长江中游荆襄向下游攻略的准备。所留少许兵力,只是为了保证驻防和牵制明军。)
  明军自南京陷落以来,好长时间都没有打过胜仗。这数月以来可谓长长的出了一口恶气。虽然饱受捐税之苦,但明朝毕竟三百余年正统,除了少数汉奸,百姓从内心里还是不想剃发从清。一时间,浙江缙绅士民,无不欢欣雀跃。
  乙酉年(1645年)十一月,看到明军取得胜利,鲁王朱以海抵达江上,驻跸西興。马、阮二人也企图趁着明军胜利参见鲁王,结果被直接赶了出来。鲁王朱以海为了犒劳众将士,登坛拜将。兵力最多、资历最老的方国安被拜为大将,总统诸营,封为荆国公;王之仁封为武宁候。晋升册封江干诸将与扈从诸臣前后封伯者三十余人,挂将军印者一百五十余员。一时间,遍地是都督,到处是将军,就是文官,也都想赶快升到部曹台省之类的大员位置,甚至还有鄙薄县令、郡守之人(认为官太小)。

  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问题也不算大。问题在于封官的同时,官兵和义兵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官和武官之间的矛盾、义饷和正饷之间的矛盾都一齐暴露出来。例如:武宁候王之仁,所做所谓颇为落人话柄,而于颖、孙嘉绩、钱肃乐等人对其抢夺义饷甚有微词,结果王之仁是个粗人,要拿剑砍于颖。导致孙、钱二人要拉着队伍去投奔吴凯;沈宸荃由于兵饷老是不及时,打算把队伍托付给熊汝霖,自己打退堂鼓回老家了。还好朝廷挽留,沈宸荃才算勉强留了下来。其余的像文官武官争购住宅,武官当街殴打文官等等不胜枚举......纠纷多了,朝廷又没有办法件件解决,慢慢的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未完待续)

  日期:2014-09-30 16:59:57
  ( 三)独挽龙髯空问鼎
  就在鲁王政府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有个叫刘中藻的大臣来宣诏。众人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好好的又多了个皇帝?原来,几乎就在鲁王朱以海被浙江众臣拥戴为监国的时候,那位随郑鸿逵南下赴闽的唐王朱朱聿键也被郑芝龙、郑彩以及巡抚张肯堂等人在福建拥立为帝。唐王朱聿键以福州改名天兴府作为首都,改元隆武。

  这位唐王朱聿键的先祖本来封藩于南阳。因为朱聿键之父朱器墭去世,而其祖父唐端王朱硕熿并不喜欢他,所以朱聿键的两个叔叔竞相打算谋取王位。一直到到唐端王朱硕熿过世,由地方官陈守谕、知府王之柱为朱聿键请嗣,这才让其好不容易当上唐王。结果,朱聿键还没当几年安稳王爷,明政府就遭遇到了前所未见的农民起义浪潮。本来明朝祖制藩王不得擅离封藩,而有野心的朱聿键却从南阳统兵勤王。这个表现让朝廷甚为不安,马上就有言官劾其擅离南阳,于是被禁之高墙。后来,由一票大臣力谏死保,才得以恢复自由。

  南京和杭州的帝位之争中,因为这位唐王有前科,且伦序不相符,年齿也颇大了点,所以两次拥立皇帝,众大臣都未曾考虑到他。然而,福建郑家在当时政局完全插不上手的情况下,却觉得这位唐王朱聿键奇货可居,拉上他从越赴闽以做长远打算。浙江诸臣刚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好不容易有机会表演的郑家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在政治上占便宜,就直接拥立了唐王朱聿键为帝。
  鲁王手下的众臣好不容易弄了半天,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死心塌地拥护鲁王的张国维和熊汝霖当场反对开读唐王朱聿键的诏书。结果诏没宣成,刘中藻却碰了一鼻子灰,没趣的回福建去了。
  虽然把这隆武帝朱聿键的诏书给顶了回去,但是这件事仍然犹如一记闷棍,一下子把刚刚春风得意的浙江诸臣给弄蒙了。本来大家拥立鲁王的时候可没有预料到郑芝龙还有这么一手。而且,现在是兵荒马乱的年月,越闽声息阻绝。闷声不响的就这么多了一个皇帝,作为大臣来说到底应该站在哪一边呢?此时宣诏的用意明显颇为不善。又听说卢若腾、郭贞一奉隆武帝的号令巡抚浙江,还在温州、处州两处接壤福建的地方设置官员并取银三十余万而去。

  鲁王手下这些刚刚升官晋爵的文官武将们一下子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于是,众臣分为与隆武朝廷交好的和坚持不承认隆武朝廷的两种不同立场。奉承隆武朝廷的一群大臣认为唐王和鲁王都是先皇子孙,大家都是为了自己家的地盘。唐王既然已经称帝,想去其帝号恐怕是不太可能了,而鲁王只是监国。现在与隆武朝廷交好,到时候站队到朱聿键那一边或许还来得及。(对于政治上来说,最怕站错队。)而坚持不承认朱聿键隆武帝地位的诸大臣认为隆武朝廷距离前线颇远,无非偷得苟安而已。鲁王虽然是监国,但我等谋臣武将血战疆场,凭着我们才好不容易守住的浙江一片土地,哪能轻易让与隆武帝朱聿键?更激进点的由于痛恨隆武朝廷背后捅刀子,认为凭浙江数十万兵马,回头打到福建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鲁王与众臣商议之下,决定派使者去福建,不用奏疏,止叙家人叔侄之礼。在这之后鲁王忽然下令返回台州。士民惴惴不安,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就因为隆武帝这么一颁诏,不少急于图富贵的人都打算赴闽,人心不齐如何能够守土迎敌?这时候首辅张国维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绍兴,上疏于隆武帝:“遭遇国家大变,凡是高皇帝的子孙,都应当同心协力。事成之后,入关者王。说不定鲁王还要去掉名号,退守藩服。若是论辈分,唐王鲁王你俩是叔侄,这事情是假不了的,而且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鲁王在人心涣散的时候,把浙东众将凝聚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旦以你唐王为正朔,大家都跑去福建。浙江前线谁来防守?万一猝然有变,唇亡齿寒,浙江失守,福建哪里还保得住?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我是明朝的老臣了,哪能像那些朝秦暮楚的家伙,图富贵,急功名,瞎搅合天下大事?!”(这份奏疏有里子有面子的要求隆武政权给予兵力上的支援,且把姿态放得很低,说明了若无浙江鲁王政权作为屏障,福建隆武政权亦无安身立命之所。还很隐晦的再次表明鲁王政权对于隆武朝廷的态度:“不承认隆武朝廷的合法性。)此疏一上,隆武政权理所当然的没有任何对鲁王政权的支援,但是却也相对的安稳了江上诸营的人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