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一夜烟花残——浅谈南明诸小朝廷的兴亡》
第4节

作者: 菊水入道政宗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皇帝有了,旗帜举起来了,队伍也眼看着拉起来了。鲁王朝廷目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按照功劳资历给这些勤王义士加官晋爵了。于是,张国维因为领头劝进,加少傅兼太子少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擢升宋之普为东阁大学士;张名振为富平伯;郑遵谦为义兴伯(因为两人最早倡议起兵勤王,赏赐金花锦缎羊酒);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沈宸荃都授督师右佥都御史。又以兵力多资格老封方国安为镇东候;定海总兵王之仁为武宁候。只有朱大典比较尴尬,兵也不少资格也够老,但是情况特殊:因为据他自己说,曾在芜湖受弘光帝口谕要其入阁,无法辨其真伪,所以鲁王朱以海命令其以原衔驻防金华。

  马士英、阮大钺这时候得到消息,任然希望自己一伙人能在新朝廷得到重用。可是这回江东诸臣没有那么笨了,好不容易把这两条咸鱼踩在脚底,哪里还能再让他们轻易翻身?张国维上疏劾马士英诸人误国十罪,朝议驱逐其人。后来因为照顾老同志,改为随营安插,戴罪立功。“走生不如坐熟”,马士英只好灰溜溜的跑回到老熟人方国安那里去了。阮大钺一看情况不妙,就跑到金华守将朱大典军中,以求避祸。

  诸将开始商定沿江防御阵地:方国安驻营七条沙;王之仁安营西興;张国维驻内地长河;孙嘉绩、熊汝霖驻龙王塘;钱肃乐、沈宸荃等人上下协防。于颖驻内江、鱼浦;张名振守三江;吴凯据险策应。驻防商议已定,然后诸将讨论粮饷问题。众人商议在朝廷不设户部总饷官,因为大家认为靠浙东诸郡的税赋不可能不够用。接下来的事情却忽然起了变故,因为不知道哪个人提出了分饷分地的方案。

  日期:2014-09-29 18:14:56
  分饷,就是以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人所招募的人马为义兵,分发义饷;而以方国安、王之仁等人的兵马为正兵,分发正饷。所谓的正饷都是从浙东诸郡的日常赋税中出钱;而义饷,则是靠劝募捐款和吃大户、敲竹杠的所得来支付。分地,就是某部正兵支取某邑正饷,某部义兵支取某邑义饷。具体分配为金华九县归张国维、朱大典两人分割;方国安独占衢州、严州和绍兴之饷;王之仁从定海来,食宁海之饷;吴凯原自临海来,食台州之饷;各地招募而来的义旅,依靠其本地供应饷粮;其余各部听从分配到具体单位,以便区分;温州、处州两处机动供应。众将都不同意这个方案,户部只好出来调停,让大家暂时按照这个方案执行。

  诸将分饷分地有争执,鲁王决定开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方国安、王之仁等人的司饷官都到御前参与会议。由于各将都指望多捞些粮饷,一时间众粮官吵闹不休,殿陛之间,一片哗然。这时候,有个户部的小官叫董守谕的站出来厉声喝道:“你们这些人今天到这里来是干吗来了?难道不是为了保住老朱家的这咫尺土地?”然后,董守谕面奏鲁王:“分饷分地这个举措不可行。应该让户部来管理一应粮饷,核定兵员之后再酌情发放。所谓义饷,虽然有这个名色,然而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这简直是用来遣散义兵的别名。”鲁王也同意这个看法。但是诸将依然不同意由户部管理粮饷,更谈不上酌情核发了。于是,只好依旧按照分饷分地的旧方案去施行。

  果然没过多久,王之仁又要求从渔舟上课税。董守谕又说:“今天所依靠的就是人心。征税都征到渔舟上面了,可见捐税已经苛刻到了极点,百姓哪能受得了啊?”于是王之仁建议的此事没有办成,这事情也悄悄传到了王之仁的耳朵里。
  王之仁一计不成,又连上三疏,要求鲁王填鄞县的金湖造田;按人口数加征人头税;以及官卖大户人家祭祖田以充军饷。三疏既上,王之仁派兵拿着兵刃堵在董守谕门前等待回复。董守谕却丝毫不惧,上疏坚称:“湖不可填,祭祖田不能官卖,搞人头税必然会导致百姓激愤生变。”此事又搁置不议。
  王之仁大怒,对属下说:“朝廷大臣还不敢对我指手画脚的,哪来的混蛋书生,每件事都跟我过不去?皇上曾对我说过:‘得一百个孟轲,不如得一个商鞅;得一百个谈仁讲义的君子,不如得一个鸡鸣狗盗之徒。’”然后王之仁以私人的名义,发函召董守谕前来,用意颇为不善。
  鲁王虽然赞同董守谕的意见,但是也不敢轻易开罪王之仁。无法可想之下,就叫董守谕先躲起来。董守谕一听这话,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慷慨陈词:“我的生死是听凭皇上安排的,不是他王之仁所能决定的。我拼了一条命上前去,王之仁要是能在御前杀我算他本事。”这下事情闹大了,举朝上下对于王之仁的行为非常愤慨。大家都说王之仁要是杀了户部的董守谕,那简直和造反没有区别。迫于舆论的压力,王之仁只好恨恨作罢。

  与此同时,这段时期明军的军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有利有弊,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自从浙江有人开始拥兵勤王以来,各路人马蜂拥而至,不可胜数。几乎到了人人招兵,个个派饷的局面。招兵买马需要钱粮做支持,各地勤王之人开始还只是敲投清汉奸们的竹杠,后来就直接敲富室大户以及农工商贾之辈。锱铢以较,恨不得以勤王的幌子把人家财取尽。送拜帖和举荐官职之类的恶俗套路,众人争相效仿,一天比一天厉害,花样还时有翻新。而且有愈来愈巧,愈来愈奇的趋势。而勤王诸营将领也贪得无厌,常称自己的部队粮饷缺乏。

  粮饷事宜乱成一团,更有大小相欺、强弱相并、祸害百姓之事。例如:水师提督荆本彻奉命西征,未往浙西一部,却临时取走了宁饷,还天天“打粮”,祸害蛟水,老百姓几无宁日;临安数百里地面,老百姓的房屋家舍悉数被方国安部队安营扎寨,门板拿来烧营火,今天到这抢,明天到那夺,老百姓家室一空,拖家带口的逃命,以至村落萧条,十中只存一二;孙嘉绩、熊汝霖原本是余姚人,应该食余姚之饷,而靖江伯王鸣谦提兵至余姚,打算尽取粮饷归皇室之用.......(所谓的派地派饷,造成诸镇诸将之间的矛盾,同时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正饷尚夺取义饷,义饷恒缺所食。”很多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这是朝不保夕的策略,然而,鲁王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只有挠头,毫无办法。)

  抢归抢,闹归闹,这时候的西興前线,明军兵力暴涨到了惊人的十六万余人,分三十六营屯扎。旌旗遍布,营垒相望,沿江百余里。虽然此时的明军士气非常旺盛,进取心甚强,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明军在训练方面却颇为不足。而且由于统领不一,友军互相缺乏默契,众将甚至是攻是守的问题都还议论不休。只能仗着清军不擅长水战,而吴越之人长于舟楫,颇有划钱塘而峙之势。

  到了八月初,少量清兵到达西岸开始隔江驻兵相对。两岸开始以火炮、矢石对射,接着明军就开始试探性攻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