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39节作者:
洹上野老 日期:2013-12-06 12:25:09
有了功名和头衔,康进士第三次上疏,此时袁世凯刚从老家回京,听说京城有个姓康的最近炒得比较火,每次考完试都忙活着写稿子,写完就闹着上书,简直成了职业撰稿人。细细探来,袁觉得这康有为还算个人物,又与自己志同道合,一番交谈之后便揽下了这个活,他准备将这封信交给荣禄,让他呈给光绪,不想荣禄既没有给康有为面子,也没给他面子,当场表示爱莫能助。等到光绪看到这封信时,已经是几经辗转猴年马月的事了。
康有为陷入了沉思,他想从屡战屡败中寻找成功的灵感。
在康有为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的这几天里,紫禁城的乾清宫,有一个人在背着手来回踱步,他年纪看起来不大,五官也较为清秀,随着他身上的龙袍迎风摆起,还颇有几分玉树临风的感觉,这是大清朝的光绪皇帝。
这一天,天气还算晴朗,阳光还算明媚,光绪帝载湉忽然有了出去晒晒太阳的冲动,他走出乾清宫,来到空旷的皇家大院,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呼吸了一下新鲜空气,正要赋诗一首,一个巨大的阴影遮住了他的思维。载湉睁开眼睛,他的姨母慈禧正耐人寻味地看着他,这个满脸褶子的女人看起来倒是慈祥,但和很多人一样,光绪怕的是她的智慧。
从十八岁亲政,光绪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做一位有作为的好皇帝,如今九年已经过去,他并没有太多的成就感,总觉得施展不开拳脚,处处都有羁绊,他知道,就是因为眼前的这个阴影。什么时候能大干一番事业,也不枉他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之名了。
载湉听说过紫禁城高墙外面的那个康有为,也看过他的稿子,可是现在,他们两个人就像那句老话中说的,君在长江头,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只要有缘分,总会相遇的。他坚信。
1898年8月,康有为和他的信徒梁启超在北京成立强学会,主张维新,提倡救国图强。一时间,京城里刮起一股潮流,不知道强学会没听过康梁,就别谈政治。强学会开张当天,京城和地方的政界明星纷纷慷慨解囊,张之洞、刘坤一、聂士成等人都没有落下,就连李鸿章也大手一挥豪捐白银两千两,不过康有为认为自己是有牌坊的人,看不惯这种汉奸,自然没收他的银子。
袁世凯虽然这时工作都还没定,依然捐了五百两银子,对于一个无业青年来说,这算是大手笔了,不管有钱没钱,他都从来没有小气过。经过上次帮忙,这次又慷慨相助,康有为对袁世凯甚为欣赏,双方很快打成一片。也就是因为这一段短暂而美好的回忆,康有为陷入了对袁世凯的“过度迷恋”之中。
有些史学家说袁此举是投机押注,这种说法让人难以信服,在这期间,袁世凯已经写好了呈给光绪的那个一万三千多字的改革奏折,前卫可以伪装,表面文章可以照做,一个人诉诸文字的思想应该怎么去伪装呢?康有为除了匪夷所思地要“杀几个颟顸大臣”,又写过多少长达一万多字的奏疏呢?恐怕除了闭门造车的高谈阔论,并没有什么因地制宜的举措了。
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康有为变法失败是必然的,对中国来说,也是幸运的,终于没有引发生灵涂炭的后果,用目前流行的一句话来分别概括康袁两人较为合适,那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袁世凯一直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不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政治家,更不是学院派,而是一个事必躬亲讲求实效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用最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问题并使利益最大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他的理念向来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评价他只有目的没有原则了。
日期:2013-12-07 18:04:38
在康有为的团队里,主要人物有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谭嗣同、康的弟弟康广仁、张之洞的得意门生杨锐、进士刘光第和杨深秀,以及举人林旭,除了这六君子,强学会成员中还有一个沈曾植,和袁世凯关系也不差。
袁到天津小站之后,时不时进城一趟,到天津出差,每次出差他都会去一个文化俱乐部,不只是找沈曾植,那里还有他的老朋友,严复。
严复,字又陵,福建侯官人,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到福州船政学堂当了一名老师。甲午战后,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名声日隆,由此与袁相识。
1897年,严复和王修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并翻译发表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中国如不自强图存,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天演论》一经发表,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轰动。
袁世凯进城,正是要找这位老朋友,这个文化沙龙里除了严复、沈曾植,还有王修植、夏曾佑、杭辛斋等人,袁每每至此,常与这几位朋友秉烛夜谈,通宵达旦。袁世凯读过严复的文章,欣赏他的维新论,严复也觉得袁思想前卫,是进步人士,两个人便有了深入交往的感情基础。1905年,袁世凯的立宪主张得到了严复的赞同,1915年,袁改国体为君宪,严复为“筹安六君子”之一,也正是出于这段渊源。
晚清政局风云变幻,袁严二人的友谊也曾因1898年的这场政变而一度中断。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救亡图存的举国浪潮再度高涨。热血青年袁世凯拿着列强瓜分中国的地图找到翁同龢,大谈非变法不可以救国。可以假设,若不是袁后来练兵,清廷中央出现以他为核心的变法团队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袁氏变法和康不同,不是纸上谈兵的天方夜谭,而是更为符合国情极具可操作性的兴利除弊了。
只可惜,袁氏投标失败,他给光绪的那个奏折虽然得到肯定,但可能出于学历限制,并没有被采用,中标的是康有为的空中楼阁式变法。至于“半文盲”袁世凯与进士康有为,两个人的维新举措,谁的更有可行性和说服力,只需查阅一下原件,孰优孰劣,便可一目了然。
1898年4月,继强学会被清廷关闭后,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舆论造势的条件初步形成。在康梁和朝廷之间,有一个人特别活跃,这个人叫张荫桓,任总理衙门大臣,作为康有为的同乡,他向光绪密荐了这位老乡。光绪久闻康先生大名,决定会会这个传说中的康有为。
一番谈话下来,光绪仿佛找到了知己,他眼中的老康不是老康,分明是一剂救国良药。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新政。
6月16日,光绪在颐和园勤政殿再召康有为,康慷慨激昂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政治上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广开言路,改订律例,编练陆海新军;经济上提倡实业,设立商会,改革财政,取消贵族养老制度;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学堂报馆,派留学生,奖励科学发明等。总体上看,康式改革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说早年的魏源和冯桂芬,洋务时期清廷就已有所涉猎,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使倡导维新,严复也不比康有为晚。不管有没有新意,至少这时候康有为还没有犯错,错的是他的改革力度。
在光绪面前,康有为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要是竞选总统,估计连奥巴马都不是他的对手。老康越说越来劲,先举出了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彼得大帝的例子,提出要全变、骤变,大拆大建,说到最后,竟建议光绪杀几个大臣开开荤,除去几个顽固的拦路虎,这法就变了。连一旁的荣禄都听得不寒而栗。
不愧是一介书生,除了纸上谈兵,连基本的变革常识都没有。
在光绪见康有为之前,搞了多年政治的慈禧找过他谈话,也举了一些洋务运动之类的例子,她以政治前辈的口吻对载湉说,你有大志向我很欣慰,你想变革图强我也很支持,关键是你要采取稳健的改革措施,国家才不会有什么闪失,简而言之一句话,祖宗章法不可违悖,你要用对人,李鸿章和张之洞就是成功代表。
到底是摸清了大清脉搏的人,在这一点上,慈禧算是明智的。
意气风发的光绪还是受了书生的蒙蔽。谈完话不久,他就给了康有为一个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头衔,准其专折奏事,随后的几十天里又连续下了数十道旨意,书生意气的光绪皇帝开始发飙了。
可他不是李熙,李熙无才,但他还算自由之身,而载湉头上,却还有一个慈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