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38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04 19:12:06
  1896年4月,袁世凯刚来小站四个月,监察御史胡景桂就在朝廷面前告了他一状,罪名是“嗜杀擅权”、“克扣军饷”。国家花那么多钱养这几千人容易吗,照你那个治理法,我看这七千人根本不够你袁世凯杀的,才短短四个月,要是四年到时候朝廷岂不是人财两空?话是这个说法,重要的是纪律,这两条,哪一条都不是小罪。
  朝廷看了胡景桂的折子,马上派兵部尚书荣禄去查,随行的有后来的直隶总督陈夔龙。荣禄赶到小站一看,神色不免为之而震,对于领略了清廷旧军风采多年的荣禄,眼前的场景有点颠覆他心目中的军队形象。在小站的练兵场上,军队威武雄壮,官兵士气昂扬,操典井然有序,军容焕然一新,连士兵的个头都相差无几,荣禄开始对眼前的这个袁世凯改变了看法,甚至还有一丝肃然起敬,我大清有这样的人才是何等的不易,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不爱护栽培呢?

  当然,这时候荣禄或许还没有想到栽培,但他内心的一个声音告诉他,这个人不能杀,罚也要三思后行,反正是不能撤了他,要让他老老实实在这练兵。
  回到北京,荣禄即让陈夔龙写了一封回奏,奏折大致意思是,胡御史说的这个事儿我去看了,所言不虚,袁世凯确实杀了人了,不过,杀的是军营外面一个卖菜的,我估计是军队采购的时候他缺斤短两,做了手脚,这还不杀吗?压根就是一奸商啊,为了严明军纪,在军营附近开展整风运动也是应该的。关于克扣军饷的事,我还真没有发现,不仅没发现,还看见袁世凯将军饷一对一地发放,连中间的军官都不经过,你说都这样了,谁想贪还能贪得了吗?总之,我是开了眼界了,那个军容军貌,我还真没见过,您要是有机会,也去看看,指定能给您一个惊喜。

  经陈夔龙这么一说,慈禧决定抽空亲自和荣禄去天津一趟,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袁世凯就此躲过一劫。
  荣禄这个人也确实不简单,既是个惜才之人,也是晚清政坛上唯一一个有头脑的满臣。
  且说这位京官胡景桂,后来调至山东为布政使,巧的是,袁世凯空降济南出任山东巡抚,做了他的上司。胡景桂当时一想完了,冤家路窄,今天算是死他手里了,不想袁巡抚好像已经将以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但不计前嫌,还对他赏识有加,破格提拔。后来洋人借故责难胡景桂,本来不关老袁的事儿,他本可以袖手旁观,借洋人之手了却一个前敌,不曾想老袁主动站出来在朝廷面前为胡求情,胡景桂才算逃过一难。这还不算完,等到清廷政绩考核,袁上司不但给胡景桂打了满分,还上奏清廷,为他美言请赏,老袁的胸襟令胡佩服之至,袁胡二人的事情也一时传为美谈。后来胡景桂干脆跟随了袁世凯,鞍前马后,在所不辞。

  纵观袁氏的历次遇险,终能化险为夷,固然是与他的能力分不开的,他袁世凯爱才,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只是爱才的程度不同罢了。既然人才难得,谁会愿意杀掉一个治军有方的能臣良将呢?
  荣禄的这次视察,使得小站的练兵成效首次外现,1897年7月,袁世凯被授直隶按察使,工作不变,还负责他的练兵事宜。
  日期:2013-12-05 19:24:14
  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北京城的大街略显沧桑,叫卖声仍旧不绝于耳,糖葫芦的吆喝声依然那么悠扬。这一年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历史上称之为戊戌变法,为什么好好的变法最后变成了政变,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一手搭建的空中楼阁竟差点酿成祸国殃民的大乱,皇帝因他而被囚禁,志士为他血洒刑场,他本人却在第一时间逃离事发现场,远走异乡。那么,不管这个人声誉多么不堪,他都迟早要出场。

  这个人叫康有为。
  康有为是个愤青,说他愤青,其实这一年他也不小了,正值不惑。既然不惑为什么还做出了这样不靠谱的事儿,这跟他的理想和爱国情怀有关,当北京城大街上的冷风吹动他朴素而有些破旧的长衫时,他想到的是如何让这个国家富强,顺便飞黄腾达红一把,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
  1882年,当康有为还叫康祖诒时,他第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府的乡试,无奈落第。回家时路过上海,开始接触西方书籍,在心中种下了维新的种子。
  1888年,康祖诒再次到北京考试,无奈又落第。如果康祖诒没有记错的话,这已经是他在考场上的第四次失意,但康先生没有学习他的老乡洪秀全,他还不想造反,他还有理想没有实现。
  这次落榜后康同学没有马上回家,他给光绪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他六年前在书摊上学到的那些理论。花了不少功夫,信是写好了,郁闷的是,没人送,四品以上官员才能见到皇帝真容,他康祖诒肯定不行,可四品以上谁会愿意趟这个浑水接这个差事?基本上等于白忙活了。

  1891年,康祖诒回到广东,开设万木草堂,开始布道讲义,并涉嫌抄袭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著作”,打好了理论基础。说到这,洪秀全越来越觉得这位姓康的老乡是在抄袭自己的路线了,可老康自己知道,他们不是一路,一个黑道,一个白道,自己虽然成绩差,但到底是文化人,要造反也要用高明一点的招式。说到这,老康自己也多少有点心虚,他知道,和路边算卦的一样,自己也就是忽悠,所幸还是有人信的,比老康文采还好学历还高的举人梁启超就是其中之一。

  1895年,康祖诒再去北京考试,适值《马关条约》签订,刚考试完,他就按捺不住寂寞了,他胸中一直都有一团火在燃烧,只是没有遇见助燃的氧气。这一次他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就联合了考场的一千三百名举人,上疏光绪帝,导演了一出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个有着宏大抱负的大龄愤青,没有实现理想是绝对不肯善罢甘休的,即使理想破灭,他也要以一腔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热情继续前行。

  可惜事与愿违,这一次又没有成功,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不是没人送,是没人要。看来想成就一番事业光明白道理还不行,还要靠机遇。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有一件事却填补了老康的失落,苦等了二十年,年届不惑的他终于中了个进士,还被授予工部主事。这下康祖诒索性连家也不回了,他打算在北京发展,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还抽空改了个名字叫康有为,看来老康准备做个有为青年,要大干一番事业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