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14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保龄叔叔是安排妥当了,关键是他这位侄子不愿意干。
  当秘书又用不着兵法,那我去干什么?感情这东西是不能勉强的,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志不在此,即使去了也不快乐。
  有主见才能成大事,袁同学的选择是对的。
  日期:2013-11-02 13:15:19
  在袁世凯的探索之路中,其实还有一个人很少被提及,那就是他的另一个亲戚,毛昶熙。

  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道光年间进士。1862年随僧格林沁镇压捻军,战功颇著,被授礼部侍郎,1869年署工部尚书,1872年任吏部尚书,一干就是十年。1882年,毛调任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政和国防。
  清朝的吏部尚书,从一品,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长,主要任务是考核和任免全国四品以下官吏。兵部尚书就更牛了,军委主席和国防部长一肩挑,按理说,连吴长庆的海防工作都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同时毛部长还掌管翰林院,批阅朝殿考卷二十余次,和慈禧皇帝之类的高层都有来往。
  那,毛昶熙再牛逼跟袁世凯有什么关系呢?
  有点关系。

  前面提到过袁写信最多也最尊敬的二姐,就是毛昶熙的模范儿媳。
  袁甲三和毛昶熙既是老乡,又同为团练大臣,算是豫皖一带的剿捻主力,老袁在安徽期间,袁保庆也曾跟随老毛剿捻,两家算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那个年代很少自由恋爱,也不同于现在的相亲,相亲不出意外的话,至少结婚的时候能见着活人,袁同学的那位二姐却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由于袁毛两家关系走得近,袁保庆很早就让他的一个女儿和毛家公子订了亲,毛公子也便成了袁家的女婿。亲是定下了,不成想两人有缘无分,等到袁家二小姐和毛家公子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毛昶熙的那个儿子已经病故了。两家都是望族,毁约是不可能的,婚礼当天袁二姐就抱着未婚夫的灵位拜了天地成了婚。进门之后毛家自知对不住孩子,待这个儿媳自是无可挑剔,这也让毛昶熙对袁家有着特殊的情感,《清史稿》中他和袁家父子被放在一起,不知是不是出于这层亲戚关系。

  后来袁小姐回到了娘家,十七岁的她终生未嫁,像郭老太太一样吃斋念佛,别无他念。当时还是个讲究节操的年代,哪个村子里要是出现不孝事件,整个县都要科举停考三年,反之道德模范也会得到政府表彰。袁小姐就是模范中的模范,她的事情不但轰动当地,连慈禧和皇帝知道后都大为感动,为此朝廷特赐毛氏在武陟本地为袁小姐大建牌坊,老袁后来说“吾姐大人芳名彰于天家,懿范垂于后世,义勇副乎英豪,诚弟所可望而不可即者也”,讲的就是这位袁家二小姐。

  朝廷表彰的还不止这些。袁小姐十四岁那年,其母牛氏得病,久治不愈,孝子心切,她想到了以自己的肉配入中药为母治病(友情提示:封建迷信,请勿模仿),可能是刀不快,一开始没有割下来,袁小姐跑到厨房剁下了两节手指,放到药罐里,袁家这一“祖传秘方”也被作为家族传统保留了下来,后来袁世凯病重,他的一个儿媳也做过这样的事情。除了是远近闻名的孝女,这位袁二姐对弟弟小时候的学习也督管甚严,所以袁家人都知道,袁世凯最怕他这个二姐,当然,更多的成分是敬重。

  史料记载,袁家的这位女子名叫袁让,老袁做民国大总统那年,袁让在洹上村安详离世。

  既如此,袁世凯为什么没有劳烦这位远亲毛昶熙呢?先说客观原因。时人说得好,“同光年间,各省大吏,尽属湘军人物”,清史学家萧一山也说,“咸同以后,各省督抚权大,六部成为审核机关,本身几全不举办事务”,到了淮军支配全局的时候,情况也是一样,什么六部不六部的,李鸿章才是老大。
  再则就是,此时毛昶熙还在人事部,军事上没他什么事。好吧,就算在淮军面前毛部长说不上话,“建议”一下也是可以的吧?问题是,袁同学压根没找毛部长,他也不愿意当一个天天喝茶看报的公务员,他的志向是从戎建勋,不然从朝鲜回来后也不会不去做他的浙江温处道了。等到老毛做了军委主席,袁同学已经找到工作不说,毛昶熙也在这一年挂了。
  所以,毛对袁同学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但分析必须到位。
  纵是熟人和关系再多,有事还是先找关系近的,袁这才北上天津让堂叔指点迷津,袁保龄迷津也指了,路也铺好了,袁同学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得知侄子有意从军,保龄随后给老吴写了封推荐信,让袁世凯带在身上。
  朝中有人好办事。
  无论怎样,袁世凯能选择吴长庆,当然是押对了宝。

  这应该是袁同学的人生第一道选择题。
  日期:2013-11-02 18:52:15
  第三章 淮军黑马
  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881年5月,袁世凯满心欢喜去找吴长庆,老吴一看贤侄来了,当场表示热烈欢迎,袁同学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什么带兵打仗啊,建功立业啊,理想抱负啊,军人的那些光辉形象和他熟读兵书的自信一下子全来了,如今终于派上用场,这个激动啊。
  第二天,老吴领来了他十二岁的儿子吴保初,并给袁贤侄一张桌子说,以后,你俩在一起学习吧。
  袁世凯当时一愕:不是吧?
  费那么大劲大老远跑到你这当兵来了,你倒好,和我那两个叔叔一样,也来这一套,两年前我刚把参考书烧了你不知道吗?
  落榜生的心情你永远不懂。
  这天,吴长庆除了向他介绍儿子保初,还找来了他们的老师,两人都是江苏人,一个叫朱铭盘,书法写得极好,还有一个看样子很神秘,按照老吴的说法,这人才高八斗,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介绍完老师,老吴临走又把贤侄鼓励了一番。袁世凯没想到,自己学习成绩虽然一般,教他的老师却是越来越牛了。
  袁同学的这位老师便是张謇,后来的头名状元。
  张謇,字季直,江苏南通人,面对着这个比自己只小六岁的学生,张老师教的内容仍然是科举那一套,让袁同学写八股文。这有什么办法,人家学的就是那些,有才的名气也源自于此,不教八股难道还教你英语单词吗?
  八股就八股,谁怕谁啊。

  说到这有点尴尬,据说,袁同学的作业让张老师简直不好下手,字体潦草不成章法也就算了,说修改吧,根本找不到突破口,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写几个字怎么就那么难?(謇曾命题,课以八股,则文字芜秽,不能成篇,謇既无从删改,而世凯亦颇以为苦)老袁后来的口头禅“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看来是有感而发啊。
  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张老师就找袁同学谈话了。还没怎么开口,他这位学生倒先说了,老师,我跟你说实话吧,我来这根本不是混日子的,也不是学习的,在老家的时候我落榜两次,连参考书都烧了,当时说的话也很有气魄,跟班超一样一样的。本以来我来吴叔这能有一番作为,谁知道还是老一套,我知道他是手不释卷的儒将,让我学习是为我好,但八股对我来说真是煎熬。我家里以前是大地主这你可能也知道,地也有不少,经营得好的话也不缺钱花,儿子我也有了,问题是,人活一世,有这些就够了吗?我要的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国家受列强虎视,“法兰西侵略安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堂堂七尺男儿(什么?不到,哦,我一米六,老师您别见笑啊)既然来当兵,当初就是“因吴公膺海防重镇,需才孔亟,正是大丈夫(这回不涉及到身高了吧)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的气概”, 不瞒您说,那文章是我瞎写的,我压根没打算在这长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