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13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都说**无情戏子无义,放到袁同学这,一切都成了伪真理。
  一个人的品质不能只看外在,职业许是家境所迫,本质才让人肃然起敬。
  沈姑娘情真意切,袁世凯也是个拒绝虚伪的性情中人,他不拘小节,不计出身,当场指日起誓说自己将来发达了一定不忘沈姑娘今日恩情,据说袁公子还写了一副“商妇漂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的对联相赠沈氏,算是他们的信物。
  戏剧中的情节竟然发生在现实里。都什么年代了,还相信网恋?
  换做谁都会这么认为,袁世凯却不是,遇见个人都能打成一片,还让人主动掏钱(尽管不是故意),也只有他袁世凯有这个煽情的能力。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这大概是袁同学第一次真正的恋爱,像大多戏剧里的爱情那样,竟是如此浪漫动情。

  后来袁世凯发达,出使朝鲜时把沈姑娘也接了去,做了大姨太太,并以正室的规格待之。再后来袁做了总统,仍区别于其他小妾让孩子们叫她“亲妈”,实在是有情有义。试想,一位国家元首娶个**,还如此堂而皇之礼遇有加,不怕别人笑话,无视风言风语,有这种魄力和真性情的,莫说总统,纵是封建旧俗中的一般百姓,又有几人?
  为人处世,出门在外,全靠“情义”二字,袁某人做到了,他本性如此。
  许是接到了叔父袁保龄的信,离开上海时,袁世凯已有了打算,当年弃笔从戎的狠话已经说出去了,无奈世事难料,绕了一大圈,如今才开始迈出第一步。
  清朝做官的途径有荫袭、科举、捐纳等方式,还有就是入身行伍,即使现在,军队转业花点钱跑跑关系都能有个不错的工作。现实是,袁世凯已经亲身验证了捐缺无门,科举,别提了,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的吧?而荫袭,简直等于彩票头奖,再不就是宗室专利,袁家实在无袭可荫。看来只有参军了,甲三爷爷中了进士不也是带兵之后才发迹吗?
  当时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当兵的都是一些混混和社会闲杂人员,甚至以后做了官,也常被人看不起,官场上茶余饭后的谈资便是科举功名,英雄先问出身,对出身行伍的大老粗向来不屑,直到小站时期,北洋新军才改变了人们的这种看法,报名者开始趋之若鹜。

  尽管如此,袁世凯同学还是很坚定。
  贵人天助,袁在北上途中又遇见了他将来的另一位心腹,阮忠枢。说到这,我倒是想问一下这位袁施主了,您老是在玩唐僧取经路上收徒弟的游戏吗?一集一个,还有完没完了?
  遇见阮忠枢,袁世凯自来熟的个性又使他和这个陌生人攀谈起来,无非又是家庭出身、目前情况以及现在的打算和对未来的展望等话题,一番了解下来,袁同学和小阮又成了朋友,看哥们囊中羞涩,阮还拿出来一些钱接济袁世凯。(又掏钱,我都不好意思了)
  果然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后来阮忠枢也确实帮了袁世凯的大忙,因为他的牵线,袁打通了李莲英,为获得小站练兵候选资格又增添了一份可能,之后阮干脆从李鸿章那里跳槽,入附袁幕,直到最后老袁身陷称帝漩涡,他还积极为主公奔走效命。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阮忠枢。阮成为袁氏重要心腹之后,职位也是一升再升,一度干到了总统府秘书长,老袁不光常给他开小灶,还对人说“袁就是阮,阮就是袁”,两人交情可见一斑。总之,和徐世昌、吴重憙、阮忠枢及更多的类似情况一样,只要是早年认识袁世凯的,只要跟着他干,没有不风光的。
  日期:2013-11-01 19:31:41

  说完这些,我们就要想了,为什么袁世凯到哪都有朋友?不能说他命好,别人也都不傻,不是遇见个不认识的忽悠几下就乖乖掏钱的,只能说,他有显赫的家族历史在那。即使一品漕督老袁和从二品的小袁不在了,还有一个袁保龄在当今红人李中堂手下办事,况且有袁家两代的老关系在,再人走茶凉也比没有关系强,聊胜于无。所以,结交他这个朋友是有前途的,至少不吃亏。人在江湖漂,不就是大家相互给面子图个照应吗?

  既然袁家为官的长辈中只有这位堂叔健在,袁世凯觉得是该先和他商量一下,听听他的意见。上面已经提到,这时候袁保龄在李鸿章手下干活,同在李幕的还有张佩纶和周馥,老李干了二十五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绝对是当今一号人物,手下名流济济也是常理。袁到达天津后,袁保龄觉得亲自推荐自己的侄儿显得不好,要避一下嫌,就托资历最老的头号幕府周馥给老李写了一封推荐信,意在让他跟着李中堂混。

  跟红人混有肉吃。这是一般人的思维逻辑。
  袁世凯没有这样认为,仔细做了一番思考之后,他觉得不妥,自古道,宁为鸡首不做牛后,如果去投了李鸿章,虽然祖辈跟他关系还行,但老李那么大的腕儿,身边人才又那么多,竞争和勾心斗角不免激烈,自己连秀才都没考上,到那只有打酱油的命。一经权衡,袁世凯选择了去山东登州投奔吴长庆,那个在南京时常去自己家串门的人。
  有史学者提到,袁同学一开始并没有先投奔吴长庆,而是去找了职位更高的刘铭传,结果袁去了之后,被刘婉拒了。这一说法估计是不足信的,当时刘已赋闲在家多年,到1883年中法事起才重出江湖,况且因尹隆河战役一事,老刘的人品被湘军各部深表怀疑,连他们淮军也觉得很没面子,以致老刘归隐多年少被提及。
  即使刘铭传当时没有主动退休,抛开朝鲜壬午之乱的机遇成分,袁世凯跟着他混前途是宽阔一些,问题是刘跟吴长庆比起来,与袁家并没有过于密切的交集,当年去找袁保庆打麻将斗地主多是出于两人都和老吴比较熟,大家在一起乐呵乐呵也就得了。
  所以,袁世凯先去投奔刘铭传之说不足确立。
  有一个因素倒是可以考虑,如果没有1870年的刺马案,袁世凯可能会去找更牛的马新贻,十年多前的马叔叔已经是仅在直隶总督之下的两江总督,十一年之后,其位置之显赫可想而知。
  不过,袁同学这时候去投吴叔叔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淮军当时有几支比较牛的力量,张树声的树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刘秉璋的良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周盛波的盛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这几个人物在淮军内部乃至整个清国,个个如雷贯耳。此时的吴长庆已经官居浙江提督,刚被任命广东水师提督,中法战争打响,老吴还没赴任就来山东登州负责海防工作了。
  袁保庆病故后不久,老吴也被调离南京,这几年时间里他偶尔会想起一个人,就是当年秦淮河畔的那位袁贤侄,掐指一算,那小鬼也该是弱冠之年了。想到这,吴长庆给天津的袁保龄去了封信,询问了一下袁同学的下落,得知贤侄至今待业也有意收留,不过你这个做堂叔的既然已有打算,我的意见就暂且保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