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11节作者:
洹上野老 厄运再一次来到袁世凯身边,这一次,死神选择的是他的堂叔袁保恒。
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向老家发出病危通知。袁世凯因为此前嗣母牛氏得病,回了一趟老家,这时候听说堂叔又病了,马上赶回开封,同行的还有袁保龄和袁保恒唯一的儿子袁世勋,不幸的是,还没等他们及时赶到,袁保恒就已经死在了任上,袁家的又一颗巨星陨落。袁世凯的命运再一次重演了五年前的那个场景,看着已去的亲人,怀着无限的悲痛,扶柩回籍。
回到家,办完丧事,袁世凯搬到了陈州。
郭老太太去世后,袁家分了家,小四是袁保庆独子,分得的家产相对丰厚,至少不用像他的几位兄弟那样,一下被平均为几分之一。这时候,袁世凯已经不想再住在乡下,怎么着也是走过南闯过北见过大世面的人,就和老婆搬到了相对繁华的陈州府一处院宅里,也就是袁甲三在世时住的地方。
这一年,袁世凯的大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袁克定出生。
日期:2013-10-30 19:56:25
第一次自立门户,以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让小四高兴的是,至少这比在老家项城自由多了。这段日子,袁世凯广交朋友,慷慨好施,(慷慨好施与,以善为乐,寒士多依为生)还时常打抱不平,没事的时候骑马出去溜溜,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同时,作为文艺青年的他,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办了两个文学社,“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从名字来看确实不俗。为什么说重要呢,在于他的收获,而且是意外收获,说此时的袁世凯是为了网罗当地人才,将来为己所用,未免有点牵强,前途什么都八字没一撇呢,有什么笼络人才之说。
但是,袁世凯确实遇见了一个人才,还和他拜了把子,这个人后来成了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盟友和智囊,还做了四年民国大总统,更甚的是,除了主持葬礼,连自己墓碑上的字都是这个人写的。
当然,这个人就是徐世昌。
缘分呐。
回过来看看这两个文学社。文社一成立袁社长就事先说明,组织里需要的花费,都是我出,不光钱我出,来的人也都管饭,(主其事,捐资供给食用)加上他交友广泛,人缘极佳,吸引了当地不少年轻人,听说袁家少爷以诗会友,地方领导也过来捧场,一时极具轰动效应。
果然是不看广告,看疗效。文学社名气打出去之后,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从后来金榜题名的两个文社成员可以证明,凡是来的都是在当地有些才气和名望肚子里有些墨水的,当然,也有日子过不下去,慕名而来要小四同学施舍的穷人。可以断定,即使此时的袁世凯没有“招贤纳士”的想法,这也足够说明一个问题,袁世凯爱才的优点,在他的人生中第一次显现了出来。
至于意外收获的潜力股徐世昌,也算袁同学挥洒出去的钱没有白费,做了一笔最小的政治投资。这性价比不是一般的高。
另外的一个人我们同样不能忽略。有家族的名望在那摆着,袁少爷很快和当时的陈州知府吴重憙成为朋友,说袁大小通吃,交友广泛,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这位朋友。先看一下年龄差,吴重憙,男,1838年生,今山东滨州人。当时袁世凯十九岁,而他这位朋友,四十岁,两个人相差二十有余,典型的忘年之交。放到今天,一个不到二十的九〇后年轻人,谁原意去和中年人凑热闹,袁少爷不这样认为,他不但愿意找这样一个人凑热闹,还和老吴成了朋友。放眼四年之后,他另外一个“形影不离”的外国好友金允植,比吴重憙还猛,整整大了袁世凯二十四岁。
佩服。
毫无疑问,活了八十岁的吴重憙后来的仕途也是一路高歌,从地方小官做到封疆大吏,成为袁氏幕府的重要人员,还当了一阵子总统顾问,老吴不干还不行,直接白送。这些都与他这个早年的老朋友袁世凯有莫大关系。
再来说徐世昌,徐祖上是天津籍,从曾祖那一代就在河南做官,他本人也在河南出生,算是袁世凯的老乡。据袁女静雪的回忆,徐能去袁社长的文学社,是名副其实的“专程拜访”,既是纯粹的慕名前往,袁社长当然热情招待了他,两人相谈甚欢,相互交了老底谈了谈家庭展望了一下未来之后,徐世昌听出了袁少爷的难处,祖父那一代离世已久,五年之内又痛失三位至亲,家道有式微之势,自己想一展抱负,无奈已经落榜一回了,目前正在复读。袁世凯也听出了小徐的苦衷,以前父亲在世时家境还行,虽说不富也还算小康,现在不行了,只能在淮宁县衙打下手,顺便做做家教,聊以为计。
喝了半天茶,聊了半天人生,两个年轻人顿有相见恨晚之感,遂起身拜为异姓兄弟。
过了段时间,徐世昌打算去北京参加会试,苦于没有盘缠,他便想到了袁老弟。
袁世凯一生花钱如流水,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金榜题名的本事,而徐世昌,缺的却是钱,何况袁乐于助人在慈善圈小有名气,这一次当然也没有例外,就给了好哥们去北京的钱。抛开后来的政治利益和徐世昌此次并没有考中不讲,这一次,袁世凯的钱花得最有意义。
遇见徐世昌,是袁世凯大事该成,使其成为追随自己一生的高级智囊。遇见袁世凯,也是徐世昌有幸,不但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后来的平步青云以至跻身总统,都得益于这场相识。
日期:2013-10-31 10:18:49
袁社长不光在社团里和朋友谈文学,偶尔自己也写上几首,像当时写字必须使用毛笔一样,有了抒发感情的冲动不会作诗,那种难受可以想象。袁同学陈州时期的诗作主要有:
无题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
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咏怀
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
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虽然小四是个半吊子文学青年,但他此时已经明白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向往大权在握,同时有一种正义之气溢于其内。更有意思的是,历史仿佛和他开了个玩笑,第一句还好好的,第二句就指名道姓谈起了曹操,还鞭辟入里哪壶不开提哪壶地提到了老曹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就有点尴尬了,恰恰正是他诗句中的这位孟德兄,成了百年之后世人对他的看法,什么“枭雄”“奸雄”“篡臣”,多以曹阿满对比,因此两人也有了被后人诟病的相同之处,名誉问题。
生活果然比小说巧合。
当然了,也不能排除孟德兄一直都是袁同学的偶像,所以这哥俩才会有如此相似的经历和结局。
再看看小四的诗句,结合他“年少轻狂”时期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划分到一个流派,豪放派。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没有如此万丈豪情,能做出大手笔来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