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2-2 23:47:00
继续讨论:
这并不是说法制不重要,对于一个古代政府来说,加强对于民众的控制;或者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能够按照自身的心意,在各种情况下都维持社会秩序,不发生乱子,这是非常基本和重要的事情,甚至某些时候比强国更重要。即使法制没有强国的神奇作用,它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秦惠王没有放弃先前遗留下来的法律体系,他只是把法律的作用摆到了一个更合理的位置,用自己相对温和的方式去运用它。用现代的话来说,秦惠王是以一种修正主义的态度对待商鞅所留下的法。
前面已经说过,秦惠王时期开始铸造货币,如果按照商鞅的耕战制度,全体人民平时只从事农业这一个生产部门,那需要货币的地方几乎等于没有了。铸造货币这件事,说明秦惠王虽然保留下了耕战制度,重视农耕,但他也并没有象商鞅那样刻意地,明确地去压制工商业,也就是说,他的政策不象商鞅那么爱走极端,而是留有一些余地。
在对待君主的贵族亲戚的态度上,秦惠王和秦孝公时期正好相反。从来没听说他打压和惩罚过哪个贵族。象樗里疾这样的惠王异母弟,担任过丞相和大良造这些位高权重的职衔,军政方面权力都很大。可见秦惠王还是信任重用他的贵族亲戚的。
在对待六国入秦的游说之士这一点上秦惠王和商鞅也是完全不同的。综上所述,秦惠王实际上是以修正主义的态度对待他所继承的所有政策和制度。
日期:2012-12-03 23:16:45
继续讨论:
如果说,把秦献公改革看成一条政治路线的话,那商鞅变法就是和秦献公改革差距很大的另一条政治路线,我们可以把商鞅的政治路线称为法家路线。很多人认为到了秦惠王时期,仍然继承的是法家的政治路线,我并不这样看,秦惠王其实走的是献公改革和商鞅变法中间的一条路,他的做法既不是完全和秦献公一样,也不是完全等同于商鞅的法家路线。他继承的那些商鞅留下来的政策,只说明他是从商鞅所到达的地点继续往前走的,但由于秦惠王前进的方向和商鞅不同,而且秦国以后的君主(秦始皇之前的)继承的是秦惠王的这条路,随着时间的演进,秦国的政治路线和商鞅变法之间的区别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巨大,直到一个叫赢政的皇帝扭转这种趋势为止。
之所以直到赢政,一百多年后才能扭转秦国逐渐远离法家路线的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国时代,法家思想本身的影响力太小。在商鞅,申不害生活的时代,法家思想还仅仅是处在萌芽期,还没有成型,而且商鞅,申不害在实际从政过程中的成绩都相当的糟糕,社会上对他们的评价不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和扩大。
日期:2012-12-04 23:23:12
继续讨论:
秦惠王不喜欢商鞅的政治路线,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这一路线在实践当中给秦国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秦国后来的君主为什么都选择继承秦惠王的路线而不是商鞅的呢?这是因为秦惠王的路线明显的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统治时期,秦国顺利地进行着扩张,国土增加了几倍。这个成就和商鞅变法中秦国的无能为力,国土几乎原封未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政治人物看来,实践才是硬道理。
还有,当时处于萌芽期的法家思想学派,它的传承系统,主要观点,代表人物都还没有清晰和正式的形成,商鞅,申不害在当时人的眼里,仅仅是两个不怎么成功的官员,他们的公众形象还不是后来逐渐塑造出来的那种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没几个人对他们的独特思想感兴趣。所以,秦国后来的君主没有受到法家思想的教育,也找不到人来教他们这种思想。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些书直到战国末期才开始零星的出现,就算他们想自己吸收学习也找不到记载法家思想的书籍来阅读。所以,他们没有吸收法家思想的途径,当然也就不会形成法家的思维方式。没有法家的思维方式,当然他们就不会欣赏商鞅变法中的那些政策,而去反对秦惠王符合实践要求的成功政策。
日期:2012-12-04 23:52:52
继续讨论:
申不害据说写了一部叫《申子》的书,有的记载中说《申子》包括两篇文章,《汉书·艺文志》当中说《申子》曾经有六篇。就算我们取最大数六篇,写作的字数也太少,这么少的分量还称不上一本书,所以,顶多只能说申不害写了一些断简残篇,而且由于不受重视,很早就失传了。现在留下的一些据说是来自《申子》的别人引用的只言片语,也很难证明到底是真的申不害的言论,还是引用者的胡乱冒充。资料太少无法考证了。
至于慎到,他被划到法家范畴里是因为韩非子的势治理论是从他的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但势治理论只是慎到许多观点当中的一个,他的其他观点,和法家并没有太大关系。甚至有些观点和法家的原则是矛盾的,是商鞅,韩非这些人绝对不能同意的。如果慎到复活过来,知道后人把自己划到法家学派里,恐怕也会严重抗议的。所以,慎到顶天了也就是一个小半吊的法家,从他那里很难学到法家最主要的那些思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