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2-05 23:20:50
继续讨论:
直到秦始皇时期,秦国才重新实施标准的法家治国政策。秦始皇之所以具有法家思想,是因为他读到了法家写的书--‘韩非子’。战国末期那个时候宣传法家思想的书籍可以确定已经出现了,虽然其传播范围还很小。
从秦惠王到秦始皇灭六国的100多年时间,秦国一直处在没有法家思想的国君统治之下,也一直没有遵循法家的政治路线,所以秦国一直没有任用法家出身的官员。(可能那个期间七国之内也很难找到这种人)。商鞅之后,秦国下一个重要的法家官员就是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了。
前面已经讨论过,商鞅变法中的两个重要政策,全民耕战制,和计首授爵制,其实更大可能是来自秦孝公的主张,这两个政策是商鞅变法中被后来的秦国君主选择保留下来的主要内容。那么,既然商鞅的军法治国,重法的政策并不能让秦国强大起来,这两个政策有没有这种作用呢?显然,有很多人坚持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一点上,我又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日期:2012-12-06 23:07:53
继续讨论:
先来探讨一下全民耕战制,是否是它让秦国更强大呢?
认为全民耕战制可以让秦国更强大的人,我想,他们的理由有两条。一,全民耕战制下,所有能打仗的人都会上战场,增加了秦国的兵力,所以,秦国的军事实力更加强大了。但我有一个疑问,战争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如果你是被秦国攻打的国家,秦国的实力比你强,而且秦国还全民皆兵,只要你不傻,为了自救,你肯定也会让那些能打仗的人都上战场,以缩小实力上的差距,尽全力来增加本方胜利的概率。如果秦国的对手战争时期也是全民皆兵的,和秦国的区别只在于平时不象秦国那样生活在军事化管理下,那他们双方兵力的增加,其结果只是强化了战争的伤亡数目和残酷性,并未给秦国带来任何的相对优势。
为了说明这点,可以参考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统率的魏国军队后,下了一个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可见,魏国的传统制度当中,一家子的人,父子,兄弟同时都要被征发参军,一个家庭中能打仗的人都上战场了。魏国准备和秦国交战的时候,也是全民皆兵的。
日期:2012-12-06 23:38:25
继续讨论:
前面提到的《尉缭子》第十四篇‘伍制令’中规定,魏国军队中鼓励同伍同什的人互相揭发,如果互相揭发执行的好,那么‘即使父亲也不能够包庇他的儿子,哥哥也不能够包庇他的弟弟’。可见,魏国军队确实有征发一家人里面的父子,兄弟,所有能打仗的男人都上战场的情况,这是魏国的一种常规制度。
魏国地理形势上是四面受敌,兵力常常觉得不够,而且国土分散,地形复杂,各地区互相支援联络比较困难,一个地区突然遭到进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当地所有能打仗的人立刻全部调动起来,先抵挡住敌人的早期进攻,等待魏武卒这样精锐的快速反应部队来支援。所以,在魏国,有可能全民皆兵,全面征发的制度很早就开始了,甚至可能早于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有一定的可能性,商鞅变法的时候,参考了魏国的这种制度,而且在秦国采取了比它更极端的形式。
日期:2012-12-09 21:58:29
继续讨论:
我想,最可能的过程是这样的,商鞅从魏国那里得到启发,提出全民皆兵制度,秦孝公则根据秦国生产力水平提出全民皆耕,废除工商业的制度,两种制度合在一起被我们称为全民耕战制。
有些人认为全民耕战制有利于秦国的另一个理由,就在全民皆耕这方面。既然所有人都去耕地去了,那秦国的粮食产量应该会大大增加,作战时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战斗力就加强了,还举出长平之战中秦国的军粮供应比赵国充足这一例子作为证据。这一貌似有理的推论是否成立呢?
这种推论,其实是不够严谨的。比如,秦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和某种国家政策有主要关系吗?战国时代的著作《禹贡》,曾经评价过当时各地区土壤的情况和田地的等级,它把适合于农业的土地共分为九个级别,其中,秦国的主要农业产区--雍州关中地区的土壤被列为最高等级上上等,是全天下最好,最肥沃的土地。还有,秦国最重要的两个农业产区,关中的渭河平原地区,四川的成都平原地区,外围都有完整的自然天险的保护,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安定有序,其他国家难以破坏干扰的状态下。即使在战国初期秦国最衰弱,长期内乱的时期,渭河平原按部就班的农业生产过程也没有遭到过破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