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53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最近希腊银行中发生的极为严重的“挤兑欧元”潮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许多砖家叫兽都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情况到底有多糟”,即“希腊退欧指日可待”的证明,我却不这么想,恰恰相反,我把它理解成“希腊退欧绝对没可能”的一个明证。道理很简单,“挤兑欧元”,说明希腊人不想离开欧元,不想再回到从前那个“德拉克马”的时代,而好消息是,希腊人还有一点时间,起码他们现在还在“欧元”堆里待着,并没有正式失去它,如果他们想反悔,现在还有“后悔药”可吃 --- 他们手里的选票能够让他们做到这一点。

  退一万步讲,就算希腊人民一时冲动,最后还是从悬崖上跳了下去,抛弃了欧元,那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事情“会更糟”。恰恰相反,也许这会成为“欧债危机”得以最终解决的一个重要转机。
  理由很简单,国内国外的各路砖家叫兽所最担心的“退欧传染病”并不一定会发生。因为希腊跳崖后的惨状会吓坏这些国家的人民,他们会减少上街抗议的次数,甚至会转而选择支持政府的强硬紧缩政策,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天少吃几块肉,总比一块也没得吃强”。
  当然,希腊退出的最初几个月会有混乱,但是局面会逐渐稳定下来。随着各国选民放弃对抗执行紧缩政策的政府,各国政府也会拥有越来越大的空间来收拾政治乱局,而政治乱局的平定,将最终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欧债危机”闹剧画上一个句号。就是说,“短痛”一定会有,但“长痛”几乎无可能。欧洲毕竟是比美国还要强大的经济体,所以欧洲人再怎么折腾,也绝无可能玩死欧洲。
  因此,不出大的意外,2012年三四季度,即便没有强劲复苏,欧美的外贸环境也应该可以逐渐稳定下来,从而为中国外贸的回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说完了出口的事儿,再来谈谈“投资”。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中国现在确实需要“调结构”,即降低投资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但是“降低”不等于“消灭”,中国的基础设施还远远称不上完善,尤其对于中西部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国外有人说“中国的基建热,一百年都不会退潮”,此话也许有些夸张,但至少二三十年之内不会退潮这一点,相信大家已有共识。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中国来说,至少二三十年之内,如果遇到经济危机,“适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一个保留项目,不会过时。但是,必须承认,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十分严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后患无穷。所以,只要能够解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为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尽量留下一些优质资产作抵押,投资这条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头。

日期:2012-06-11 21:59:55

  最后,我们说说“消费”。
  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必须认真面对。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可持续发展”、“调结构”大业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之所以要降低GDP增长目标,就是为了办这件事儿。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以个税改革和财政转移支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为代表的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医改、社保全覆盖、全国联网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网的加快铺设,保障性住房的大量施工、启用,等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销费”。

  这是从宏观来说。从微观来讲,坦白说最近实施的这个“环保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我本人并不十分看好,这玩意儿纯粹就是做个样子,彰显一下上边儿“促销费”的决心而已。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五月份的汽车销量在四月份奇迹般的14%增长率的基础上,又劲增了25%,这也许预示着持续了一年多的“汽车销售冰冻期”即将结束,汽车工业至少将步入一个新的“正常增长周期”。考虑到汽车工业的超强波及效应,汽车消费的回暖对“内需”来说绝对是一针强心剂。

  同时,另一个重量级的,具有超强波及效应的产业 --- 地产业,据说也逐渐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春天,最近呈现出一派成交量与投资额均同比大幅上升的“喜人”局面。
  这是一个十分吊诡,也十分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坦白说,楼市本来是不应该在这个调控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所谓“回暖”局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楼市的泡沫已经严重到了无以为继的程度,而这一年多来的调控制造出的区区几个百分点的价格回落,对于挤掉楼市泡沫而言绝对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根本就不值一提。所以,连总理都在说“楼市远远没有回归到合理价位”,住建部也在一片“松绑!”的呐喊声中始终不改“调控坚决不放松”的立场,但是,这个“房地产的春天”,却还是到来了 --- 这真是一件无比诡异的事情。

  其实,说怪也不怪,解释这个现象的本质非常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儿而已。
  楼市为什么会回暖?简单。因为买楼的都是“刚需”,而“刚需”认为楼价基本上降到底了,所以,如果再不进来“抄底”,将有可能再一次“踏空”。
  这真是无比奇特的现象 --- 明明中央已经告诉你“这根本不是底,离底差得远呢!”,可偏偏就是有大批的百姓不信这个,一厢情愿地认定“这就是底,所以现在必须跳进去,否则过了这个村儿就没有这个店了”。
  所以,这些人就是勇敢的“炮灰”,自愿将自己的血汗钱拿出来,帮助国家实现房地产业,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既然如此,那就怪不得国家了。不是我没提醒过你,是你自己自愿的,没人强迫你。
  刚好,国家现在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肩负着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的重任,你在这个关键当口跳出来买房、当炮灰,那我求之不得。
  因此,这些急于买房的刚需们,真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啊!

  这要放在欧美诸国,现如今就算政府不限购,甚至绞尽脑汁鼓励人民买房,也没人原意往里跳,所以还是咱中国人最可爱,最懂得体谅国家的难处,最知道“关键时刻要伸把手”的道理!
  有了如此可爱的人,还如何需要担心经济的“硬着陆”呢?
  不过,说到这个“硬着陆”,我还有一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无论是外国佬还是咱自家人,现如今似乎已经对“硬着陆”这个词敏感过度了。
  这就好像几千年前古人类面对一种后来被称作“番茄”的植物时,都心有戚戚,不敢近前,齐声高喊“有毒!不能吃!”。可后来终于有人摘了一颗,吃进了肚里,又能怎样呢?其结果无非是人类又发现了一种美味的、营养丰富的蔬菜而已。
  现在的这个“硬着陆”,就和古时候的“番茄”无异,大家都在喊“硬着陆太可怕了,绝对不能硬着陆!”,但,即便“硬着陆”上一次,又能怎样呢?
  中国经济会崩溃?地球会毁灭?还是人类会灭亡?
  拜托!咱别这么夸张好吗?
  所谓“硬着陆”,无非是经济增长率跌到6%左右而已。6%,也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数字,绝不至于将地球人都送上绝路!
  其实,只要我们有勇气,我们早就应该承认一个事实 --- 中国经济其实早该主动地“硬着陆”一下了。我们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成功地“软着陆”下来,几乎完全是靠着不断地推迟结构改革,靠着不断地制造泡沫做到的。
  这就好像一个高烧不退的病人,之所以几年来一直能够维持一个相对“正常”的体温,完全是靠吃退烧药做到的,而真正管事儿,真正治病的“消炎药”则一粒儿也没沾过牙。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蠢招儿,迟早会弄死这个病人。
  所以,即便6%的增长率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以及一些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但是,“是药三分毒”,与“在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治好一个病人是不可能的”道理一样,在完全没有负作用的情况下治好经济的“病”也绝无可能。
  现在的问题是,你越拖延,将来治病的痛苦就会越大,成本就会越高。所以,既然如此,不如索性横下一条心,闭着眼睛主动往“硬着陆”的坑里跳,彻底挤掉经济中的所有泡沫,完成一系列一再拖延的重大结构改革。这样做,即便短期内可能会有剧痛,会招致人民的误解乃至埋怨,但你的行动越坚决、越果断、越迅速,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时间就会越短,而且走出来后,你的身体会更健康,更强壮。那个时候,曾经怨恨过你的人民就会理解你,原谅你,甚至更加发自内心地尊重你。

  这就是“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
  而这个千载难逢的“刮骨疗伤”的机会,就在眼前。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是到了决策者痛下决心的时候了。
  作于2012-6-1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