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46节作者:
士兵突击2011 可吊诡的是,至少本文中的这位砖家女士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相反,她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介绍这个关于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公式,并一一列举了国内许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数据,甚至说出了“按照这样的计算方法,很明显,中国楼市确实存在泡沫,而且是十分严重,甚至可以说是惊人的泡沫”这种看似“公正”的话。但没成想,把话说到这里时,这位砖家女士却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言辞犀利地指责这个国际上公认的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真实”。
她的论据如下。
一,中国人的“年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存疑,很有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大量的“灰色收入”没有算进去。
二,中国人买房“往往不是一家的事儿,而是一大家族,即好几家的事儿”,所以“只按照一家三口的收入计算数据有失偏颇”。
不客气地说,这两个论据,哪个都堪称“惊世骇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先说说第一个。
关于中国人的“年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的真实性,长期以来民间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数据“太高了”,高到不切实际的程度,完全没有真实感,还鲜少有人认为这个数据“太低了”,实际收入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甚至就在前两天,连国家统计局的官员都发表谈话,承认民间不认可这个数据“可以理解”,道理很简单,因为“一半以上的居民都没有达到这个平均线”。
但是,必须承认,这位砖家女士关于“灰色收入”的说法有一定的“真实性”。可即便是这个“真实性”里,也具有极大的“欺骗性”。道理很简单,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在现如今的中国,绝大部分“灰色收入”到底都揣进了哪个群体的腰包里。这里,就不用我多说了,因为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巨额“灰色收入”肯定没落进咱老百姓的口袋里。
日期:2012-04-16 21:41:59
那么,老百姓是否就没有“灰色收入”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明显,利用业余时间打点零工,或者到马路边铺块布摆个临时的小摊儿什么的事儿,确实很多百姓都在干。而这些钱,都是名副其实的“灰色收入”。只不过,稍有正常感知能力的人哪怕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是:靠这些只能用“仨瓜俩枣”来形容的灰色收入是否能够得着比天边儿的月亮挂得还高的楼价。一言以蔽之,百姓的“灰色收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补贴家用”,就是说,是为了“活命”办的事儿,而不是为了“买房”办的事儿。拿百姓的“灰色收入”说事儿,证明“房价一点儿都不高”的人,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良心让狗吃了。
再来说说这第二个论据。这个论据,不客气地说,简直能活活气背过去几个。
“中国人买房往往不是一个家庭的事儿,而是好几个家庭,即一个大家族的事儿”这一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 明摆着的事儿。在我们中国,确实仅凭一个家庭之力,买房子要比登天还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许多家庭买房,尤其是年轻人买房,都会得到至少是双方父母(或男方父母)的资助,甚至会耗尽这些老人家一生的积蓄乃至养老钱。这一点,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个不争的事实,是否能证明这位砖家女士所谓的“房价收入比数据不真实”,即,中国的楼市泡沫“并不严重,完全被夸大了”这个论点呢?
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种说法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完全没有任何逻辑关系。
国际上之所以要用“一个家庭的收入”来作为计算的依据,逻辑非常清晰,那就是,购买人与使用人必须得是“一拨人”才行(这就意味着“买房子的人”,必须是那些“买了之后要住进去的人”),只有这样,对“房价收入比”这个数据的计算才更有科学意义。因为本身这个数据的设计与计算,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判断“房子这玩意儿,对于有使用需求的人来说,凭借自己的收入是否买得起”的问题。如果你非要强行把“没有使用需求的人”的收入也当做参考依据,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就会完全丧失掉,压根儿就无法说明任何现实问题了。
就是说,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事关科学的严谨性问题,没有任何争议的余地。
否则,“没有使用需求的人的收入”也可以被计算进来的话,那么假设一个人买房子,可以得到家族中五十个人的资助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房价不但不贵,相反实在太便宜了。简直是白菜价!”呢?
这实在是太可笑了。所谓三流笑话,不过如此尔。
所以我们说“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标准,不能任意篡改。只有尊重这个标准,严格按这个标准办事,我们才能得到“房价是否公正合理”,抑或“是否存在泡沫”,“这个泡沫到底是个什么程度”这些对国计民生而言至关重要的经济学现象的科学结论。而这一科学结论,与当事人到底是自费买房,还是从父母亲戚那儿得到资助买房,抑或从银行借钱买房这些具体的操作手段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两码事儿。
所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来说,获得一系列科学的“房价收入比”数据是极为重要的,它既事关民生,也事关当政之人进行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万万儿戏不得。否则,一旦数据出错,就会把政府的政策带进沟里,对国计民生造成无穷贻害。
这一点,以“专家”(亦即科学家)自称的这位女士,又怎能不明白?为何居然敢于公开与“科学”二字叫板呢?实在是令人费解之至。
日期:2012-04-16 21:43:09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人买房靠别人”“外国人买房靠自己”,这种中外之间的差异,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这是一种“国情”上的差异,那么,到底是在哪一种“国情”上中外之间出现了如此显著的差异呢?很明显,这位砖家女士在这个地方虚晃了一枪,不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还就势玩了个偷换概念的把戏,试图把人们的视线往“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上面引。真是其心何其毒也!
稍微有点正常感知能力的人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一个事实是:中外之间的这种差异,根本不是神马“消费习惯”的差异,而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实力”的差异!
就是说,对于老外而言,因为挣钱多,所以即便没人资助,也能靠自己的力量买房(银行贷款,因为需要归还,也属于自己的经济实力),可对于咱中国人而言,因为挣钱少,所以往往不得不依靠他人的资助。因此,这不但证明不了中国人买房“其实很容易”,相反恰恰证明了中国人买房“到底有多难”;不但证明不了中国的楼市“其实泡沫的严重程度被夸大了”,相反恰恰证明了中国楼市的泡沫“到底有多严重”;不但证明不了中国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消费习惯”,相反恰恰证明了在中国,“房子”这玩意儿就像一个面目狰狞的吃人怪兽,一套房子,往往要拖垮几个家庭的经济能力这一悲惨的现实……。
而所有这些,这位自称“有良心的专家”的女士却居然视而不见,大言不惭地公开贩卖“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数据不真实”的罪恶谬论!
一个意味深长的小细节是,也许是自己也觉得话不太靠谱,或者是有什么其他的目的,这位砖家女士大放厥词之后,在自己这番言论的结尾处又忽然恢复了“常态”,讲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大意是说“现在的中国地产业很畸形,一小部分掌握着优势资本的人推高了房价,令绝大部分百姓深受高房价之害,因此社会上淤积了不满情绪”,可即便这样,她还是强硬地坚持了自己的谬论“中国的楼市确实有泡沫,但泡沫明显被高估了” ---这就奇怪了,既然“泡沫被高估”,又何来“百姓深受其害”呢?如此思维混乱、逻辑不清、自相矛盾的言论,到底说明了什么,抑或到底掩盖了什么,颇为值得玩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