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3-01 14:27:06
说话办事掌握好分寸,
给自己留条后路
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
——民谚
千百年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故事让许多人耳熟能详,它常常被用来鼓励人们,为达到某一重要目标,要不计一切代价,努力拼搏。但是,这种精神,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鼓舞人们获得成功的,然而更多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一种冒险。因为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如果能够成功地实现我们的目的固然可喜,但是,不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我们凭什么就会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呢?如果一旦失败,是不是会带来惨重的损失呢?
下面是生物界的一种现象,或许对大家的认识能有一些启发。
在海洋中,生活着一种鱼。这种鱼总是喜欢游动于水面的上层,因为这样它们才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所以,为了追随阳光,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游向海边,等待潮水来临的时候将它们涌向岸边。但是,这种不计后果的做法随即就为它们自己带来了不幸。这种不幸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就是,鱼因贪图阳光而浮在上面,当海水陡然退去时,它们就会来不及游走,被搁浅在沙滩上困渴而死。
这个有趣的现象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事不要只凭自己的感情,因为这样做只会害了自己。而是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理智地处理各种事情,掌握好分寸,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我们常说,凡事不要做得太绝,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给自己留条后路,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种审时度势后的思想升华。后路每个人都有,不过不见得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留出来。即使留出来,也不见得就能全身而退。
后路可以是一种保全自我的策略。这种策略可以让你巧妙地避开尴尬、绕过危险,躲开剑拔弩张的锋芒,从而得到一个实力再生的机会。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应该有一个“度”,就是尺寸。一旦超过了这个尺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得理不饶人,苦苦相逼,把对方推到悬崖边。一定要看着别人跳下去,才会觉得舒畅,这其实就是一种极典型不给他人留余地的做法。殊不知,你不给对方留退路的同时,也断了自己的后路。因为你也在悬崖边上,倘若被你逼得无路可退的跳崖者,顺势拉你一把来个玉石俱焚,岂不是损失惨重?所以,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一定要留给自己回旋的余地。至于余地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因事而论。
明末,辽东边事告急,袁崇焕自告奋勇要前往辽东前线,被任命为兵部佥事,专门负责关外的军事活动。袁崇焕坐镇山海关,扼守咽喉,力抵清兵,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难以逾越的屏障。然而,这样一名雄才大略、竭尽忠诚的明朝大将,却如何又落得个“凌迟处死”、被当时百姓“食尽其肉”的惨剧?在很大程度上,是袁崇焕的轻率与专断促成了他自己的悲剧命运。
这种轻率与专断,首先表现在对毛文龙的处理上。当时,治理皮岛的毛文龙几乎把皮岛的驻军变成了毛家军,他不但虚报兵额,使大量军饷落入私囊,还在朝廷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利用皮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向来往商船征税。袁崇焕看不惯毛文龙的骄横不法,更看不惯毛文龙对朝廷诏命的阳奉阴违,最终以十二大罪将毛文龙斩首于帐前,毛的部众被袁崇焕整编,毛家军从此不复存在。虽然此前崇祯赐予了袁崇焕可以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但袁崇焕竟然在不作任何汇报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一名崇祯认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这不只是简单的越权,简直就是擅作威福的行为。尤其是,就在袁崇焕处心积虑地解决毛文龙时,后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入侵。
当时,崇祯刚把袁崇焕确定为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袁崇焕本人就夸下了“五年平辽”的海口,信誓旦旦地向崇祯表示五年平辽,刚愎而又多疑的崇祯正是看在这一点上,才对袁崇焕冒失诛杀毛文龙不加计较,而今,不但平辽成泡影,后金大军竟然兵临城下,崇祯气恼之余,还多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可见,五年平辽的承诺又使袁崇焕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后来,皇太极亲自导演的一出反间计,使得崇祯自以为证据在手,于是将袁崇焕“依律磔之”,一场“凌迟”之刑就这样不可阻挡地发生了。
对于袁崇焕的死,我们不否认皇太极的高明,不否认崇祯的多疑,但是袁崇焕本人的孤注一掷、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做法也带有一定的悲剧性。
所以说,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自己留条后路。这句类似于忠告的话,在我看来更应该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尺度,一个不好把握的点。这时候,三思而后行的做法,讲在此处我想是最合适不过了。在作某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都要经过缜密的考虑,甚至是反复的推敲。既要想到前进中可能预见的一些挫折,又要想到计划搁浅时的补救方法,甚至还要寻一条万全的后退之路,“优孟衣冠”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其中优孟劝说楚庄王的故事值得借鉴。
春秋时期,国相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治理国事,颇有政绩。可是他逝世后,楚庄王却似乎忘了他的功劳,不照顾孙叔敖遗族的生活。优孟穿戴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神态,往楚庄王面前祝寿。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要求他再做国相。优孟则趁机表示楚国的国相做不得,孙叔敖尽心竭力为楚国效劳,死后他儿子却靠打柴糊口。并且说贪官污吏往往得到实惠,因为有的是民脂和民膏,所以子孙不愁吃穿。楚庄王这才发觉他原来不是孙叔敖,大为感动,孙叔敖的儿子因此得到封赠。
优孟的做法很有智慧,那就是,他很好地把握了劝说的“度”,使得自己的劝诫得到楚庄王的赞成。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可能性极大的事情,到最后却失败了都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在做某件事情时,是选择破釜沉舟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实在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对于我而言,我宁愿选择给自己留条后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无法保证事情一定成功,哪怕成功的概率很大,大到百分之九十九,我们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选择给自己留条后路,在失败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进有进路,退有退路,不至于输得一塌糊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