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9-16 15:59:20
三。商鞅所推行的具体方案,政策,措施本身带来的错误。
如果变法的方案,政策,措施本身就是错误的,那这些东西推行的越是得力,造成的恶劣后果就越严重。现在的大部分人历史观认为,商鞅变法的政策被后来的秦国所继承下来,秦惠王杀了商鞅却没有废他的法,这些继承下来的政策持续发挥作用,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所以,这些政策肯定是英明正确的。
确实,秦惠王继承了商鞅的部分政策,但是并没有证据可以让人直接得出结论,就是这些政策导致了秦国的统一。秦国的统一无疑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秦惠王时候的秦国,它也同时继承了双重优势和地理优势这些因素,并不是只有商鞅搞的那一套东西在起作用。
从逻辑上说,商鞅变法的遗留政策对统一的影响,可能有三种,一是有助于秦国的统一天下;二是有害于秦国的统一,但是被其他有助秦国统一的正面因素给掩盖了。三是对于秦的统一来说既无助也无害,各行其事,无关。我认为后两种更接近历史的事实。
日期:2012-09-16 18:22:58
继续讨论:
如果秦惠王在今天复活,别人问他,你继承商鞅的那些政策,是不是很欣赏他的治国眼光和改革的能力?他肯定会觉得非常惊奇。我讨厌商鞅都到了把他给五马分尸的地步,又怎么可能会欣赏他呢?这个问题有些荒唐。秦惠王对诸如商鞅变法,或者法家思想这样的提法同样会非常惊奇。因为以他的全部经历来看,商鞅纯粹就是一个秦孝公手下很听话的职业官员,他都是按照秦孝公的命令来做事的。怎么会有人把这些变法措施都归于商鞅名下呢?商鞅怎么又变成了法家的一个代表思想家?
确实,这些事情都是后人逐渐附会出来的,秦惠王他不可能预先料到。他认为自己继承的不是商鞅的主张与政策,而是父亲秦孝公的主张与政策。前面说过,秦惠王是一个比较看重亲戚间感情的人。秦孝公曾经惩罚了一些惠王做太子时候的身边人,但惠王本身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而且他的太子地位也从来没有任何动摇,一直很稳固,秦孝公对他还算不错。秦孝公是他的父亲,是至亲,自然他也看重和秦孝公之间的感情。所以,惠王并没有多少理由去记恨秦孝公,也没有多少理由故意地去反对秦孝公制定的政策。
日期:2012-10-16 23:27:14
继续讨论:
至于商鞅是一个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这个是后代人根据自己的某种倾向塑造出来的观点。我们看历史记载中的商鞅一生经历,早年在魏国的时候,是丞相公叔座的一个家臣。到了秦国以后,直到死为止他都从事行政工作。也就是说,无论自己的官位高不高,他一生都是和政府官员们混在一起的,从来没有和诸子百家这些思想家们在一起,没有参与过任何诸如游历,求学,研究,讨论,辩论这些学术活动。从当时人的角度,还有商鞅死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如果还记得他的话)的角度来看,商鞅都100%是一个官员,而且也只是一个官员。
说商鞅是思想家,其实证据主要来自商君书这本书。所以,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本书。商君书现存24篇,也算不上卷佚浩繁,但我看了之后,主要的感觉却是两个字--混杂。首先,写作的时间比较混杂,经过专家考证,从秦孝公时期开始,一直到秦始皇时期,也就是前221-210年都还有,不同的篇章,写作时间跨度长达150年;文体风格也让人觉得混杂,有些是说理文,有些是记叙文,有些不是文章,只是资料的集合。
另外,写作的内容感觉混杂,包括有反映兵家,纵横家观点的论文和参考资料,有给秦王进行政策建议的上书,还有的篇章就是法律条文的汇编,当然,也有一些篇章可以划归到法家思想著作当中。这些内容长短还不一,如‘立本篇’,‘战法篇’不到300字,包括‘算地’,‘弱民’在内的五篇则达到2000-3000字。
日期:2012-10-18 21:46:58
继续讨论:
从书中不同篇章主张的观点来看,有的主张‘重刑厚赏’,有的主张‘重刑轻赏’,还有的主张‘重刑不赏’,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所以,书中观点也可以说是混杂的。
24篇中,18篇经过考证,基本上排除是秦孝公时期作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肯定不是商鞅所写。另外6篇,不能完全排除,有可能是秦孝公时期的,也可能不是。其中‘更法篇’记述商鞅在秦孝公面前宣传变法的好处,同时与甘龙,杜挚辩论的过程,是以第三人称所写,而且照搬了一些赵武灵王为胡服骑射辩护的言论,所以,里面起码有很多后人润色的成分。‘战法’,‘立本’是简短的用兵方法介绍,‘兵守’篇是一些简短的防御时的作战方法介绍。‘垦令’篇是(可能是秦国的)有关垦荒的20条法令,包括解释和论证这些法令的段落。‘境内’篇是(可能是秦国的)一些社会制度的记载包括户籍制度,军队建制、人的犯罪处治办法等。
这6篇内容中没有一个是商鞅以自己的角度出发,直接阐述自己的思想的。所以,即使这6篇都是秦孝公时期的作品,同时这6篇中无法考证的内容都是由商鞅所写,(我认为这种概率非常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我们也很难从其中发现商鞅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日期:2012-10-18 22:25:37
继续讨论:
那商君书是不是商鞅的弟子后学们为了传承他的思想而写的呢?就象论语是孔子弟子写的一样?也不大可能。历史当中没有商鞅有弟子的任何记载,商鞅是高官,行政事务极其繁忙,还有应付很多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时间和精力象孔子那样研究学术,教课授徒,当然,这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有学术传承关系的‘商鞅学派’,自然商君书也不可能象一些人主张的那样是‘商鞅学派’的后人写的。
实际上,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商鞅连商君书里面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过。商君书的产生过程,应该和管子这本书的情况很类似。管子号称是管仲的作品,实际上没有一个字是管仲写的。因为管仲也是一个官员而不是学者或者思想家,稷下学宫里面的所谓‘管仲学派’和管仲并没有学术上的继承关系。管子这本书是稷下学宫里的一些学者伪托管仲的名字,写的自己的治国思想。
战国末期,有一个或者一些具有刑名治国思想的人,把他们感兴趣的一些文章和资料拼凑在一起,伪托商鞅的名号,取名‘商君书’,因为这些人本身是默默无闻的,需要借他人的名字才能把自己的文章传承下去。我想,这大概就是商君书的成书过程,韩非子看到的应该就是这样一本书。再往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还有人把不同的文章加塞进商君书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