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19 23:29:59
继续讨论:
商君书中的治国思想,应该也是参与写作这本书的后人自己的思想,或者是他们认为和猜测的商鞅所应该拥有的思想。由于没有学术传承链条,他们只能通过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实行的那些政策,去反向猜测商鞅头脑中的具体思想是什么。
商君书是来自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写的文章的集合,所以,它的整体面貌异常混杂,甚至观点都有自相矛盾之处就不奇怪了。既然书中的商鞅思想只是后人倒着推测出来的,所以也就免不了有某些遗漏和错误,让人觉得没有形成一个协调一致完整的思想体系。比如,编撰商君书的人没有意识到军法治国是商鞅政策的关键点,其他的政策很多都是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忽略了这个关键的要点,对其他政策的解读自然就显得松散了。
日期:2012-11-07 22:10:33
继续讨论:
比较这两本书,你就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管仲的历史名气比商鞅要大的多。管子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学者们集体所著,商君书则是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编撰而成。虽然韩非说商君书‘家有之’,到处都有,似乎很流行。但实际上除了韩非这个法家本家之外,在整个战国时代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他人见过这本书,所以韩非的话有王婆卖瓜,夸大之嫌。
管子在西汉编定的时候一共86篇,现存76篇。而商君书在西汉编定的时候一共29篇,现存24篇,管子的内容丰富详实,远在商君书之上;管子书中观点基本是一致贯通的,没有明显的自相矛盾,说明写作管子的学者们在著书过程中起码是经过在一起的讨论和沟通的,是有意识的写作。而商君书的写作过程跨度时间太大,各篇的作者们不可能一起讨论沟通,造成了风格和观点上的差异。这本书成型的时候,许多篇章的作者早就死了,他们未必愿意自己的文章被挂在商鞅的名下。仅仅24个篇章里面就有这么多的水分,说明赞成商鞅的做法,对商鞅思想感兴趣的人直到战国最末期还是很少的。
日期:2012-11-07 23:02:01
继续讨论:
既然商鞅后来所具有的法家代表性思想家的标签是这么来的,我们就可以想象,秦惠王一丝一毫也不可能认为商鞅是某种思想的代表,而且他的变法是按照某种既定成熟的,完整成套的原则来进行的。在他看来,商鞅只是按照秦孝公的原则想法,零散的提出了自己一些把想法变成实际政策的建议,并且加以执行而已。因为商君书中那些最贴近法家思想的段落是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政策倒推出来的,所以,我们所讨论的商鞅思想,其实更应该被叫做秦孝公--商鞅思想;商鞅变法,应该叫做秦孝公--商鞅变法。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两个人在这种思想和变法行动中的分量。这一点也没有贬低商鞅,因为秦孝公才是两个人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他才是BOSS,是领导和上级,商鞅每一个重要行动都必须先获得他的同意。
难道商鞅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吗?当然有,比如据称,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在入秦之前,就已经有法治倾向了。但是,商鞅是个一切以上级领导意见为标准的人,这个人并没有多少主见。比如,在刚见到秦孝公的时候,他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等不同的治国办法,如果秦孝公喜欢的是帝道或者王道,那商鞅在历史上可能就是以一个倾向儒家思想的官员形象而出现了。商鞅本身原来具有的刑名之学,其中的观点,有些符合秦孝公口味的,就会留下,不符合秦孝公口味的,就会被抛弃,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战国时代的刑名之学也是分很多种的,就象一个商君书里面也包含有不同的观点一样。
日期:2012-11-08 22:25:54
继续讨论:
商鞅只是一个官员,商君书很晚才出现,所以秦惠王不认为商鞅变法是按照某种‘商鞅思想’为原则来进行的,以他对商鞅的极度厌恶,即使那个时候就有商鞅思想这种提法,他也肯定不会去遵守。
我认为,秦惠王是以秦国传统的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秦孝公,商鞅时期留下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他并没有把这些政策制度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觉得某些政策有用,那就保留,不够好的就修改,如果他觉得某些政策是完全没用的,就会取消掉。当然,秦惠王本身既没有接触学习过当时还是萌芽状态,没人知道的法家思想,他也不会赞成法家思想。
比如,商鞅规定的不允许六国游说之士入秦的政策,秦惠王很早就取消了。当时来到秦国,比较有名的有纵横家,包括公孙衍,张仪这些人,还有墨家的一个分支。商鞅反对他们入秦,是因为从法家的角度来看,包括纵横家,墨家在内的诸子百家,都不从事耕战,于国无益。而且他们游走各地,见多识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容易被国家所控制。纵横家还经常朝秦暮楚,一会为这个国家服务,一会为那个国家服务,哪个国家的君主给的好处多,就效忠那个君主,甚至反过来对付他们曾经服务过的君主,这对标榜绝对忠诚的法家来说自然是不能容忍的。墨家则在国家政权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武装力量,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赏罚,这种做法当然也必须消灭掉。
墨家和纵横家在韩非子的书里,排在五蠹的第二和第三位,仅次于儒家。秦惠王欢迎和重用墨家,纵横家人士,可以得出结论,他并不是从法家的固有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