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31节

作者: 回形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2-31 15:01:55

  (接上节)
  说到明朝了,咱们却是一声叹息。
  这是个太矛盾的时代了:精英倍出,却谁也逃不过“悲剧时代”;无数次地冲击“理想”,却在“理想”实现之日,坠入更深渊诡异的泥潭;都在追求传统士大夫的宁静,却谁都在制造折腾。
  是神马造成了这个扭曲的时代?
  咱们在《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再看深一层,就会发现还是个“体现构建”的事儿。
  明朝,就是这样:

  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善于“构建体制”的那些个面。
  另一方面,却在构建体制中,进行了全面的“去公众化、去公共化、去社会化”,让私人权力全面取代了公共体制的构建。因此,任何体制的构建,都无法进入“构营”的国家正式程序,也就人在政兴,人亡政息了。
  明朝的体制,就这样沦为了次次短命。
  而中华以多种文化共居的大型国家体制,就第一次正式被私人权力化的“条条”全面取代,中国社会终于走向了全面解体之途,中华文明文化第一次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大型解构。
  中国,就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异彩纷呈的多元文明文化逐步走向了尖刻的“二元对立”,再为以后长达600年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铺好了路子。
  这一切,都要从那位“永乐皇”朱棣开始说起。
  从他提北京之兵,攻打当时的首城南京开始,谁都不会想到这位皇帝自身性格就是那么地充满矛盾;也谁都不会想到他这种自身的矛盾,又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带来那么深刻的影响。

  原来吧,不论社会上对明朝太祖朱元璋自身的性格有什么评价,但朱元璋旗下还是有刘伯温等一帮能人的。
  所以朱元璋一开国,就基本定下了恢复“中华公共体制”的基本国策。
  咱们至今还是能看到朱元璋那个故事滴~:严厉非常地制定了“内宦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还严厉非常将此规制成铁牌,立于后宫之中。
  老朱太祖家的,不仅不让太监参政,连读书识字也不许呢~。
  为啥呢?
  老朱家的手下懂史呗~,都知道大兴于东汉的内宦太监们,从来只代表一种“私人权力”,当他们形成足以干预朝政的“条条”力量时,也就破坏整个国家的“公约体制”了。
  但这种恢复中华公共体制之力,竟然被朱棣一人给全部破坏掉了。
  朱棣这人吧,干的全是“惊世骇世”的大事,却件件都是对中华公共体制带来重大破坏的损事。
  而且,让后来倒霉的是,朱棣所干的每一件惊世骇世的大事,都是起自于一个性格原点:朱棣太自卑了。
  朱棣成功地打下南京之日,却是他自卑全面爆发之时,因为他始终脚得自嘎无法获得“正统”的地位。

  ——别人是做了皇帝想登仙;朱棣做了皇帝,却要以终生之力,去博取一个“正统”的虚名,还要最终死在这个名份之上。
  所以朱棣这人虽然干的全是惊世骇俗的大事,却件件虎头蛇尾,无法收科,留下一大堆的苏州屎,去让他的子孙揩不完、难料尽。
  咱们看朱棣一生的功业:
  在南京给朱元璋雕琢最大的《记功碑》。山一样大呢,却至今躺在南京市郊的山脉上。
  杀天下读书人之首领人物方孝儒。杀就杀呗,还他娘的宰了别人的“十族”,比传统的天下极刑“夷九族”还多了一族。就是没想到咱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要素——文化要素,也是相当骠悍滴~。朱棣这一残杀方孝儒,也就开了天下读书人憎恨厌恶“体制”之先。咱中国人不容易记仇,一旦记起仇来,就是周星驰那句:“如果要定个期限的话,俺要说是一万年”。何况你有火枪,读书人可掌握着刀笔。一武一文,相互敬重起来则事业大兴;一旦文武也玩起了对立,短时期确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从长期来说,兵戈早已朽烂,读书人的舌头还没烂,你说这是咋整?

  杀了方孝儒,还想夺了“文曲星”的位置来坐,也就搞得沸沸扬扬地编天下书籍大成之《永乐大典》。编完后只留一部,据说也没咋看,粗略翻了翻,也就束之高阁了。
  最后,迁都北京,又脚得没啥事体可干,就干脆带着几十万将士跑蒙古大草原去,说是要彻底剿杀蒙古人的残余势力。骚扰了几年,也就斩杀了三万多的草原平民,自嘎去染病而亡,还引起了北方少族民族深刻的“民族恨”,让他们觉得怎么汉唐时的“中原大汗”、“天可汗”等全不见了,汉人怎么变得这样坏,也就提起了心肝与中原搞对抗。直至努尔哈赤兴起于白水黑山之间,也是出于这个很基本的心理。

  朱棣这人吧,性格本身就是个悲剧,怪可怜的~。
  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朱棣把自身性格的悲剧延伸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上,就是他的可恨之处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