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32节

作者: 回形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1-01 14:57:31

  (接上节)
  朱棣这种性格悲剧,当然就政治智慧尽失,只留下耍小聪明的权谋;勇气全无,只留下怯懦的残忍啦~。
  既无政治智慧,又无勇气的,能有啥好的政治制度设置?

  这朱棣,竟然最大的“体制构建”,就是赋予了内廷二十四衙门最大的政治权力。
  明一朝吧,已入“皇帝专制”,与前面朝代最大的区别是取消了宰相,而改用“内阁”来取代。
  不要以为不就名称改了嘛,毛子啥大相碍。
  但熟悉政治体制的人士,就明白有宰相的年代,就是“国体”与“政体”还是各负其责的:皇帝呢,是国家的元首,事关国家的大事,就是他拿桩了;宰相呢,是负责日常政治体制运作的,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管理,特别是国家提供给民众的“公关事业管理”,就是宰相日常管的事。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把宰相给取消了,只是给自嘎设置了个办公机构——内阁,也就是说,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全是皇帝一把抓了。
  所以才叫“皇帝专制”嘛~。
  但朱元璋还是有一点清醒的,他对宫内的“私生活”,还是不让其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的。
  所以他在宫内把太监们分成24个“衙门”,不过是让其各司其职、做好服务而已,是决不让内宫事务影响到日常执政的。
  也不是说啥,明朝洪武年间就是个后宫,也讲究职司分明,各负其职,井然有序的。这在老外那,出现这么有条理的管理,还是在1898年荷兰海军将军舰的组装设置成“流水线生产”,从而催生出20世纪的《现代管理学》后,才有这么井然有序的管理体制。
  ——虽然咱们明朝时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实力已大不如前了,但那会全世界的好东西还在咱国家。那会,欧洲那还乱哄哄的,英国和法国俩欧洲大国,还在那乱干“百年战争”呢。
  但一到朱棣这里,完了,这人表面牛逼,内心却自卑和怯懦得要死,还犯被迫害狂的,老以为世界上有人要谋他身家害他命,也就要建立一个保他“绝对安全”的体制出来,做个蚕把自嘎包起来了。
  啥才是“绝对安全”的体制?

  当然是与世隔绝呗~:身边全是“自已人”,使个眼色就有一大堆人帮自嘎把事儿办全了。外面有谁对自嘎有啥图谋异动的,自嘎有最好的“耳目”,老早就提前知道了,就前去把那人给宰了。至于“自已人”的人品和能力是不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朱棣才不管那么多呢。
  ——看看,朱棣这人就这么除精有笨的。
  这种只对自嘎效忠,而断绝一切社会自然关系的“奴才”哪找去?
  朱棣还自以为真找着了,就是宫里面那帮太监。
  得~,也就赋予宫里面的太监最大的政治权力了。
  于是,打朱棣开始,明代“内廷太监专权制度”就“建立健全”了:
  宫里这24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司礼监”是这24衙门中的首席。
  这司礼监的权限可大,有与宫外内阁相同的权限,可以随时制衡宫外的内阁,仿佛两口子的关系似的:看似大事是宫外的内阁处理,小事是内廷的司礼监处理,但啥是大事啥是小事,全是司礼监说了算。
  这也就罢了,司礼监还有一样内阁没有的东西,就是“刑事监察侦缉权”,司礼监不还得充当皇帝的耳目嘛,所以总兼任另一种角色,就是东厂呵、西厂呵、大内厂卫呵的总管。

  这样,太监们除了宫中职务外,还派生出许多种外差使职。更坏的是,还成“无鸡不成宴”了,凡是所有政务、军务、外交事务,都得有宫中太监跑去“监察”、“辅办”。由此,这些本来只为皇帝办事的人,就全面总揽了明朝时代的政务、军务、社会事务。
  ——还有个屁“公众事务、公共事务”呵,明朝就是这样大小事体全是为皇帝一人服务的。皇帝还以太监为爪牙,完成了全国性、全社会性的“条条”布局。而这种“条条布局”,无论从设置初衷、实施过程、施为后果,全是所有权利便宜尽归皇帝一人,是不带任何一点“公众性”、“公共性”的。
  他娘的~,这太监由此走上国家和社会正规正式的政治体制,明朝算是空前绝后了——希望太监本来就是断根的,当真“绝后”了才好。
日期:2012-01-01 14:58:53

  (接上节)

  那么,这种“皇帝专制,太监专权”的政治体制,是不是对皇帝就当真万无一失呢?
  哪呵~,明朝的乱局才刚刚开始。
  “宫内之乱”,朱棣后就没断过。
  这些太监们都没受过正式正规的公共服务政治培训和训练的,与宫外内阁以下的官僚素质那是个天差地别,全是正事不晓干,混事、乱事干起来就是个无边无际。
  “太监专权”、“厂卫滥屠”一直是伴随明朝历史的那些事儿,反正明朝最能出名上位的,倒不是神马清官名吏,而是汪直呵、刘谨呵、冯保呵,一直到他娘的魏忠贤,连、连那个率船队下南洋的郑和也是太监。
  啥年代呵?

  到嘉靖年间,还发生了那件奇怪的事:壬寅宫变。一帮子宫女,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机,把嘉靖皇帝给生生勒死了。这种大逆常理之事,竟然还成了明朝一件著名的无头公案。
  那这种太监专权的体制构建,是不是对社会与国家的大事有啥“奇效”呢?
  切~,还是件糗事。
  明英宗时期,皇帝本人亲自带了50万精锐部队——京军,与别人7万入侵的瓦剌人掐过,其监军就是当时司礼监的大太监王振。这个王振,连皇帝都在呢,也不放在眼里。自嘎又不懂军事,还乱安排军事,别人的军事主官对他说几句实在话,也被他大大声“腐儒无需多言!”地骂将回去。结果50万精锐京军先被瓦刺军各个击破,再将其围困至绝地,明军连水都没得喝一口,渴都渴死了一大片。最后50万京军被包了汤圆,连明英宗也被瓦刺逮了去。

  这就是那场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咱汉人打仗,史上就从来没这么窝囊过,这算是开了个历史之头。
  后来就是那个于谦,誓死打了一场北京保卫战,才保住了明朝。还是这个于谦,后来又被太监们陷害死了。
  明朝的太监们能干点正事的,就郑和、冯保俩人。俩还是个半吊子:郑合七下南洋,威威风风地都飘到非洲去了,却不知为了神马,到现在还估摸不透。那个冯保呢,倒是与张居正私交甚笃,因此成就了张居正的“万历中兴”。
  反正就是明朝的太监专权制下,明朝就成了个混仗的年代。
  明朝实现的两次“中兴”:一次是明孝宗时“弘治中兴”,就是在全面抑制太监内廷权力,充分发挥内阁官员的作用下实现的。第二次就是张居正搞的“万历中兴”,又是因为得到了司礼监大太监冯保的全力支持才弄成的。

  这两次真正有“公共体制”建树的时代,却因为明孝宗和张居正的去世,马上就恢复到“正常”的混仗状态中。
  俺总是惊叹于网民的智慧,他们说出了“正在打一桌很大的麻将”这种经典台词。没错,这种“正在打一桌很大的麻将”的做法,就是从明朝的政治体制构建开始的。
  明朝的政治体制,就是这样构置成了“看着上家,防着下家,盯着对家”毫无前途的博弈游戏。内中的相互猜忌、相互倾轧,最终不仅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最烂的因素,还彻底解构了中华社会。
  也不是说啥,在这种劣质化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气氛下,连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男与女的关系,也被解构了。咱们世界上最漂亮也最能干的女性,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以往中华文化中男女合作、男女互动的“风月术”,全不见了。咱们看明代那几本著名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几部书小说+起来,就一个女性——林冲的老婆是好人,还不知她叫啥名字。这几部名著里叫得上名字的,有一个好人吗?不是谋杀亲夫,就是把人肉剁成包子馅卖的,再不就是白骨精、蜘蛛精、兔儿精、老鼠精神马的。

  俺靠~,连最自然的男女关系也被解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还有神马前途?
  所以皇帝家的平时不提供公众服务、公共服务,一打起仗来,老百姓就个个哭倒于地,誓死不从军的——他们保卫了皇帝和皇权,又能得到神马好处?
  当这个没有公众化、公共化可言的政权,走到了帝国斜阳的时候,那个倒霉蛋崇桢发泄完无人可用,因此“满朝文武皆可杀!”的情绪后,孤独地踏着满天星辉走到了煤山那棵老歪脖子树下,最后回望了一眼已变阴森的紫禁城,就把脖子伸向了那幅华贵白绫的套子里。
  公元1644年春天,一个时代的悲剧落幕。

  崇桢皇帝死得太孤独了。
  他死前并不知道,此时一个远隔关山与重洋叫“英伦”的国家,有一帮子叫“资产阶级”的平民商人发动了革命,正在他们的国家里搞“第二次大宪章运动”,从而在他死后接近80年的时间里,成功地成立了一种叫“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崇桢皇帝更不知道,有一个叫“民主”的词汇,随后将响彻世界。
  崇桢皇帝还死得那样孤独,因为他不知道他的死,代表着冥冥中有一架巨大的天平,已开始向西方倾斜。

  而这个巨大的天平之所以发生倾斜,其实就是东西方在相同的历史节点,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