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12 15:09:47
十二. 高适
档案:
生年:700年—765年
籍贯:汉族。
字: 达夫、仲武,
祖籍: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代表作品:《燕歌行》、《别董大》
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风:以边塞诗著称于世,诗情调悲壮苍凉,笔势豪健、雄壮奔放、激昂慷慨。
经历:
公元700年出生在商丘。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
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
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 高适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日期:2012-10-12 16:09:45
【正文】 男儿本自重横行
一个大风凛冽的夜晚,高适悄然来到人间。
尽管是一颗耀眼的边塞诗明星,他没有象张九龄那样择地而生,更没有带来任何异样的天象,只是象一颗流星悄然滑落在商丘这个小地方。
这是公元700年,一个光辉灿烂的年代。高适怎么也没有料到,紧接着携手来到人间的还有另外两个大人物,李白和王维。12年后,另一个大人物杜甫也闪亮登场,共赴这场前生的约会。
同在盛世,同是神童,诗人们的命运却各有千秋。高适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曾是一代名将,父亲又是镇边之帅,他的童年生活自然是无忧无虑,日子就是一罐喝不完的蜜,让笑声撒落一地。
这还不算,过了两年,父亲就带着他来到韶州生活。在这里,天地又是另一番景象。除了书桌上的诗书,还有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花鸟虫鱼带来的乐趣更是妙不可言,将他童年的记忆装扮的多姿多彩。但是,渐渐的,他眼里的世界变了。他那出任韶州长史的父亲总是愁眉不展,因为他所任的官职太微小了,不但不受从政者欢迎,而且所在地远离京师,根本不会受到朝廷的重视和皇帝的宠爱,更不用谈晋升的机会了。由于待遇差,整个家族开始走向没落,最终沦落到了躬耕田垄的地步。但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父亲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让全家人的生活彻底失去支撑,陷入贫困之中。
贫穷是可怕的,它让生活黯然失色。高适一天三餐都吃不饱,几乎到了乞讨的地步,可他却不以为然。现在的穷困潦倒一定是暂时的,身为男儿就应当心怀天下,只要有抱负有追求有梦想,就总有一天走上康庄大道,从此闻名天下。于是,小小少年“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在世人鄙薄贫贱的目光里开始发愤读书和习武,将苦难给予的磨练统统消化在成长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向田垄耕种,获取急需的粮食。
时间在变,少年在长大。高适一直在努力,不仅学业有成,还“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这不是自夸,交游甚广的他不仅重义气,还有游侠之风,常以建功立业自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刚刚过了二十岁,便迫不及待地奔向长安,开始了追逐梦想之旅。
那时候的唐朝正处于顶峰状态,却让一个李林甫把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对于文人墨客更是一再打击。你若想出仕,别说一介布衣,就算是世家子弟单靠一己之力,前途也是极为渺茫的。
但是,向来自负的高适根本不管现实这一套,自认为书剑皆成,天下无双,功名只是手到擒来的事。你看,穿一身破旧长衫的他在长安咸亨酒店站着喝酒,心气却很高,根本瞧不起眼前那些大声喧哗,只知死读书然后去考进士,想要跟皇帝要官做的家伙,根本没有意识到在这里自己只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而“屈指取公卿”只能是白日梦,更没有料到,自己去参加应试时,竟然会名落孙山。
这兜头一盆冷水浇得他浑身冰凉,不知如何是好。为了能够走向仕途,他不得不免为其难,四处拜访各路名人,以求帮助,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失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都的生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他只得默默离开这片繁华地,走向商丘一带。
那时候,燕山一带的游牧民族经常进犯唐朝边境,战争频发。失意不失志的高适带着满身尘埃到了蓟门,“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想像着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在边塞立功封侯的情形,便豪情顿生,主动前往边境参加战斗,将求取功名的希望都寄托在疆场上。他是那样的卖力,那样的出生入死,但是战争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更没有送他一身功名,而是让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变成了肥皂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