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10 20:44:27
唐朝制度,皇帝的诏书有错误,门下省可以驳回去。在门下省任给事中的郑肃、韩佽(音cì)早就公开扬言,要把任命李训的诏书退回去。这让李德裕非常高兴,随口告诉王涯。王涯只求息事宁人,回身偷偷把郑肃、韩佽叫到跟前,骗他们说,李德裕留话,令二人不要这么做。王涯是两位给事中的上司。他的话,郑肃、韩佽自然没有怀疑。他们都以为李德裕另有布置。等李训就任四门助教,李德裕才获悉真相。他愤愤地对郑肃、韩佽说:“如果我不希望你们驳回诏书,会当面相告,何必让别人来传话!更何况,你们给事中哪里需要听宰相的命令?”
为了不开罪李训背后的天子和阉人,王涯竟然不惜说谎,去帮助一个小人。不知道,空谷鬼哭时,他心里是不是充满了悔恨。
很短的时间内,李训不合常规地连连超擢。在擅于飞檐走壁、避开障碍的小人面前,唐代官制形同虚设。天子宠爱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为李训这个小人,给了李涵那些大人物所没有给予的体贴。
有一日,天子在蓬莱殿看书,李训就陪在他身边。李涵突然讲起几年前问许康佐的那个“阍者杀吴子馀祭”的故事。他告诉李训,自己的左右也有很多阉人,要不要担心象吴王余祭那样,死于非命。李训慷慨激昂地说自己愿意替按李涵的意思,下手铲除阉人。
你看,郑注的医术解除了中风带给李涵的肉体苦痛;而许康佐不敢解说的《春秋》,李训敢。李训给了天子一个明白简练的解答。和许康佐、牛僧孺、李德裕不同,他与郑注都很关注李涵难以启齿的隐忧,还有内心的渴念。他们都敢于正面回应李涵,热衷于帮他解决在旁人看起来是很复杂的问题。两个小人从中寻找自己的机会。李训使李涵确信,眼前这个俊美的人物不仅能阐释《春秋》,还能讲授更为艰深晦涩的《周易》——关于预测和掌握命运的专门学问。
李涵已经迷恋上隐秘的交谈了。从来没有人象李训这样讲解《周易》。古朴的文字传递出微妙的意思。这样的讲解透出一种让人着迷的阴柔,使李涵神魂颠倒,在《周易》曲径通幽的文字迷宫中倘佯忘归。当天气逐渐热起来时,李涵还体贴地将宫中收藏的水玉腰带和辟暑犀如意赐给了李训。传说这两件宝物能辟暑生凉。在袭袭的冷气力,君臣两人不知不觉,就度过了那年的整个盛夏。
李涵与两个小人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结合,这决非偶然。你不能理解,一个孤零零地住在大明宫这座凶宅里的人,多么需要关心和鼓励。
没有道德上的禁忌,急于事功又不讲究程序,使郑注与李训少了很多束缚。在得到了李涵的明确支持后,郑注与李训要放手一搏。可是,他们的力量还太单薄了,需要网罗党羽。李训和郑注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王璠了。陷害宋申锡,已经使他深得郑注的信赖。
再有,就是罗立言。
罗立言出身宣州的富商家庭,按当时的观念,是比较低贱的。不过,他书读得很好,三十年前就高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担任阳武县令时,罗立言的强悍作风就显露无疑。当时,这个内地的小县并没有城墙。当他了解到节度使有意修筑城郭后,就决定照办。可是,堪定的城墙地址多在当地富豪大贾手里。谁也不肯退让。罗立言以雷霆手段,硬是逼他们让出土地,还要自掏腰包、自雇人手,在原属自己的土地上筑城。谁敢不从,就要遭严惩。结果,数旬之间,巍巍的城墙就屹立在阳武县。接着,罗立言挟此余威,整治境内奸盗,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朝廷特意给他加了朝散大夫的头衔,以示奖励。这让他洋洋自得,露出了小人嘴脸来。一个小小县令,出行时要衙役亲兵前呼后拥,夹道保护,宴请宾客时更是酒水铺陈、官妓罗列,排场远超朝廷重臣。罗立言对待上级傲慢无礼,对待下级更是嚣张之极,最后弄得人人厌恶,很长时间都无法升迁。他愤愤不平,自觉有天大的委屈,难免口无遮拦。如果不是节度使庇护,罗立言早就被严惩了。到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期满后复出,担任盐铁河阴留后,还兼任侍御史。
盐铁河阴留后归盐铁转运使管,是个肥缺。平心而论,出身商贾人家的罗立言理财手段比别人是要高明,很受上司赏识。但罗立言却趁机中饱私囊,贪污了一万九千缗。当时的盐铁转运使爱惜他是个人才,大事化小,只奏请朝廷削掉了侍御史的头衔。
不过,罗立言的人品还是受到了非议,仕途不顺,又过了好几年,才当到庐州刺史。朝廷觉得要借重他的理财手段,召回长安,任司农少卿,主管财物。
罗立言曾写过一首《赋得沽美玉》,自比“浮彩朝虹满,悬光夜月孤”的美玉,说是自己“几年沦瓦砾,今日出泥涂”,希望能有一位良匠来采斫,让自己去掉瑕斑,现出光洁的玉色来。他眼中的良匠,自然是天子身边红得发紫的两个小人。罗立言趁管理太仓库房的机会,巧立名目,弄了不少钱,贿赂郑注,又结交上了李训,成了他们的心腹。
投靠李训、郑注的另一位大臣叫郭行余,早年才华横溢,孟郊的诗歌里有一句“瘦郭有志气”,说的就是他。李训还在东都服丧的时候,郭行余与他就形迹很密,还多次致送厚礼。太和五年九月,他调入长安任大理卿,也是李训的心腹。
韩约也被网罗到李训门下。这个人来自偏远的湖南武陵,颇有才干。元和年中,驻扎西北的振武军卒饱受缺粮之苦。当时的宰相李绛推荐他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抵达西北边疆后,韩约让犯了罪的九百余名官吏耕种,用收成来偿还罪赃;得到的四十余万石粮食全部供养边境驻军;后来他又到云州等边地屯田,一举节省库钱一千三百万。这些政绩使韩约声名鹊起。十多年间,他一再升迁,后来出镇交趾,领安南都护,官声也还不坏。
当时,爱州(今越南清化)有个刺史叫韦公干,贪婪成性,不仅搜刮民脂民膏,还抢掠民间女子当奴隶,共有女奴四百人之多。爱州有一尊马拉铜柱的塑像,他竟然想推倒熔炼,好把铜卖给经商的胡人。当地人都说这铜柱是神物,把他推倒会得罪海神,整座城会遭受灭顶之灾。可无论百姓如何哭诉,韦公干也无动于衷。韩约知道,铜柱不是什么神物,而是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立的,象征着大汉的疆界与权威,就出面制止了这种胡闹。最后,他还用自己的女婿来取代韦公干,算是替当地除了一害。
其实,韩约自己也是一个贪婪的人。在安南有种特产,叫做玉龙膏。当地人用它,能把银子化成液体。安南都护任满后,韩约回长安当太府卿,临行前索取了不少玉龙膏,要带回长安牟利。有人警告他,古老相传,这种药膏不可拿到北方来,否则会惹来大祸。韩约不听,硬是带着玉龙膏回长安了(引自《宣室志》)。依靠多年搜刮来的钱财,他在长安过起了奢华的生活,尤其是饮食更是精美。韩家的樱桃饆饠,烧好后樱桃颜色不变,和萧家馄饨、庾家粽子并称长安衣冠家三大美食。还有冷胡突(用牛奶、香料和米粉混合碎冰做的冷食,类似刨冰)、鳢鱼胸骨、獐皮蒸面条也是天下驰名的美味。
听听李训的鬼魂诗歌结尾那句“珍重昔年金谷友,共来泉际话孤魂”,就知道,他是把自己、其他三缕鬼魂,还有网罗来的王璠、罗立言、郭行余、韩约比做引领魏晋风流的金谷二十四友。不过,王璠等人分量还不太够。那时候,李训和郑注一直想找几个有资格当宰相的人,好完全控制朝政。反复考察后,他们相中了舒元舆。
这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文人之一。也正因如此,舒元舆眼高于顶,自负奇才,一心想一步登天,染指大权。说起来,他是元和八年的进士,比起贞元末年就考中进士的罗立言,资格还很浅。可舒元舆比罗立言的野心要大得多。说起来,他的确很干练,文章写得也很好,替宰相裴度写的檄文文气雄健,《牡丹赋有序》更是天下传诵。
舒元舆经常拿着自己的文章到处招摇,夸说这洋洋八万字“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是犀牛的角、大象的牙。朝廷里的大臣看不惯他的狂妄样子,将文章扣了五个月,都没有呈给天子。舒元舆不服,第二次上书,这才让文章送到了御案上。没想到,李涵非常喜欢,特意拿给宰相看。
这下,舒元舆的气焰更高了,动辄议论朝政,希望能博得宰相的青睐。没想到适得其反。李宗闵嫌这个人太轻浮,把他赶到洛阳去。倒是李宗闵的政敌李德裕很爱惜舒元舆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
当李德裕得知舒元舆想顺便护送父母的灵柩回洛阳后,特意告诉他:最近有僧人自东边而来,说在洛阳某处有一块风水宝地;如果将先人安葬于此,可以福荫后人,官至极品。舒元舆连连推说家境不好,不愿意虚掷钱财去买风水宝地。又过了些时日,那位精通风水堪舆的僧人跟李德裕聊天,偶然说起洛阳那眼风水穴已经有主。买地之人,就是舒元舆。
李德裕这才知道,那也是个口是心非的小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