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宅——晚唐遗事》
第52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09 18:04:03

  白居易的诗歌明白如话,流传天下,号称妇孺都能懂,何况许生这样饱读诗书的举子。他有一首小诗里后四句就是“白首故情在,青云往事空。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虽然,白居易的诗与自己刚刚听到的鬼吟诗一个五言,一个七言。但颈联开头用的都是白首与青云。白居易诗里说的是,先前和自己一同担任翰林学士的六个人中,五个当上了宰相,只有自己是渔翁。这个五个宰相,就有一位是王涯。更明显的是,王涯死讯传来时,白居易特意写了一首七律,就有一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首同归”一模一样,绝对不是偶然。

  这四个字,是来自《世说新语》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的是西晋时,富甲天下的石崇与美绝人寰的美男子潘岳是好朋友。他们曾与当时的一帮名流聚会在洛阳城外的金谷园,吟诗作乐。写成的诗歌,就汇编成一部金谷诗集。不过,那些诗歌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潘安的一首流传下来,其中就有“白首同所归”一句。没想到,一语成谶(音chèn预言)。后来,两人遭仇家陷害,被押赴东市刑场。先到的石崇当时并不知道潘安也被判死刑,突然见老朋友也被绑来,很诧异。潘安无奈地说他们果然是象诗中说的,“自首同所归”。没想到,这句诗在几百年后又被引用了。

  王涯是贞元八年进士擢第,接着就登宏辞科,踏入仕途。早在唐德宗(李适)时代,他就是翰林学士了。以这重资格论,他甚至比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还要资深。后来,王涯的外甥皇甫湜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参加科举考试,在卷子里抨击宦官专权,被黜落。受此牵连,王涯被削掉翰林学土之职。这是他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不过为时很短。仅仅过了两年,王涯就回到了长安。经过五年辛苦,他再次入学士院。

  王涯文思清丽,文风雅正,当时许多诏书都出自他的手笔,深受唐宪宗赏识。当时,王涯的府邸离大明宫很远,来去很浪费时间。天子特意把一座位于光宅坊的宅院赐给他。
  要知道,光宅坊毗邻大明宫,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风水据说也很好。当年,这一带曾是皇家的葡萄园。有一回,术士观气,发现葡萄园有一股神秘的气冉冉上升,引起了天子的注意。在离宫廷如此近的地方出现异常,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唐高宗(李治)下旨,掘地三尺,挖出了一个石函,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万多粒舍利子。于是,他就让人在此修建了华丽的光宅寺。在大明宫还没有修建侍漏院时,清晨上朝的官员多在光宅寺等候宫门开启。王涯却能舒服地呆在温暖的家里,真让别的大臣羡慕。

  次年,王涯更上一层楼,当上宰相。到了元和十三年八月,他因不支持裴度征伐淮西,丢掉了宰相之位,黯然搬出了光宅坊。人们以为,王涯将从此成为过气人物。可事实正好相反。几年来,他在地方上任节度使,屡发议论,声调很高,反不像当宰相时那样沉闷。谁都看得出,王涯野心勃勃。几年前,他回长安,任盐铁转运使,改住永宁坊。
  盐铁收入是朝廷主要财源,急需整顿。王涯果断收回了长期被藩镇攫取的淄青各州铜铁税收,使长安多出了百万之巨的税源,受到好评。但是,他被赞誉冲昏了脑袋,又下手修改江淮、岭南茶税。朝廷的收入倒是增加了,茶农、茶商却被盘剥得喘不过气来,咬牙切齿,痛骂王涯。可王涯才不在乎呢。罢相的经历似乎使王涯更加懂得权势的重要,很努力地做这么多事,就是梦想有朝一日,能再度入主政事堂。在罢相十五年后,垂暮之年的王涯终于如愿以偿,第二次拜相——有唐一代,两次成为翰林学士,又两度拜相的,只此一人。只不过,这次拜相让王涯丢了性命。

  就在许生胡思乱想的时候,最后一位人物也交卷了。他身材颀长,光洁的面庞上几乎看不到髭髯,是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子。既然知道前一缕鬼魂是王涯,许生自然能猜出这如花美男一定是与王涯一起罹难的另一位宰相李训(李仲言)。在他的诗歌里,果然也提到了金谷园的朋友。
  新荆棘路旧衡门,又驻高车会一樽。
  寒骨未沾新雨露,春风不长败兰荪。
  丹诚岂分埋幽壤,白日终希照覆盆。
  珍重昔年金谷友,共来泉际话孤魂。
  如果说形体眇小、两目短视的郑注是如鱼般的人物,那李训就是水样时代里花样的男子。“秋水为神玉为骨”的风姿,依稀可以看到叔祖李揆的影子。当年的李揆姿仪俊美,文采风流。唐肃宗(李亨)都用羡慕的口吻说:“卿门第、人物、文章当代所推”。李揆因此被世人誉为“三绝”。门第第一、人物第一、文章第一,使他的名声传播四方,连吐蕃人都知道“唐家有第一人李揆”。李训本可以是家族的又一段传奇。家世清华、进士擢第,他拥有跻身主流社会的全部硬件。李训第一次踏入长安的滚滚红尘时,玉树临风,俨然是翩翩浊世一佳公子。那时,叔父李逢吉权顷朝野。李训心甘情愿地充当起奸相的羽翼。不曾想,“武昭事件”中断了看似平坦的仕途。

  武昭曾经当过石州刺史,犯了点过失,被贬为袁王府长史。另一位宰相李程有意重新起用他。可李逢吉从中作梗、百般阻挠。一次聚会中,郁闷的武昭借七分酒意,向朋友茅汇大发牢骚,说到激动的地方,扬言要刺杀李逢吉,一出胸中恶气。在座朋友都把这句话当成酒后乱语,谁也没往心里去。可谁曾想,隔墙有耳。武昭锒铛入狱,连茅汇等人也身陷囹圄。对李逢吉来说,武昭之流不过是毫无威胁的小角色。奸臣借题发挥,真正的目标是李程。

  为了叔父奸计得逞,李训不惜纡尊降贵,偷偷跑到牢狱见茅汇。他想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茅汇去攀咬李程。在他看来,这个罪犯只要闭着眼睛,胡乱编造一套谎言,就可以从案件中脱身。远点说,平步青云也不是没有可能。李训想不出,茅汇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笔交易。所以,他忘了隐藏自己,亲自出马,卷入案件的是是非非。这暴露了李训一个致命的弱点:他的眼光拘泥于现实的利害关系,忽略了人世间无论何时,都还有一种信念,超越利害关系之上,影响着我们的抉择。

  茅汇严辞拒绝了李训,还揭发了他诱供的卑鄙行径。起意谋杀宰相的武昭死在刑杖下,蓄意诬告宰相的李训也坐罪流放。这桩轰动当时的案件,使一个春风得意的前进士、名家子,一跤跌下云端,变成士大夫不齿的小人。他的仕途,看起来好象走到头了。在《喷玉泉幽魂》里,李枚把李训誉为“四丈夫”之一。但他多半是错了。这是一个曾阿附于奸相李逢吉的人,一个胁迫他人诬陷宰相的人——这的确是一个小人。也许,他会比郑注好些,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涵登基后,李训获赦北归,结束了流放生涯。可恰好老母亡故。李训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洛阳守孝。
  此时,已经失势的李逢吉也闲居东都。这个奸臣心有怏怏,一直在谋划如何东山再起。李训把叔父的心思揣摸透了。他自称与郑注交情深厚,自告奋勇,愿意去疏通门路。李逢吉深知族侄的手腕,欣然给了他一笔钱。就这样,李训身携金帛珍宝,又一次踏足长安。
  郑注收下了贿赂,但没有打算帮李逢吉。这个小人很贪婪,可一点也不傻。他知道声名狼藉的李逢吉气数已尽,不值得浪费精力。但是,郑注看中了李训,把他引荐给了权阉王守澄,而王守澄又推荐给了李涵……
  清朝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把李训与郑注都誉为奇才。我们只能说,这是一对颇为奇特的组合。他们都属于小人物:郑注是江湖游医;李训在武昭之案中留下的污点本也会断送他跻身上层的机会。以公认的道德标尺衡量,他们不仅是小人物,还是小人,都有过陷害忠良的记录,一个恩将仇报,一个将要恩将仇报。
  父母亡故后,为人子嗣要服丧二十七个月,叫“丁忧”。自古以来,这都是士大夫最重视的规矩。可丁忧期间,李训穿着山人的服饰,出入大明宫。等丁忧期满,天子就迫不及待地想让他入翰林学士院。当时担任宰相的李德裕扳着手指,细数李训种种劣迹,还引用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言:“亲贤臣,远小人,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士,后汉所以倾颓也……”
  李涵悻悻地问了句:“就不能给李训一个改过的机会么?”

  不能。李德裕当场硬绑绑地顶了回去:“李训之恶,著于本心,又怎能改邪归正呢!”
  李涵见说不过李德裕,就改称李训是李逢吉推荐的。这更是不成理由的理由。李逢吉自己都臭名昭著。李涵只好退让一步,想让李训担任别的官职。没想到,李德裕还是很强硬。无奈之下,天子只好转头,问在场的另一位宰相王涯有什么意见。
  王涯揣摩上意,知道李涵很喜欢李训,就无可无不可地赞同了。李德裕一听,有些急了,在天子脑后连连挥手,想制止王涯说下去。这时候,李涵回头,正好看见了摇动的手掌。年轻的天子面色立刻阴沉下去,下诏任用李仲言为四门助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