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被埋没掉的(职场规律总结,20万字)》
第28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23 13:24:08

  要想真正成为世界顶级人才,除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框架,更为需要卓越的创造力。在创造力方面,有两大问题摆在国人面前。首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西汉时期独尊儒术以来,中华文化师古、法古、尊崇先例,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和准则的特质就越来越强大,明清的八股文更是将此发挥到了极致。崇古尊先传统的实质是一种“模仿”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所谓的“学习”也基本等同于“模仿”,只不过模仿的对象是古代圣贤。这种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无疑极大地限制着个人及民族创造力的发挥。我们浏览二十五史,或者留意日常生活,周围人等,不难发现到处都有崇古尊先和惯引先例影子。其次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现行教育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标准答案”,其对国人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八股文”。八股文更多强调的是“模仿”和“规范”,尚不存在非对即错、泾渭分明的问题,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取得高分仍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程度的创见。而现行“标准答案”式的应试教育,只讲求“惟一”和累计的“分数”,虽然这样可以提高考试的标准化程度、公平性和阅卷效率,减少外界人为因素干扰, “答案面前人人平等”,降低评分的随意性;但“非对即错”的倾向无疑会给长期接受此种教育者带来思维上的束缚和局限,制约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笔者并不反对应试教育,事实上现代所有国家的教育都是和考试联系在一起的,而反对的是“极端标准答案式应试教育”。在现行的这种体制下,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得高分更多靠的是记忆力和经验。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学生一旦进入社会,面对“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和“没有标准答案”的环境,在如何实现“学习”和“进步”、持续提高自己能力的问题上显得茫然失措。在国人离开“老师”、“教材”和“标准答案”后连基本的“学习”都显得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创造力就成为了一种“奢求”,最终成长为世界顶级人才的概率就变得更低了。

日期:2011-11-24 18:36:31

  毋庸讳言,成长为世界顶级人才需要有很好的个人潜质,像笔者这样潜质平庸的人肯定是与这个伟大方向无缘的。中国13亿人口当中,智商高、潜质好,最有可能成为世界顶级人才的都在哪里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就是高考能够考上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这样国内一流大学的人才。但此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这些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里面也几乎看不到世界顶级人才呢,是不是他们的智商还不够,或者是另有原因?!实际上,尽管存在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大学连年都在扩招,但在13亿人中能够考上这些一流大学的,皆是人杰中的人杰,智商和潜质都非常好,而且不乏多才多艺、灵气横生之辈。对于人才成长而言,潜质也同样只是一种基础条件,最终能否真正成为世界顶级人才,还要看个人奋斗方向和历练机会等因素,其中发展路径或者说去向又是一个问题的关键。我们不禁要问,我国世界顶级人才的种子,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都哪里去了?

日期:2011-11-25 18:44:08

  据笔者多年来的了解,国内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大致上有这么几个去向。第一、出国留学深造,最终定居欧美日本,入籍所在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流大学毕业生当中最优秀的部分基本上都走了这条路,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流传非常广泛的“中国一流人才”在国外的说法。第二、接着读硕士读博士,最终到了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成为我国现有体制内单位的中坚力量,这个去向上的比例也相当大,甚至可以说是主流,特别是1990年代以前的毕业生更是如此。第三、进入境内外企和跨国公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华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特别喜欢在国内一流大学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当中招聘员工。这种去向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常见,即使到目前,进入跨国公司工作还是国内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理想中的选择。第四、毕业后出国留学或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在能力和事业小成之后又加入在华跨国公司,这类情况在国企当中比较常见,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当中的一些员工就是从“石化双雄”过去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