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被埋没掉的(职场规律总结,20万字)》
第27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08 16:01:50

  此外,一些领域虽然不需要大规模协作,但实践性很强,需要不断积累实际案例、通过丰富的历练才能够成长为专家。比如军事、医生、和经营管理者,即使是成规模的正规单位专业人员,个人非常努力,积极向上,若得不到大量的不同锻炼机会,也基本不可能成为专家。而对于那些业余的草根们,更不太可能有那么多机会去锻炼、观摩和交流,只能靠文献资料去领悟。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有人成长为专家了,大多也只是纸上谈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实践性较强的领域,缺乏实战经验、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专家”根本就算不上专家,靠他们提升国家竞争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即使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很多课题也是需要不同专业知识、学术背景的人员组成联合小组,协作才能完成,同样需要较大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比较大型专项调研、某一重大经济问题定量化研究等,传统的思辨式定性研究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

日期:2011-11-10 13:59:23

  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草根专家们不可避免地集中于人文社科的思辨式研究领域,而难以诞生在科技、军事、管理、统计、定量经济等方面,当然也不能排除极个别的案例。我们在肯定草根专家在给社会带来贡献、推动学术繁荣、历史进步的同时,也不应当过分高估他们的作用。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才是提升一国竞争力的最为根本的要素。换而言之,一个国家要全面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终靠的还是数以万计来自各个领域的具有丰富创造力的科技专家。一项重大科技进步,可以成就一个行业,创造一个时代。非常遗憾,科技恰好是草根专家们不太擅长的领域。草根专家对于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一家竞争力,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帮助,但作用非常有限。与其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寄希望于草根专家身上,倒不如想方设法、竭尽所能推动正规的科技专家队伍大幅提高创造力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创建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

日期:2011-11-13 16:36:09

  我国为何难以诞生世界顶级人才
  世界顶级人才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衡量某国全球竞争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常被用来评判一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得失。自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以来,截止到2009年底,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共有10位,他们分别是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远哲(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崔琦(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钱永健(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高锟(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这10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当中,皆非中国国籍,同时也只有高行健在1949年之后的大陆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当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世界顶级人才里面的佼佼者,世界顶级人才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基本等同于在某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凡影响力、能够引领发展方向的专家。

日期:2011-11-19 09:13:31

  谈到这里,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无法平静下来,感慨万千也自在情理之中。前段时间笔者曾去拜访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李老师一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话题,就酸溜溜地抱怨建国以来教育体制的失败,说惟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还是西方敌对势力手中分裂中国的棋子达赖,根本与学识、贡献和创造力无干。尽管笔者一直以来都对心直口快的李老师非常尊敬,但还是对他的看法持保留意见,并与其进行了深入交流。

日期:2011-11-22 09:59:38

  本人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实践、探讨和感悟,认为世界顶级人才的炼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体制固然异常重要,但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已,绝非充要条件。总的来说,世界顶级人才的诞生,受个人潜质、文化环境、教育体制、成长环境、历练机会、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思想碰撞、奋斗方向、勤奋程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里提到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成为障碍,皆需过关斩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