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期货生涯——兼谈中国金融业乱象》
第6节

作者: 水仙长在咖啡杯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学而优则仕”,“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切都是围绕着“做官”二字,而“做官”并不能创造财富,相反,却只是消耗着财富。如果一个社会,知识者、精英都去做官,生产者、创造者都是无知无识的底层,那么这个社会是注定没有活力,没有创造力,也没有竞争力的。实际上,有报告指出,中国2008年以来,年均人才流失量几达80万人,是全球第一便是这种隐性失血的最佳写照。

  然而,一向不想“做官”的我,就要“做官”了。
  小K在电话里告诉我,马总的朋友,XX冶炼厂的X总对我的情况很感兴趣,很想见我,希望我带上简历,今天下午就去,X总的电话是159XXXXX。
  这人的电话里怎么有好几个“4”字啊?
  试着拨通了X总的电话,对方是一副非常令人舒服的中年男性嗓音。简单地问了我情况后,就约我下午15点30分来XX大厦1101室一聚,他再次强调,要带上简历。我突然有一种喜悦的预感,工作有着落了。要知道,2008年第三季度,报上几乎看不到招聘广告,倒是裁员、倒闭、欠薪、群+体事件的报道比比皆是。
  就这样,我和T书记告别了,临走T书记还特意多算了我300元工资,他希望我买套好一点的西装去。于是,在中午短暂的两个小时里,我扔了工装、买了书包(放简历用)、换了新皮鞋、新衣服,也印了过塑的简历。
  准时来到约定的地点,原来是一家期货公司在广州的分公司,公司冷冷清清,连前台都没有,径直走进“1101”长廊,才发现整层楼都是他们的,只不过,整层楼只有“培训室”里几个人坐在电脑前看着跳动的数字,不,还有一人在下军棋。其实,这等惨景在当时的证券公司也不稀奇。

  问过人,才知道X总就坐在长廊尽头的“经理室”内。
  日期:2011-11-16 15:35:24
  X总是个30岁、方头方脑的瘦高个。不过他的眼睛很不习惯别人直视,总是躲躲闪闪。大概是他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所以戴着一副变色镜,其实他并不近视,我和他共事久了才知道。
  交上简历,寒暄过后,自然是“谈谈你最擅长的投资品种”。
  这对我来讲,当然是从小便耳濡目染的股票、股市了。我口似悬河地讲了母亲是怎么在1991年摊派股票时看到了微妙的价差,便请假去北京找石油部(现为中国石油)物探局的亲戚发动周围同事集资,就这样捞了第一桶金。然后又说这些年在洗手间钻研股市技术分析得出的种种心得。再就是进入证券公司以后几次漂亮的交易记录和准确的行情评论……我发现,X总听到这里,已经露出倦意。于是我立刻收住了尾。

  果不其然,X总面露难色地说道:“你来这里,应该也知道了,这是做期货的地方,而且我们是冶炼厂,也是做期货的,要做套期保值,相信你对这个也不陌生。可我没听到你讲你的期货交易。期货和股票很不同的,在期货面前,股票就是儿童,我这里招的是成年人。”我这才知道坏菜,刚想补充自己年初让朋友在大豆期货上空翻多的案例,X总又开口了:“行了,我已经听朋友讲过了,你还是有点水平的,我也相信你的水平,能给自己,也能给我们创造价值,所以我还是想给你一个机会,只要你认为这是机会。”

  那时的我,已无退路了,什么样苛刻的条件都得答应,不是吗?只能点头又哈腰,满口称是。这时,我看到X总面带喜色地把手伸了过来,一把握住我的手,笑着说:“入职合同就在桌上,你签一下,初期底薪是1700,是固定底薪,提成按期货公司标准算,无试用期,社保我们集团给你出,你现在就是我们集团的主任分析师了。”
  日期:2011-11-16 16:02:14
  说真的,要我真枪实弹干期货了,心里不免有些发憷。因为中国有什么期货,交易规则是什么,怎么交割,保证金怎么算,手续费是多少,那时的我都搞不太清楚,可以讲,在期货面前,我还真是个门外汉。如果我知道了当年这座城市里无数期林高手折戟沉沙的惨况,恐怕真会崩溃掉。只是,背水一战时,人往往能迸发出自己都不相信的潜能。

  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我说,未来期货市场肯定还有一波大涨势。X总眼睛立刻瞪圆了。当时我给出的理由主要是,9月份以来全球央行联手降息,意味着各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海啸用的手段就是印钞票来填补,那么为了应对货币信用贬值,投机商要涌入期货市场,普通人也要通过买涨小额期货合约规避物价上升带来的通货膨胀,当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物价上涨压垮企业、带来社会不稳,引发新的大萧条,而这个大萧条到来时,全球很可能还将经历加息、复归金本位的过程,因此,黄金、农产品、石油现在都是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

  为了增加说服力,我还把自己在工地“上班”之余写下的几篇发表于天涯、铁血的文章给他看。于是,X总高兴地说:“今天你先把这些写成报告,可长可短,我拿到集团公司里给其他领导看,还有,以后叫我Manking,别叫我X总,我也就是打工的,刚刚30。”后来我才知道,他真正的英文名是Monkey。
  日期:2011-11-16 20:45:02
  %9
  分析师其实是个尴尬的存在。因为很多金融公司要求分析师不能做交易,目的是“预防交易影响心态”。可你不交易,怎么知道市场上的散户、机构乃至政府部门在想什么,准备怎么做呢?另外,就在我不长的证券公司业务员生涯里,同事,特别是老同事没少骂“分析师”的,甚至“分析师”在业务员圈里就是句骂人话。
  “你能不能别像个分析师那样,说个准的好不好?”

  “得了,分析师的评论看了也没用,还不如扔硬币。”
  “这样不清不楚的观点,你以为你是分析师啊?”
  ……
  另一方面,分析师们却对我们业务员更是嗤之以鼻,他们往往穿着笔挺的西装,拿着炫目的手机,背着光鲜的包包趾高气扬地走在公司里,出现在报刊、网络上。可在我们看来,分析师所属的“研发部门”就是一个烧钱养废物的地方。业务员和客户最想听的是,今天什么股会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仅此而已。可分析师们除了很难给出这样的具体建议外,就是文件也读着困难。为了“防止抄袭”+摆谱+“打印起来好看”,他们的报告用的是WORD在写,可发出来时却成了PDF文件。

  由于大部分客户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改革开放真正的受益一代),很多人就连邮箱都是摆设,还要教他们下载PDF阅读器,并使之成为“*.pdf”的默认打开工具,那是件多么费力的事情啊!更重要的是,这些报告中毫无例外都是那个牛市里高耸入云的乐观气氛,“盈利预测”里,一个比一个看得更高,仿佛在举行一场思想的跳高比赛。至于依据,也许是分析师们在和上市公司高管们把酒言欢后得到的“内部消息”吧?

  至少在我就任业务员的时候,我没看到,也没听说过哪个业务员最终升入了能把飞机当出租车搭,从来不用担心底薪的研发部行列,同样也没有见过哪个业务员进入形形色色“关系”垄断的内勤岗位。尽管这并不妨碍用着触屏手机的培训师满怀激情地和二手按键手机还经常坏的新人讲“狼性精神”。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不知是谁领的头,一时间大学那些根本没接触过商业的经济学教授们也纷纷开始成为这个或那个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看来,锦上添花式分一杯羹真容易啊,真正的商业高手就是这些没做过生意的人。只不过,在我一个小小业务员都能看见危机的年代里,那么多人却在自欺,也在欺人,恐怕,王国维讲的“宇宙、人生之大悲剧”便在于此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