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59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今天的中国,国家倒是强大多了,学术却不行了,有大楼而无大师。去年我打电话给一个著名高校,询问自费MBA价格,一听每年19万的学费直接吓退。然而我的手机就这样不幸被该校给记下来了,不管我去不去上学,他们就当我是学生,定时给我发短信,哪天要交钱了,哪天要上课了,在什么地方上课,哪天催交作业了,有时一天收到两三条,怎么取消也消不掉,晕啊。教育产业化就是这么搞产业化的啊?我在海外发现,海外高校的产业化程度和搞经济的气氛比中国还要浓,但他们的学术气氛同样也很浓,两者并行不悖。我觉得在教育体制方面可能还要动大手术,才能真正振兴学术。

  仅管如此,我仍然是乐观主义者。在我看来,文丨革丨固然愚蠢暴烈,今天固然纸醉金迷,但中国文化比农用三轮车都皮实,不会那么容易就亡掉。我相信只要人在文化就在。而且我相信,钱是挣出来的,不是存出来的,同理,文化是发展出来的,不是保护出来的。
  胡扯一通,天亮了。今天大假最后一天,我再玩一天,明天开始继续这个贴子哈!!!
  (待续)
  日期:2011-10-08 11:34:21
  (九十三)

  看了一些回贴,多谢兄弟们。有兄弟谈到当前中国的一些问题,受教了。本贴以后也会涉及到,但为了保持楼型,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这个贴子。
  综合国庆节前的贴子内容,建国以后,“大跃进”之前的这一段时间,中国在经济领域办了三件大事:一是通过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通过“一五计划”,开始着手构建现代工业框架,三是通过公私合营,对私有工业商进行产权改造。我个人的看法是,基本肯定前两件事,基本否定第三件事。随口说一句,虽然本贴把三件事当成经济问题来观察,但从当时工作出发点上来看,最高领导人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手段,无论是土改也罢,156个项目也罢,其实都是革命时期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的延续,没有使用多少经济手段。

  再往下写,已经到了最不好写的阶段。小平认为这些事情不好去扯,“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这个指示正合我意。因为我知识粗浅,说细了就要露馅,所以粗而论之,信马由缰胡说吧。
  1957年,“一五”胜利结束。三件经济大事中,农村土改和一五计划的诸多大项目立竿见影,使中国的工农业战线热气腾腾、蒸蒸日上,而第三件事情(公私合营)窒息经济活力的不良后果,要假以时日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所以,当时的经济形势,看上去,很好,“一片大好,越来越好”。全国全党包括普通人民群众中间,漾溢着极大的乐观情绪,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严重不足。

  当时的中国,上层,是一个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丰富、国民经济管理经验不足的职业革命家团队;中层,是一个主要由刚脱下军装的军人组成的、思辨力不强但执行力超强的行政体系;下层,是一个刚刚试水工业化的、文盲率极高易于盲从的农民社会。国家通过公私合营,又排斥掉了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决策层再小心、再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是难免要出问题的。不幸的是,此时的最高决策层,被一五期间的巨大成就所鼓舞,“全党头脑发热”(小平语)。1958年,中国经济乘胜进入二五时期,一再提高粮食、钢铁等目标,公开提出了超英赶美口号,大跃进狂飚席卷全国,这个跟头栽大了,直到目前为止,仍然能够排在新中国经济史上最大的一个跟头(希望它永远都是!)。

  这里话题太多。我只想简单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合作化运动,就是建立人民公社;二是大炼钢铁。
  对于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应该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人民公社只是历史的一节而已。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机器,这个机器的结构很好玩,也很精密。虽然有许多政治家和社会学家都在玩命研究,到现在我们仍然不能说已经完全掌握了这台机器的全部秘密。不然美国经济怎么会出这么大的乱子,以致格里斯潘的讲课出场费已经都一跌再跌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体量太大,所以中国社会可研究的东西就更多,研究的难度就更大。不幸的是,中国文化传统又是重思辨而不重调查研究的,所以,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古代社会学文献少之又少。呜呜。

  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关键是对于农民的研究,所谓得农民者得天下。有句话已经应验了两千年。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5%,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到达了临界点。然而我相信,即便如此,在以后的20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农民问题仍然会是中国头号问题的。而且,人的思想行为的变迁是一个过程,有时比较漫长,前面的贴子里我曾引用过网上流传的江苏贪官给儿子的信,他在信中说:“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所以,在当今中国,对于农民社会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可以应用于城市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

  待续
  日期:2011-10-8 13:00:00
  (九十四)
  在世界任何地方,中国也好,西方也好,印度阿三也好,伊斯兰世界也好,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其实社会结构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让我来概括一下,大致就是:上面是一个国家,可以是封建小国也可以是大一统帝国,中间是10%左右的市镇人口,他们主要是由手工业者、商人、宗教人员、行政人员。下面是90%的农业人口,他们主要是地主、自耕农和雇农。我这里的“上中下”是指社会人群,不是指贫富结构,城里也有要饭的,乡下也有刘文彩。

  这个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社会结构的主体是小农,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农户。拥有土地的农户,实际上自己可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何时种、何时收,收获以后卖不卖、卖多少、要多少价。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农户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主体或者法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传统农业社会是一个社会经济主体太多太多,而且社会经济主体太小太小的社会。所以,有人也把中国传统社会叫做“原子化社会”。

  这个角度,是从社会微观结构来说的,与宏观上的“大一统帝国”构成了很有趣的对照。如果硬要我想一个比喻,就好像把一万吨大米直接装进了一艘万吨巨轮的船仓里,是直接倒进去的,不用麻袋,也不用集装箱。如果让你直接去接收这批一丝不挂的米粒,你肯定会不知所措和比较茫然。
  在古代世界其它地区,无论是农业区还是牧业区,社会结构大体如此。为了方便起见,我下文中也管它叫“原子化社会”吧。这种原子化社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它的经济主体太多,社会成碎片化,造成两个成本太高,一个成本是社会管理成本,另一个成本是经济交易成本。这个不用我论述和举例了吧,你们懂的。
  社会管理成本太高,办法就是——不管理。具体操作上,一是自然形成的小国寡民,二是放权,通过分封,缩小管理规模。不管怎么样,就是要缩小管理半径,成本也相应降低。三是“国权不下县”。在国家政权之下实行有限自治,西方是靠教会,中国是靠宗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