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交易成本太高,办法就是——不交易。通过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种自吃,自织自穿,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给。除了少量的商品需要向走街串户的货郎交易一下,其余东西都不用花钱。需要赶集去交易的,无非是铁制农具、盐、医药之类。其实,这些东西仍然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铁制农具,极为粗笨,只要不丢,注意防锈,上辈人可以传给下辈子的人。盐,可以到盐碱地里刮白末末自己回家去熬,直到解放后许多地方农民还这么办。我妈曾经告诉我,根据她小时候的经验,墙根上风化出来的白末末,也可以刮来熬盐,这太不可思议了,我没有试过。药品,可以自采,也可以不用,直到现在在许多农村,农民仍然奉行“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我小时候常到农村小住,那个时候,一个节俭的农民家庭可以一个月时间不花一分钱。想吃西瓜自己又没种,可以拿麦子去换。总之,原子化的小农社会,经济交易是被最大限度压缩的,不是人们不想交易,而是社会交易成本太高,所以,合理状态应该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的原子化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与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在根本上相互冲突的。社会由传统进入近现代,势必要求对这种传统社会结构进行改造。这是一道绕不开的问题。进入近代以后,西方也罢,中国也罢,都先后遇到了这个问题。
待续
日期:2011-10-08 14:26:44
(九十五)
怎么才能把原子化的小农社会进行整合呢?
先看欧美发达国家。首先,这个过程十分漫长,经历了几个世纪。其次,这个过程不是自动的,也不是完全自发的,而基本上是被动的,是被工业化城市化踹着屁古,驱动出来的。
进程大致是这样的:A,工业化起步以后,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B,农村劳动力投入工业化以后,农村土地逐步相对集中,机械逐步得以运用;C,工业化形成的城市又带来了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村土地进一步集中;D,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资金开始流入农业,出现集约化农业公司;同时,当土地集中到一定程度以后,农业业主逐步联合起来,开始形成农业合作组织,比如农业协会;E,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政府财力提升,开始有可能对农业提供补贴,农业得到反哺,逐步良性循环。
这个过程,是市场和政府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工业化初期,你开工厂需要雇工,而大量的小农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生活,他不愿跑来让你雇,所以资本家和政府就想办法把他们赶出来,比如操纵压低农产品价格让小农破产,又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
总之,发展到今天,在美国欧洲发达国家,这个整合已经完成,传统的小农经济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了。也就是说,农民再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而成为社会经济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农民再也离不开经济交易。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种植小麦的农民,他会用把小麦卖出去,然后开车到沃尔玛超市买面包吃。他无需亲自去跑市场签合同,本地农业协会与公司签订收购协议,预先保障了市场销路。公司转身又通过粮食期货来规避市场风险。农民们还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交易规避自然风险。总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条件下,农民通过这么两次经济交易吃到的面包,远远比他自己种植、加工出来的面包质量好而且成本低。这与十八世纪时华盛顿总统亲自经营农业庄园时期的美国社会有着本质不同,虽然没有看到历史记载,我相信,华盛顿吃的东西肯定是他自己种的。
再看看我们中国吧。
前几天从电视上看到一条新闻,某个地方桔子滞销了,一个领导亲自到农村调研。这逼站在桔子园里,挺着个肚子,教导一帮农民说:“你们一定要注意市场需求!要多收集市场信息!要切实转变观念,不要坐等人家收购,要去跑市场。要关注市外的、省外的甚至国外的市场!”那个官僚主义德行,我真想脱下鞋来抽他。一个只种了两亩桔子的农户,你让他怎么研究市场?卖桔子的钱够他跑一趟省外的路费吗?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举步维艰,农业协会一类的组织发育迟缓。对一家一户的生产者而言,交易收益就那么几百几千块钱,而对面复杂多变的全国甚至全球化大市场,经济交易的成本实在太高。
无论是朱总理,还是温总理,都强调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源,从最、最根本的一点来讲,是传统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原子化的农业生产,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环境的问题。
必须看到,对小农社会进行整合的历史任务,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仍然没有完成,或者说我们正处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关键的阶段。那么,对一百年以来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和探讨,无疑有助于我们今后能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待续
日期:2011-10-08 16:14:58
(九十六)
前一个贴子提到,总理最头痛的农民增收问题,根源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不适应现代经济的问题。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近年来有些学者发表文章,对人民公社、合作化运动以及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重新的评价。
我不赞同一些过激的观点,比如有人非得把历史结论给倒过来说,这不太客观,有哗众取宠之嫌。但是我同时也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之中,当然有必要对既有观点进行再审视、再思考和局部修订。
对原子化的小农社会进行整合,有自发和自觉两种。
自发的进程,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了。在建国之前,自发的具体形式,一是城市工商业特别近代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地主和城市富裕者向农村土地投资,收购农田。比如,刘文彩,他是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叔叔,还是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哥哥,既富且贵,家有一万多亩农田,号称地跨三省。仅管如此,这些变化对于“原子化”结构的触动几乎是微乎其微。费孝通在论文中写道:“全国拥有100亩农田以上的地主,据陈振汉先生推算约有8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千分之三。”
自觉的进程是民国开始的。当时,社会凋蔽,民不聊生,国内许多政要和学者对中国农村提出了改造方案,有的还付诸行动。比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运动等。梁漱溟还在山东、河南搞了实验区。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跑到山东邹平去搞乡村建设的目的,不是整合改造传统小农社会以建立现代社会结构,而是试图振兴儒家伦理社会。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基础,梁在建国以后不赞同毛在农村推行合作化、汲取农业剩余以发展重工业等国家政策。两个老朋友发生了激烈冲突。老毛一生气,说了一大堆尖酸刻薄的话。老梁一生气,在政协会议上当面指责毛主席没有雅量。扯远了。仅管梁主观出发点不是改造社会结构,但他的乡村建设实践内容中有创办农村信用社、合作社、治安组织等措施,这些措施本身具有整合农村社会的作用。但是中国农村社会太庞大、太复杂,在战争不断的民国时期,仅凭几个学者的力量,再加上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一笔友情赞助费,是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的。
总之,无论自发或自觉,直到1949年,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还是用刚才那个一船大米的例子,到1949年,1万吨大米粒中,顶多也就是有几百吨被分装进了麻袋,成袋堆放,其余的仍然直接躺在船仓里。
刚才有个兄弟推荐了《四千年农夫》这本书,多谢了!这是一本好书。东方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天人合一的共生观念,是我们的一笔传统财富。我打算在以后探讨中国发展的环境问题时聊这个话题。这本书和本贴不矛盾,它们讲的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是社会经济结构问题,一个是农业生产模式问题。我认为在东方国家,对传统的小农经济进行整合以后,仍然可以继续采用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比如日本的现代农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